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缺乏典型的诉讼表现,在文本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现代通俗文学也好,精英文学范围,对于故事的叙述,对于关涉诉讼的场景,大多选择的是"大团圆"般的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文正是探索"大团圆"的私了背后的"无讼"国民正义追求。  相似文献   

2.
"私了"现象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思想的基础上,以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成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思想的基础上,以法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法社会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成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4.
人们规避国家制定法而偏好"私了"并不一定是一种不懂法的表现,而是对"私了"进行博弈逻辑分析后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原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5.
人们规避国家制定法而偏好“私了”并不一定是一种不懂法的表现,而是对“私了”进行博弈逻辑分析后所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私了”存在的经济根源,并从逻辑学的角度详细探究了“私了”现象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其它原因,提出应在法律的许可限度内,允许公民在一定规则和司法的合理引导下,通过“私了”的理性协商、沟通和对话解决问题,使公民合理地享有私权自治处理纠纷的权利与可能。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间纠纷的解决上,大多数当事人都更愿意选择"私了"的方式。作为一种纠纷的解决方式,"私了"现象有快捷、节约资源以及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等积极意义,对于其积极意义,我们要充分肯定,积极地推进其与我国现代法治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传统无讼法律文化对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是传统中国人关于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传统中国人将无讼视为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的结果,创造了独特的无讼法律文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作为传统社会达至和谐的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能为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无讼"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孔子"无讼"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其基本精神,强调其对中国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对一些传统偏见也是一种矫正.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现代"是中国20世纪文化、文学的中心主题,它与西方的"现代性"文化相比有自己的特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是由1894年"甲午之役"和1900年的"庚子之变"开启的,到"五四"达到高潮。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具有三种典型形态:信念式—终结性的"现代性";世俗化—体验性的"现代性";浪漫主义—"反现代"的"现代性"形态。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殷周之际的一部重要的占卜作品,在《周易》六十四卦当中,讼卦是被历代易学家公认的集中记述当时法律实践活动的一卦,也是被认为能集中反映当时法律思想发展水平的一卦。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周易》的基础上对《周易.讼》卦进行探讨和分析,即讼卦的利见大人与自古以来的贤人清官情节的关系、讼卦与判例法的关系以及讼卦与无讼息争的法律思想的关系三方面的讼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法"字的经典解释,高度凝聚了秦汉时期人们关于"法"这一现象的认识,并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史.然而,当代学者对许慎的解释是否符合"法"字发生时代的原始意义提出了怀疑,从而启发我们重新探寻"法"字的原始意义.本文从"法"字本身表现的事实出发,从"水"廌"去"三个部分,分别检索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回溯到上古初民的社会生活中,重现了"法"的原始形象.  相似文献   

12.
13.
在法治化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治理念和封建遗留人治思想产生激烈冲突。无讼文化作为封建人治社会中形成的核心法治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妨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封建遗留思想,是必须剔除的。无讼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繁衍几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处事和思维,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被称之为熟人社会的广大农村,在法律框架内批判的继承,引导和吸纳传统无讼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法治化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无讼"调查,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是主要方式;规范的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在部分地方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舞文弄法”现象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其一,明法科的“不贵”、具体执法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政治前途暗淡等因素导致优秀人才不屑于吏务;其二,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导致了官员的“业余”性;其三,君王“求法外小善”的思想干预,仁政思想与法治思想本身矛盾的无法调和;其四,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永贞革新党具有相对彻底的法律意识,但革新的失败使得依法治国思想的星星之火未能燎原。  相似文献   

16.
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二元论)之间的对立是目前刑法学界最尖锐的学术争论,由此引发的关于违法性的本质究竟是法益侵害还是规范违反的立场之争。"二元论"的主张有其合理性,但理由应当是利益与伦理内涵的同质性。这决定了对法益侵害的考察必须放在伦理规范的框架之中才有意义。这就意味着纯粹的结果无价值显然不能合理地揭示违法的实质。只有坚持"二元论"的主张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而且,坚持利益与伦理的同质性,有助于深入对实质违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官方对王权主义秩序情结极致性的向往与表达,传统无讼思想承受着来自社会各层面的考量.对官员来说,王权主义秩序的高压、行政课规的繁苛与紧逼、官员自身行政智资的阙如及其执政应对力的不足,加之陋规的泛滥,诸此种种对官民自身生存之力的考量因素,不仅共同滋生了无讼思想在全社会的弥散性与公信力,而且促成人们在秩序规则二元化的语境中讨论解决法律规避的惯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与我国制度伦理设计的缺陷和个体道德的滑坡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应将两者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使制度伦理的设计体现其正义性和伦理关怀的精神,另一方面从两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性上使之以公正原则、关怀原则、责任原则、敬畏生命原则为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矿难事故的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20.
文化现代性就是指要以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民族文化为本位,保持中国儒学文化所蕴涵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包容性,学习西方的理性精神,把握真、善、美的理性认知方式,直面全球背景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反思现代人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拯救现代人心中的困惑、彷徨与焦虑,使东西方文化从差异逐渐走向融合,这也正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对文化现代性哲学解读之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