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与酒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形式,相互之间各有所长而内在紧张。敦煌写本《茶酒论》生动刻画了茶酒之辩的核心问题,从自然属性、社会功用、健康养生到道德教化,茶酒之间历经了茶酒并行、茶酒争胜、褒茶贬酒的趋向,最后以水的出场调和而告终。研究茶酒之辩,既要汲取与超越以茶喻佛、以酒喻道、以水喻儒、三教合流的解释,更要借鉴茶酒争胜所展示的文化张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三、伯三二一一号文书、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均为王梵志诗的一部分(一)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作者为王梵志刘铭恕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斯五四四一2王梵志诗集卷中”一条后曾作如下说明: 《敦煌掇琐》所抄伯希和三二一一号之无名长诗卷,证以此卷,知亦为梵志诗卷中。刘铭恕的意见是对的。检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开端有“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完全重复的三句,它们是全诗的标题。据此,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为王梵志诗无疑。而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前十四首诗,除个别字因抄误外,内容与斯五四  相似文献   

3.
苏轼有《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甲辰即抬平元年(1064)。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五云:“挽词应作于前,此乃手录挽词之日月也。”此论不确。据苏辙《伯父墓表》,  相似文献   

4.
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在其晚年隐休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时期,共撰有科学技术著作四种:《梦溪笔谈》、《梦溪忘怀录》、《良方》及《茶论》.《笔谈》今存,《良方》原本虽佚而保存在《沈良方》之中.《忘怀录》和《茶论》已失传,而《忘怀录》之逸失,尤为可惜,乃古典科学文献的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苏轼《贾谊论》是一篇有名的人物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书”)与张之强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张书”)都在文选部分里收了这篇文章。《贾谊论》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王书对这句话仅注了一个“累”字,释为“忧虑”。张书则注得颇详细:“遗俗之累,指不同于世俗的毛病。‘遗俗’:与‘高世’句式相当,等于说‘遣世’,即‘离开世俗’,与世俗之人不一样。累:事相因致损。拖累、负担,这里指缺点、毛病。”张书既释“累”为“缺点、毛病”,则两书对“遗俗之累”的解释很显然是不同的。究竟应该怎样解释“遗俗之累”呢?考“遗俗之累”乃前人熟语,苏轼于此不过是  相似文献   

6.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7.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 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  相似文献   

8.
鬼谷先生其人、其著、其术,留下颇多疑窦,似真似幻.扑朔迷离,历代研究者很多,却难以形成共识,今择其三项,尝试辨之,以求教耳。一、其书非伪辨历代争议颇多的是,《鬼谷子》一书是不是鬼谷先生之作,异议有两种:;一种认为,鬼谷子是苏秦的托名,《鬼谷子》就是《苏秦书》;一种认为.鬼谷子是子虚乌有、亡是公一类,其书是后人伪托。力持异议的有: 梁阮孝绪《七录》录有《苏秦书》,乐壹注云:“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也。”乐壹曾注《鬼谷子》三卷,此注引人注目。张守节《史记正义》不仅引用乐壹注文而且提出论据,断言:“《鬼谷子》有‘揣’及‘摩’两篇,言揣诸侯之情,以其所欲切摩,为揣之术也.按:《鬼谷子》乃《苏  相似文献   

9.
《离骚》研究,历经千年,前辈先贤,功绩煌煌。近在执鞭之余,研读《离骚》,似有所得,亦有所疑。因此泛览各家著述,参酌诸说异同,随手写成札记,积得数条。刘勰曾说:“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龙·序志》)因名之为《<离骚>斟酌书》。今不揣譾陋,列条录出,疏谬之处,以俟来哲。一《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是。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独创新说:“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力依游国恩先生的说法,《离骚》可能本来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敦煌赋校补(四)伏俊连贰师泉赋该赋(以下各赋同)今人校录本有潘重规《敦煌赋校录》(《华冈文科学报》11期民国67年11月)、张锡厚《敦煌赋校理》(《敦煌研究》1987年4期)。二位先生有漏校或校而末是者,试为补校若干条。录之于次。1、擒名王之禄蠡,卤...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的家法和努力,到了姚鼐方才完成、扩大,这是桐城作者所公认的。如陈用光说:“望溪理胜于辞,海峰辞胜于理,若先生理与辞兼胜,以视震川犹有过焉”。(《太乙舟文集》卷七《姚姬传先生七十寿序》)管同亦言:“夫先生气节、道德,海内所知,兹不具论。其‘文格’则受之刘学博,而‘学’得之方侍郎。然先生才高而学识深远,所独得者,方、刘不能逮也。”(《因寄轩文集》)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敦煌本《启颜录》的资料,结合史志、目录记载和《太平广记》引文对《启颜录》的作者、版本源流、成书时间等问题进行再考证,认为录作者确不为侯白,史志及目录所载多卷本是据敦煌本增删而来;并进一步考订出敦煌本结集于贞观十一年六月之后不久,多卷本《启颜录》成书不早于永昌元年。  相似文献   

