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贞 《老友》2014,(4):17-17
正这张奖状,是1960年我参加江西省首届民兵业余文艺会演获得的。上面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军区关防"大印,有时任江西军区司令员邓克明、江西军区政治委员杨尚奎的署名,所以我非常珍惜它。"文革"期间干部下放前,我把它钉在自家墙上,日长月久,奖状的颜色变黄了,  相似文献   

2.
一学期转眼又结束了.家访归来,心理仍不能平静.   接近期末,学校又像往年一样向各班下达了优秀学生的指标.“三好学生占班级人数10%,行为标兵2名,进取标兵2名,优秀班干1名,各科特优生各1名,各门学科皆为优者为全优生.各项评选活动要在班上民主评议产生.“由于受名额的评选和条件限制,得奖者不外乎又是往年那些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好几张奖状(因为这些人相对来说确实更优秀).而对于班生人数较多的大部分同学来说,奖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就曾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发奖时,情不自禁地说:“老师,给我一张奖状吧.“是啊,不少孩子觉得自己在这学期很努力了,可仍不能拿上奖状(有的孩子从一年级至六年从未得过一张奖状).这种心情是何等的失落.正是这种现象,使不少孩子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会对爱人、伴侣说"我爱你",也会对年幼的孩子说"我爱你",但面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却很少会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总以为,跟父母说这三个字是矫情,也很别扭。但是,语言是表达爱最直接的方式,在平时身体力行的关怀和照顾外,也要记得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今年24岁的小陈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4.
《可乐》2006,(7)
他和她是一对恋人,也是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了这座城市。他们租了一间房子,房子很小,只好买了一张单人床。单人床很狭窄,根本就容不下两个人的身体。她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习惯了一个人睡一张大大的床。现在就不行了,无法伸展身体不说,还有掉下床的可能,这让她多少有点不习惯。他喜欢抱着她入睡,抱得很紧。单人床空间本来很小,他又喜欢死抱着她,这让她很不舒服,就让他放开。他同意了,谁知下半夜不知不觉中,他又把她抱住了,像害怕失去她一样。这让她很生气:"你把我抱得这么紧,我呼吸都感觉困难。"但她多次提醒也不见效,他到下半夜还是会明知故犯。她怀疑他有什么毛病,要不为什么有抱人睡觉的嗜好。他看出了她的疑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有一户人家,家境十分窘迫,兄弟姐妹好几个,家里就两张小床。父母睡一张床,几个孩子就睡在一张床上,十分拥挤,常常会把一个孩子挤下床。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孩子被挤下床,  相似文献   

5.
我随市摄影家协会去德国采风,拍到了很多精致的画面。但是,我对德国人感触最深的,却是他们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很多家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家庭宠物,而是父母有意为孩  相似文献   

6.
忆亲情     
段开松 《山西老年》2008,(12):23-23
收拾老屋时,我无意中发现了这张躺在箱底的黑白照片。这是一张我与父母的合影,我拿起来仔细地看,认真地想。记忆便不由自主地顺着"时空隧道",回到了30年前。这张照片拍摄于1977年12月。那年,我5岁。父亲、母亲和我都穿着手工缝制的棉衣、棉裤、棉鞋。或许现在看起来,显得有些笨拙。可在当时,这已经很不错了。毕竟,父亲是中学教师,还挣俩  相似文献   

7.
正初次接触托管也是因为离家近便,上下班方便。但当我走近她的那天,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吸引我的正是她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里学习期间,不禁让我想起这样的话:"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父母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才算是打算深远?是物质,是金钱,是家族关系……不,能够陪伴孩子一生、受益一  相似文献   

8.
奖状     
毫无疑问,奖状是用来奖励好孩子的。在人们眼里,奖状代表了聪明智慧、品德高尚、体质强健等。于是当我第一次因为期末考得了双百而得到第一张奖状时,我感到了—种飘飘然的感觉。我庄重地将它贴在客厅的墙上,爸爸看了乐得合不拢嘴,他以他敏锐的眼光预知了未来——他把墙上的花花绿绿的图片全都撕去,腾出一大块空间来预置我将来的奖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父母做爱的场面可能在孩子面前曝光。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可能会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或伤害。请看以下3个例子:例一:午休时,某幼儿园一名3岁的小男孩,突然从他的小床上一下跳到了邻床小女孩的身上……后来小男孩笑嘻嘻地对老师说:"我在学我爸爸,他就是这样欺负我妈妈的!"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怕水     
小时候,我是个精力过于旺盛的孩子,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不少麻烦。直到七岁,那年发生的两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一天,我走进父母的房间,看见妈妈和姐姐们正在哭。在那之前,我从未听过"分开"或者"离婚"这样的字眼儿。  相似文献   

