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灿若繁星的唐代诗人中,杜牧是晚唐诗坛上的佼佼者。他现存的400来首诗中,有20多首是咏史诗,在争奇斗妍的诗坛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杜牧的咏史诗,大都是针对政治形势的现实,以“今用”为目的。借托史事,有感而发,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杜牧的咏史诗,一般都以社会政治问题为题材,有的直接评论政治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有的借古讽今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这类诗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与腐朽,对人民的遭遇和痛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它还提出了较为进步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  相似文献   

2.
也说杨维桢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杨维桢主要以“铁崖体”诗独异创作 ,标志着元代后期诗风的巨大变异。但他咏史诗的突出成就 ,却鲜为人道。结合咏史诗的发展探讨杨维桢咏史诗的独特之处为 :1 .融咏史于乐府体的新创辟 ;2 .纵目历史与独特的女性关怀 ;3 .兼取班固与晚唐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化中,咏史诗创作虽然有着渊薮,但女子很难闯入。中唐的薛涛以《筹边楼》诗初现女性咏史诗的创作因子,继之而起鱼玄机以赞美西施《浣纱庙》诗开了女性咏史诗创作的先例。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黄幼藻、王端淑等,以古人古事古迹为心灵倾吐的感触点,创作出穿越时空的具有独特见识与艺术魅力的咏史诗。少数民族作家萧观音与萧瑟瑟,更为女性"咏史诗"创作增光添色。从宋至清,诸位女性所创作的众多优秀诗篇,不仅对所咏对象有着颠覆传统的历史认知,而且立意蕴涵的哲理与驾驭史事的艺术,彰显出才华横溢的女性于现实与历史冲撞间的别样体味:女性意识觉醒的感悟与自觉文学创作的灵性。这值得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创作意识、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对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占他全部诗篇七分之一强的咏史诗,它们扩展了传统咏史诗的涵量,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探索了咏史诗新的手法,思想性与艺术性臻于和谐统一,在咏史诗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  相似文献   

6.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清代女作家咏史诗创作已然普遍化、群体化,达到了全面成熟繁荣、作者众多、体裁多样、见解精到的境况,这是女性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甚至独立的重要一步.清代女作家在咏史诗创作中表达了她们的时代才名焦虑,渴望扬名显姓,流芳青史,彰显了女性自觉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咏史诗,源远流长,传统深厚。自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以“咏史”名题,作五言古诗讽刺秦穆公杀三良(即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的暴行后,继响者不绝,代不乏人。如左思、杜甫、杜牧、李商隐、汪遵、胡曾、周昙、王安石、苏轼、刘克庄、袁宏道、吴伟业、袁枚、郑燮、柳亚子等,都是写咏史诗的高手。其中有的还是以写咏史诗而著名的诗人,如晚唐诗人胡曾就写有《咏史诗》三卷,计一百五十二首;比他稍晚的诗人周昙,也写下八卷《咏史诗》,都一百九十三首。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咏史诗才得以蔚成一体,从开始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浩浩乎大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  相似文献   