14.
周原出土甲骨“虫伯”卜辞,有的认为:“‘虫’与‘崇’疑为同声字。‘虫伯’,似为‘岽伯’。……《周本纪》‘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歧下而徙都丰’。二十二号卜甲的‘虫伯’(崇伯)疑即崇侯虎。持相同观点者还认为‘崇为方国名’。但对其地望提出不同意见,说“商末周初之崇伯,亦即崇侯虎,皇甫谧以为崇在丰、镐之间,恐误会《诗》‘诗伐于崇,作邑于丰’的意思,……按‘崇’一作,崈’亦作‘嵩’、‘崧’。王念孙谓古无‘嵩’字,原作‘崇’。其地望“据《水经注》青要山在新安县,即在今崇山附近”。而持相反观点者则进一步指出;“‘虫伯’即‘崇伯’,即指‘崇侯虎’,‘虫’和‘崇’声音  相似文献   

15.
《全唐诗》卷四二三,载元稹《自述》,编者注:“一作王建《宫词》。”同书卷三○二,载王建《宫词一百首》,其第七首,编者注:“一作元稹诗。” 据范摅《云溪友议》卷下《琅琊忤》云:“元公以……明经制策入仕,其一篇自述云:‘延英引对碧衣郎,红[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是时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乎,乃自河南之喻也。”(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七《元稹》门,同。)王建未登科第,描写殿试风光的《自述》的作者,应是  相似文献   

16.
《孔子备问书》是敦煌所出通俗类蒙书之一.根据写卷内容可知,这部蒙书融儒、佛、道思想于一体,既表现出与唐代官学教育的一致性,又极具敦煌地域特色.此蒙书后世不传,历代史志亦不见著录,因而更加显其珍贵.然研究者极少涉足,截至目前,唯有台湾的郑阿财先生校录过该文献.今通过复核各写卷,我们发现郑阿财先生的录文尚有可商榷之处.我们通过复核P.2579、P.2581、P.2594、P.3756等写卷,对郑先生《孔子备问书》录文进行了十四则校正.  相似文献   

17.
我和周烽同志的拙作《从‘斯’字看论语》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六期后,该刊编辑部转来杨剑桥同志《关于‘斯’字词义的一点意见》(以下简称杨文)。杨文否定了我们所肯定的‘斯’字应当是动词,作分析之义解的论断,论据有四点,兹一一答复如下: 杨文第一个论据:“《说文》探究的是字的本义,但字义不一定等于词义。”《说文》确实探究的是字的本义,然而先秦的字义实际上就是词义。张世禄先生写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5页上说:“‘字’是和‘词’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任何作品,必须坚持‘字不离词’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对汉字文化的隔膜,加之校录的粗疏,以收录敦煌禅籍为主《大正藏》之第八十五卷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左景权先生曾评述该卷有七个方面的“可议之处”,指出其“误字满纸,句读不成文理”。在录文的诸多讹误之中,字词的讹误占有很大的部分。笔者尝试对其中一些误录的字词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让出版的《徐霞客游记》卷二《浙游日记》:“初九日,早起,天色如洗,与王敬川同入兰溪西门,即过县前。”依上下文,此处之“县”即为金华县城无疑。然则何以称金华城西门为“兰溪西门”?《游记》校勘者在此篇《校勘记》中云:“与王敬川同入兰溪西门,‘兰溪’应为‘金华’之误。”  相似文献   

20.
一 这里讲的《切韵》残卷是指周祖谟先生《唐五代韵书集存》中的第一类里的四个残叶和第二类里的三个笺注本。为了方便,我们把切韵残叶一(伯3798)、残叶二(伯3695、伯3696)、残叶三(斯6187)、残叶四(斯2683,伯4917),分别简称为残一、残二、残三、残四。笺注本切韵一(斯2071)、笺注本切韵二(斯2055)、笺注本切韵三(伯3693、3694、3696、斯6176),依照周祖谟先生的意见,分别简称为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