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女性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时期,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角色的变迁、社会地位的分化、社会整合力的减弱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是当代女性犯罪不断上升和蔓延的重要原因.本文从社会变迁角度探讨当代女性犯罪的复杂成因.  相似文献   

2.
女性犯罪并非仅仅主体为女性的“男性犯罪”,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与男性犯罪相异的“轨迹”。以往的研究者对犯罪行为的研究多进行单维研究,或注重分析犯罪主体的个体因素,或注重分析社会变迁、流动诱发女性犯罪行为的作用,很少有研究者将犯罪行为放在一个动态、综合的因素体系中进行考察。本文试图将女性犯罪置于一个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中予以分析,以期把握女性犯罪所异于男性犯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陈玉书 作者在台刊《中央警察大学》第 36期上发表文章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史中,妇女问题及相关研究一向被忽视,至近年才逐渐受重视。以犯罪问题研究为例,据官方犯罪统计,男性的犯罪严重性远甚于女性,男性犯罪率亦高于女性犯罪率,因此大多数的犯罪学理论以男性为研究重点,而忽略女性犯罪,或假设这些理论对女性犯罪具有相同的解释效力。然而,女性无论在先天的特质或后天成长的社会环境,均与男性有明显不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对于女性的社会角色,生活形态和行为模式等影响甚巨,实有必要从现象的分析、历史的观点和原因的探讨等角度,来剖析女性犯罪的特性,使人们对于人类犯罪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更趋于完整。该文首先分析近 20年台湾地区女性犯罪的现况与趋势,接着从历史的观点简要介绍女性犯罪研究的发展,并以犯罪学理论为基础,解释女性从事犯罪的原因与男女两性在犯罪分布上的差异,最后则对过去女性犯罪研究的限制与未来提出建议。 (叶普照摘编 )  相似文献   

4.
孙晶 《南都学坛》2007,27(4):94-97
我国对女性犯罪原因进行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四种理论视角:社会化过程、社会变迁、社会文化和社会性别。前三种视角是传统的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化过程的缺失、对社会变迁的不适应、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不良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而建立在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女性犯罪原因研究,则强调男女两性所占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上的不平等是造成女性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现象的重要部分,剖析主要从案件透出的女性犯罪特征和女性犯罪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原因入手,挖掘女性犯罪趋势增长的潜在危害性,并根据此来制定相应的打击、预防和控制的方法,更好地达到减少和逐渐消灭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女性暴力行为的研究及社会预防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世界 ,家庭暴力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采用访谈、座谈、文献资料检索等方法 ,从社会问题研究的视角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透视对妇女暴力行为所诱发的女性暴力犯罪问题 ,并提出建立良好社会保护环境 ,预防家庭暴力 ,控制女性犯罪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家庭暴力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社会问题。通过访谈、座谈、文献资料检索等方法,从社会问题研究的视角,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透视对妇女暴力行为所诱发的女性暴力犯罪问题,从而提出建立良好社会保护环境,预防家庭暴力,控制女性犯罪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国家和社会针对日益增多的女性犯罪,先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这对控制女性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防范方法的失当,救济机构的不完善及救济措施的不健全等原因,当时各种防治措施并未能有效地减少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9.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女性犯罪的预防,就是通过关注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教育状态与就业发展空间,正视女性犯罪的诱发因素,进而从提高女性自身素质与关注女性就业方面进行女性犯罪预防,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女性犯罪的新态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已成为一种新的犯罪类型。近几年来,女性犯罪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男性,说明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文章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对制止女性犯罪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生存现状与和谐城市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工潮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大势所趋。随着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人数逐渐增多,已经事实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生存者的一员(社会阶层)。但在城市GDP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现实生活方面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当前,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同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真正做到农民工在政治权益、经济待遇上的公平、公正,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10省份调查数据,在推导出农民工犯罪倾向理论模型基础上,分析农民工服刑人员和不涉罪普通农民工之间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行为特征三个维度上变量的总体和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男性、年龄较小、受教育水平低、家庭收入少、母亲受教育水平低、兄弟姐妹个数多、失业严重、曾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农民工犯罪倾向高;(2)社会保险状况和犯罪被发现可能性影响不涉罪农民工犯罪倾向;(3)家庭成员犯罪史和刑罚打击力度影响服刑人员农民工犯罪倾向。  相似文献   

13.
"性贿赂"作为贿赂犯罪的一种新形式,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但目前刑法对性贿赂尚无明文规定,使性贿赂成为法律的死角,无法予以惩治和打击。性贿赂危害极大,必须在法律中尽快加以规定。在性贿赂的犯罪过程中,女性多为犯罪载体,原因在于社会风气的熏染、女性面临的社会困境、腐朽观念的影响以及充当性贿赂工具女性自身的原因。由于性贿赂隐蔽性的特点,对性贿赂定罪、量刑和取证很困难,但这些性贿赂无法入罪的理由缺乏法理基础。性贿赂符合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我国古代就已将性贿赂纳入法律调整范围,国外和港台地区关于性贿赂的成熟的立法经验也可供我国内地借鉴,将性贿赂纳入刑法调整的时机已经成熟。性贿赂入罪可采取刑法修正案或司法解释的形式,分别以受贿罪和行贿罪定罪量刑。作为有别于普通的贿赂犯罪,性贿赂的受贿罪和行贿罪的各种情形法律可予以较详尽的规定。对于涉案妇女,则分别以刑法中的行贿罪定罪处罚或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制裁。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城市社会日益明显的户籍分层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及其对农民工的诸多社会排斥,是城市户籍分层得以形成的重要机制和过程。认为这种以先赋性的户籍身份为标准的分层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必须采取措施积极消解户籍分层,建立一种以自致性因素为基础的、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分层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农村到城市,农民工面临的依然是以"关系"为特征的人情社会。"关系-人情"能满足农民工的情感性需求和工具性需求。在交往互动中,农民工尤其是中下层农民工易于过度依赖同质性群体,呈现情感互动的"内卷化"趋势;同时,由于部分权利缺失和权力剥夺,农民工也面临资源和利益分配不平等的境遇。"关系性排斥"是农民工在文化历史环境、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三重作用下遭受的困境,要从政府、社会层面出发积极改善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生了一些特大重大恶性案件,使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应涵盖大学生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等四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追寻理性的刑法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法治之下,刑法变革既是根据犯罪结构及其变化趋势的立法强制性、法定化的过程,又是民众根据自身的传统、利益、价值观等,选择和创造的民主化、认同化的结果。而要构建一种强制化、法定化、民主化、认同化的刑法制度,刑法变革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准确反映特定社会的犯罪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真实反映不同群体的各种现实利益关系;充分反映民众共同的价值观;取得刑法文化上的正当性。而此,正是人类追求刑法变革的应有理性。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犯罪现象日益严重,从制度、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看,有其主客观的原因,最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为此,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进积极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强教育与培训、加强和改善城市建设,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相应对策,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进行防控与善治,当前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是当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的社会分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更是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中国农民的市民化,首先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但人数过亿的农民工又不可能同步市民化,或者同时融入城市,它必须经历一个渐进地、分期分批地进入过程。为此,文章运用代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来分析农民工分层,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将进城的农民工大体上分为准市民身份的农民工、自我雇用的个体农民工、依靠打工维生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地农民工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