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地理学发展的三大阶段 地理学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很长的历程,一般可划分为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的渊源很早,人类从开始从事生产活动就开始了认识大自然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逐步积累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但古代地理学的知识与其他科学的知识往往交叉在一起,特别和历史、天文、乃至哲学交叉在一起,所以说古代地理学的个性是不太清楚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学与生物地理学以及生态系统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我国古代的生态学知识作一初步总结,并对我国古代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缺乏比较自觉的海洋意识,本土文献中有关海洋地理知识的介绍也相对有限。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大型海洋动物的记述,多混杂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或多与占符灵验相比附。明末清初西方耶稣会士的汉文地理学西书《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坤舆全图》和《坤舆图说》,不仅最早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世界地理学说,包括地心说、地圆说、五大洲观念和五带知识,还介绍了若干地理大发现以来关于海洋动物的新知识,并且将这些海洋动物的新记述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西方传统相勾连,从而为中国人带来了大航海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新知识传统。这些地理学汉文西书的编刊,为19世纪中国人重新认识海洋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地理学汉文西书为中韩两国引入了西方地理学的新知识点 ,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仅仅在很小的学者圈子里形成了最初的“世界意识”,而远远没有使新知识成为中国人的地理常识 ,学者们也未能充分认识到地理学汉文西书的意义及其价值 ,没有学者能对西方地理学的新知识作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应战 ,从而建立起破除“虚幻环境”的“地理台阶”。而在清代中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处于低潮的时期 ,以洪大容为代表的韩国学人却通过对地理学汉文西书的钻研 ,以自己独创性的地球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 ,回应了西方地理学的学术挑战 ,使 1 8世纪地理观念的变革对于朝鲜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而中国学者对西方地理学作出学术回应则已到了晚清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了。  相似文献   

5.
古代世界的"欧洲"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欧洲一体化运动的思想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欧洲"观念的产生.而这一观念的产生与欧洲认同密不可分.随着神话概念(对过去的认同),地理概念(对空间的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阶段的演进,欧洲认同逐渐加强,"欧洲"观念逐步形成,最早的欧洲一体思想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6.
哲学是众多学科的统帅与灵魂,地理学研究离不开方法论,更离不开哲学。文章分析了地理学与哲学的联系,并讨论了古代地理学阶段、近代地理学阶段以及现代地理学阶段的地理学发展中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认为地理学研究要摆脱旧的理论框架的束缚,大胆创新,从多视角、多向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应采取多元化方法论,将诸多方法论综合应用于地理学的学科研究中去,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自觉地选择适宜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反向格义"与中国地理学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始于王庸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中国地理学史》,此后,侯仁之于60年代主编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于80年代编写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其间虽然还有其他相关书籍问世,但上述三部风格迥异的地理学史著作更具典型性,从中可以看到在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反思建构中,西方现代地理学观念的影响。重视自然地理,重视古代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是这些地理学史研究的重要倾向。而具有这种倾向的诠释,却偏离了中国古代地理学体系的某些主要特征。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思"反向格义"问题在中国地理学史研究中的特殊的存在形式。当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所自觉时,更应该意识到中国古代地理学,作为一套成熟的学术体系,乃是以王朝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和主要关照对象的。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地域文化概念和学科性质的讨论虽然观点很多,但仍有进一步深化探讨的必要。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其学科归属大致与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历史文化地理学基本一致,是介于历史文化地理学与文化学、文化史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地域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它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西夏地理学内容丰富,人们在气象、物候、地形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知识,提出土地是生命之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人地关系上已有因地制宜思想,在区域划分和应用地理学方面具有一定水平。但从中国地理学发展历程来看,西夏地理学与同时期的宋代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地理学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地理学是中国人特有的关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它有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侧重于城镇、乡村聚落、民居宅院的规划、选址布局等等。无论从理论体系、科学思想和某些研究方法上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都与西方的地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有着自己独立的鲜明特点。中国古代的传统地理学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开发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荒经》为中国文学中“荒远怪异”意象和“荒诞无稽”观念提供了“政治地理”的原型。时间的“古”和空间的“远”是对“荒”的想象之条件。在儒家正统意识控制下 ,文化代码系统专用“荒”、“怪”、“异”之类象征边缘性和异端性的语汇来为“王化之外”的空间和事物命名。而与“中心”和秩序相对立的“荒”的理念也为一切反叛和挑战正统价值的言论找到立足点。贾宝玉来自“大荒山” ,庄子、曹雪芹等标举“荒唐言” ,皆为其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图学传统的国家 ,工程图学是中国科学技术之荦荦大者。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包括“卓识名理 ,独见别裁”的图学思想及“至详至悉 ,毫发不爽”的图学理论和绘制技术等。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希腊神话和传说注重世俗个体的自由和人间英雄的荣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古希腊民族在追求生活欲望的满足或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和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同时,它始终关注人类的存在境况,展示生命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人类的欲望冒险带给人们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人生体验,蕴藏着深刻的现代性价值.它以诗性想象表达了远古希腊人力图诠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始观念,是躁动不安的西方思想文化超越性发展模式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4.
回首来路,也有风雨也有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叙述1930年代出生的一代学人的思想跋涉历程,分析他们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局限,由此说明学术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同时记录自己的现代文学史观念的演变,从自身的文学史实践中总结史学的特征,提出"实史"、"编史"、"历史三态"等概念和对待认识成果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万物皆数”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重要思想,它可以解释万物,承载万物,掌控万物;现代数码科技也能够在虚拟的世界里如造物主一样营造万物,勾画秩序。在这两点之间可以找出它们的联系,分析万物皆数思想与数字化设计的某种契合,解读现代高科技中数字技术的哲学(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在具体的文本中以悟性意合(言简意赅、模糊隐性、凌虚传神)的古典汉语诠释现代英文语篇。在双语切换的意义诠释中,教师以高度的知识责任感,通过语言的审美转化的情感冲击来激发汉语语境下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实现审美意向维度的情感创化。  相似文献   

17.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现存陕北古代方志中存录了大量的古代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是陕西地域文学与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文人的迁徙流动与诗歌创作、辑佚与考定古代诗歌作品、某些文学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文学时地关系及陕北历史、民俗、地理、矿产、考古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陕北方志中的文学文献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9.
清代地理学发展到晚清,受到当时内外因素的激发,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提供清代160人的舆地学者名单,认为清代前中期地学奠定了近代化的基础,对晚清杰出的地理学家魏源、徐继畲、曹廷杰、邹代均及其在世界地理、边疆地理和地图学等领域内的贡献作案例研究,分析新地学的兴起在中国科学近代化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面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挑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不少青年知识女性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传统价值观念,自我职业信心不断降低,思想观念开始退化。剖析了这种思想退化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女性自身心理因素,并为解决这种状况提出了四点建议,旨在强化青年知识女性的成就动机,走出困境,追求事业成功与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