11.
如何与子女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可以说是父母 们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了。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 一种双向的情感和信息交流。孩子只有在这种平等交流 中,才会打开自己的心灵窗户,才会感受到自己是真正 被父母所理解的,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应有的满足和积极 发展,才能焕发出主动向上的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柏顿·怀特指出:父母的教养态度,对 培养健康、自信、有创造力的孩子关系重大。在孩子身 上投资多少时间与金钱,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以及 为人父母具有怎样的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唯有让 孩子感到被重视,并让他们了然于心,这才是关键所在。 而要让孩子能有此感受,沟通便是基础。 与孩子沟通有什么原则与方法吗?以下两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也许会对家长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铺路石     
正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必须有"铺路石"的精神,即甘愿在"第一线"多奉献,但不要沾"第一线"的功劳。更明确地说,是让孙辈多记住其父母的"功劳",而不是父母缺位。比如,考虑到父辈忙于工作,祖辈学会用现代的记录工具,如照相机、DV等,多多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祖辈要多陪孩子玩他们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有意识地点明是他们的父母带来的"乐趣",让其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脚"。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1)
丁老师:我是一名大西北的民办教师,已教书育人近30年,尽心尽力,一辈子奉献给了家乡的孩子们。可到头来,我的儿女却要为上学苦恼,我真不知道该怨谁,现在一直为这事焦虑。我一共有3个孩子,3个孩子都很努力,学习也都不错。家里墙上挂满了他们的奖状,大女儿中考是全乡第一名,儿子今年高考  相似文献   

14.
失败的劫持     
坏了良心的人畜生不如我把那个孩子弄出来时正是一天里最热的中午。知了的叫声锯似的割着我的耳膜,一只黄狗蜷缩着在树下午睡,我走过它的身边时,它竟然毫无察觉,我冲它撇撇嘴,立刻断定这是个不值一提的蠢货。孩子的父母也在午睡,如果他们发现孩子已经不翼而飞了,就会后  相似文献   

15.
正大家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给予是足够多了,但在精神生活上的给予又有多少呢?难道我们不应扪心自问吗?偶而看到的几件小事,令我惊愕,让我担忧,不禁要问:做父母做长辈的到底应把孩子摆在什么位置?我有个同事的孩子上小学,那天孩子向他要钱,说学校要组织去野游。我的同事给了50元钱,孩子嫌少。大人说:"50元还少啊?"孩子说:"臊不臊死个人,50元也  相似文献   

16.
《新天地》2007,(7)
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50年前。当年"目不识丁"的农民父母为了支持我们五兄妹上学读书,全家节衣缩食,每天只吃两顿高粱米稀饭。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张特殊的奖状。奖状的材质不是常规的纸张,而是布质,布质奖状的四边印着规则的纹饰,右上方有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奖状的正中或者上方没有一般奖状所写的"奖状"二字,而是直接写上了受奖者的名字和所奖励的称号。再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奖状的字体分为两种,左上方和右下脚的字体看起来一样,中间授奖的称号和署名的字体一样。据称,这种由毛主席亲自签发的奖状当时只颁发了三张,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只有影印照而没有实物,堪称"一级文物"。  相似文献   

18.
淀粉人生     
母亲没有文化,打从有了孩子时起,她便企盼她的孩子不要跟她一样,成为"睁眼瞎"。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孩子们,只要你们肯读书,肯上进,妈就是砸锅卖铁,也绝不拖你们的后腿。"所幸的是,我们弟兄几个都有读书的天赋,每学期结束,都会捧回大红的三好学生奖状,这让母亲倍感欣慰。她每天忙完农活,又得为我们做好饭,接着干家务。在家里,她亲切地唤我们为"小先生"。  相似文献   

19.
正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一点我搞不懂,为什么许多家长喜欢在公众场合,训斥甚至羞辱自己的孩子?当着老师面说自己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当着小伙伴们说自己的孩子"你瞧人家伊伊伊,你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先不说文明素质,你以为是妈妈就可以这么欺负自己的孩子?先别说爱了,请你先学习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小女孩几乎都喜欢粉粉嫩嫩的颜色,而我  相似文献   

20.
王景龙  胜秋  晓翠 《老友》2011,(1):32
编辑同志:张某和李某都是公司职员,张某的父母早逝,李某是独生女。张、李二人婚后所生的孩子一直放在李某的娘家抚养,直到孩子上中学才接回和张、李二人同住。之后,李某的父亲因病去世,张、李二人将李母接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