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邓小平西部大开发理论为指导做出的历史性决策.文章从"两个大局"思想的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全面论述了邓小平西部大开发理论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实践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部各民族对西部大开发中一些焦点问题解决期望的状况,采用自编的问卷,对西部大开发涉及的12个省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共3 526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各民族民众对西部大开发所有焦点问题的期望值都很高,都希望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些,不要使之继续恶化下去.其中各族民众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百姓收入提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治理腐败方面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为广大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在积极响应,大搞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一个可能会对西部大开发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经济犯罪.预防和惩治西部开发中的经济犯罪应该是与西部开发建设同等重要、同步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西部大开发健康有序地进行,保证党中央的西部大开发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分析东部开发中经济犯罪的规律、特征及成因出发,探讨西部开发中经济犯罪防治的重要性,劣势因素和优势因素,以及经济犯罪防治的重点.以期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部大开发不是扶贫"的观点切入,评价了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并且在宏观的背景下,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反贫困的关系.同时,提出西部问题的核心是改变现状、谋求发展,但这与西部反贫困并行不悖,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就是一个在发展中缓解贫困,在反贫困中推动发展的演变过程,提升到宏观战略意义的高度来说,西部大开发实际肩负着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双重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 ,从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加大支持力度等几个方面对西部地区高校如何服务西部大开发并在服务中求发展上水平问题进行了理论和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种因素和关系.在本文中,笔者从人文环境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角度出发,分人文环境及其作用、区域观念转变、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区域新形象塑造四个部分,对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理论界从民族问题视角研究西部开发战略,成果集中于四个方面:1.对民族发展的意义;2.对民族问题的影响;3.应注意的几个关系;4.民族法和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和"三步走"的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加强对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联动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昆明啤酒厂被浙江开开集团公司整体兼并的调研与剖析为例,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力图探寻一条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以及改组处于困境之中的某些云南国有企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自觉",应以西部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反思加深对西部开发的理解,更好地从事西部大开发实践,展示西部文化风采,增强西部竞争力."文化自觉"给西部人们指出了解决开发带来的问题的方向;西部开发也应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进行西部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西部民众有关西部大开发中五个焦点问题的期望、现实评价、前景预测、态度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民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行为和态度正相关程度最高,与民众对西部大开发的期望、现实评价和前景预测都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20多年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已经走上“和平崛起”之路。中国为“和平崛起”正倡导并形成一整套适应世界潮流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及“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新睦邻政策。在这些国际关系新理念支撑下,正在崛起的中国就能够使世界各国充分相信中国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并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具有突出的经济、科研和军事价值,已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列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我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提供了战略新思路。然而,我国在参与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面临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被异化、平行开发制度实施受掣肘、资源开发污染问题仍严峻、保留区开发主体界定有缺漏等法律困境。有鉴于此,我国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通过构建国际海底区域规则的引领国地位、完善环保规则与"资源"法律定义、优化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主体的规定、释明和健全许可证制度等措施,构建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中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集中智力、信息、资金和政策等各种资源的优势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根据增长极和点轴布局理论,探讨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带“点-轴-带”的渐进式布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奠基者,梁启超民族主义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少于种族和情绪的冲动,更多的是对国民性的深层思考和重新建构,通过对具有理想人格的“新民”的设计,而使中国终达至“新国”的目标,即一个独立自由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为最上之团体,具有优先性。“新民”与“新国”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构成他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这一思想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高等院校新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理念。我国高等院校要在新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就要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理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就要贯彻落实"四大文明"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优势,打造文化校园;就要贯彻落实"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新理念,要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学校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新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因而引发了全球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进一步“白热化” ,人们惊呼 ,知识经济到来了 ,世界真正进入了人才时代 ,我国的 2 1世纪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便成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对深化中国和欧盟的双边经贸合作以及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都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中国着力构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研究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双边投资协定,具有高标准、深度化和宽领域的经贸规则内在特征。为了进一步发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促进中欧双边投资,并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新动能的作用,中国需要持续扩大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培育新消费热点; 激励技术创新,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国内改革,统筹做好经济总量和供给结构之间的关系; 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法治化、便利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的"新神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神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经过21世纪学术界的重新阐释,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浪潮."新神话主义"在大陆新武侠和东方奇幻中都有突出的反映,两种文类借此对于20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神性和人性描写做出了幻想性超越,表达了对于小说意识形态和世界本体的当下认识,前者体现为新时代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后者表现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狂欢化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相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问题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基础,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其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该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的设想: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