8.
江枰 《兰州学刊》2004,(4):235-238
中唐诗人刘禹锡在咏史诗的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创作时间来看 ,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期的内容有明显的不同 ,这一现象与他本人前后期境遇、心态的变化有关 ,也是前后时政局势不同在其咏史诗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杜牧曾五次担任郎官,这在唐代诗坛是绝无仅有的。唐代诗人担任郎官现象比较突出,但多数人在郎官任上得到提拔,而杜牧十年之间从膳部员外郎到吏部员外郎,职级不动。杜牧的职官角色在郎官与刺史之间转变,五任郎官,四任刺史。长期的宦海生涯对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早期的壮志情怀逐渐转变为看淡仕途,甚至生发出退隐的思想。与此相应,其诗文创作的体裁与题材都有明显的变化,反映了他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陶渊明可谓身兼多种角色:有人尊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人奉他为“放人”、“逸民”、“第一达磨”,还有人将他推作圣贤之人”、“有志天下者”、“卧龙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仅仅反映了陶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若对渊明历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咏史诗进行一番清理和分析,便会发现,诗论家们主要是从各自的品评标准出发,或多或少地通过咏史诗这一特定题材,选择了他们心目中的陶渊明。本文拟对陶渊明的咏史诗进行初步研究,同时探讨批评史上这一文学现象的由来,并对陶诗的总体特征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3,(6):101-104
刘禹锡在中唐文学史上于元白、韩孟两大诗派之外独辟蹊径,被誉为"诗豪"、"国手"。其原因之一在于他咏史诗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刘禹锡身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背景、其所参加的"永贞革新"及失败后的被贬经历、唐代的文化环境等是他创作咏史诗的政治原因。20余年被贬之地郎州、连州、夔州、和州,为刘禹锡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地理上的条件。而咏史诗所具有的特性及其在中唐时期的成熟进一步促使他进行咏史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一)杜牧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重视政治教化功能和强调经世致用功能两方面。这种文学思想既有合理性,也有保守性。至于杜牧对元白艳诗的批评,应从两方面看:从元白艳诗的内容及其所产生的不良社会效果看,他的批评是对的;从他批评时所坚持的情理观念本身看,不但有很大的偏失,而且与自己的创作相矛盾。(二)在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方面,杜牧既强调以思想内容为主,也重视艺术形式。在这个问题上,他的观点比较辩证,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3.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时宋词有较影响:一方面,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对词体形成有潜在影响.另一方面,他和他的诗句本身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宋词中,是宋词构成意象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温庭筠咏史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他咏史诗中所蕴含的讽喻精神,表露出诗人对时政的热切关注。他多采用七律和乐府体味史,以吊古之作为主的七律,“清逸闲婉,殊无尘俗之态”。其乐府体咏史诗,寄寓鉴戒讽刺之意,所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古文家,他的诗歌风华流美、“雄姿英发”,(见《艺概》)在绮靡华丽、颓废感伤的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如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唐音癸签》)《陈氏书录》谓:“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为什么在日暮途穷的晚唐会出现杜牧那样俊迈雄健的诗歌?这个问题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艺术两方面进行探讨。远大的政治理想在没落时代无法实现的苦闷激发了杜牧的慷慨不平之气,而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则显示了他以传统的表现方法力矫时弊的努力。这就是杜牧成为晚唐翘楚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何光超 《云梦学刊》2005,26(3):99-101
樊川是杜牧幼年和青少年成长的地方,这里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樊川情结,家庭的变故和仕途的失意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情结。在本质上,杜牧是把樊川作为他理想人格的观照,并在潜意识中把它作为人生漂泊中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从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晚唐诗人杜牧的学术性专著中,由王西平、张田二同志合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牧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可谓独具风姿.该书250千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以集大成又溶和创见的史笔,对杜牧其人其文进行了既宏观亦微观的艺术把握,做出了合乎情理的科学论断和符合事实的艺术评价.《评传》为杜牧研究、乃至唐代文学研究,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后令人欣喜.在以往对杜牧的评价中,有两个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一个是在论其人时,如何正确把握事业心和功名心的关系;一个是在论其文时,如何正确把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评传》的作者深知此种情况,因而着实用力,要攻克这两大难点.  相似文献   

18.
韦春喜 《天府新论》2004,(4):117-120
汉代乐府咏史诗初步体现了讽时鉴世、抒情言志的功能,可入乐,最早采用了史叙、论述、代言等咏史体式.魏代注重历史兴亡的探索,开拓出新的功能,入乐目的是为了干预、戒鉴现实或言志,确立了史赞体咏史诗.晋代故事乐府的盛行,思想内容儒化,背离讽时言志传统,音乐性质雅兴化,但出现了自制新歌以供娱乐的新特点.南北朝表现出创作题材女性化、趋向化特点,入乐目的是为了娱乐,开拓了咏史的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9.
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姝 《理论界》2004,(6):236-237
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其咏史诗有着独特的面目。尤其一些咏史诗立意翻新,以深邃的历史忧患意识见胜,体现其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艺术上,王诗以议论深刻精警见长,既拓展了咏史诗的思想空间,又发展了咏史诗的抒情方式,形成“史论诗体”的形式,体现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杜牧的党属关系究竟如何?对此学术界仍有很大分歧。大多数人把杜牧划属牛党;张采田则认为他只是“右牛党者”;清代王士祯更为他鸣不平说:“党牛怨李君何与?青史千秋有至公”;目前仍有人提出杜牧是“非牛非李”的超然人物的论点。我们认为对这一分歧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也认为仅仅满足于党属的结论是很不够的,还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