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从传统和现实出发增设国家纪念日,成为民族主义宣传的重要媒介和抗战动员的重要手段。国民政府通过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孔子诞辰、民族扫墓节等新增的国家纪念日召开纪念大会,组织募捐、素食等社会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及纪念话语的"国难"叙述,不仅有助于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情怀,而且有助于动员广大民众共赴国难,积极投入到抵抗外来侵略的各种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2.
黄花岗起义纪念日最终被国民党制作成"革命先烈纪念日",由一党之纪念日建构为"国定纪念日",纪念仪式亦被固定下来。随着纪念日的确定和纪念仪式的程式化,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根据其政治诉求和时代变化对纪念意义不断作出新的阐释,突出黄花岗起义的重要性,塑造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革命精神,从而为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时期,为确立并推行各种革命纪念日,传播和灌输政治文化,政府不惜动用行政力量,为纪念日的运行预设法统性地位和社会空间,并征用传统节俗仪式,建构革命纪念日。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纪念日本身的缺陷与地方政府的随意变通、广大民众的消极敷衍等诸多因素的出现,使纪念日的推行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仪式政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下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先哲缺乏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如何从"符号化的孔子"、"妖魔化的孔子"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历史的孔子",至今尚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课题.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完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在建构"现代国家形态"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5.
自清朝入关到清帝逊位,满族的民族性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演变过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满族从一个帝国时代的政治民族迅速演变成民国之后的文化族群,而这种演变不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的一个缩影,也塑造出当代中国社会满族成员独特的族群认同特点。文章系统地回溯了满族在东北地区的兴起、入关后处理满汉关系的政治谋略,结合民族理论和民族话语解读满族在认同意识方面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6.
邵志择 《学术月刊》2012,(12):139-148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自明末以来就是基督教传播的一个中心耶稣诞辰起初被沪人称为"外国冬至",至民国以后逐渐以"圣诞节"之名流行于像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成为近代中国最受欢迎一个洋节。在其节日化的过程中,耶稣圣诞节遭遇到诸如冬至节、孔诞、总理诞辰、云南起义纪念日、民族复兴节等中国节庆的挑战。尤其是被称为"土圣诞"的孔子诞辰,它是国民党政府法定的节日,官方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由此形成了"土、洋"两个圣诞节的竞争之势。民族主义者对洋圣诞的抵制一度十分强烈,但是,这个原本宗教性的外来节日还是演变成了世俗化的狂欢节,至少在民间社会中,洋圣诞几乎完全压倒了土圣诞。  相似文献   

7.
文化消费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其消费主体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消费对于建构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消费通过两条路径来建构社会认同:一条是通过彰显文化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实现消费的“示同”和“示差”功能,以此实现外显层次上的建构;另一条是经由教育型文化消费,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发展自我,从而使个体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对社会认同的内隐性建构。对农村青年三条社会认同建构路径的比较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积累文化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建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条件下传统的认同方式丧失作用之后,对认同的需求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建构认同的方式,而这主要是建基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与消费主体大众化这三种重要的转变上的。消费认同不可能切断消费对象以及主体与符号意义的联系,消费认同是劳动认同失效之后的一种替代,也存在其片面性,还应该在此基础上探寻实现创造性认同之路。  相似文献   

9.
"国家建构"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行动目标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公民意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国家建构的基础不仅包含国家主权和强制力这种"硬件基础",也依赖于爱国主义或国家(公民)民族主义这样的非常感性的"运行软件"。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国家认同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国家认同的问题还遭遇到内部政治统一的难题、外部恶性竞争的困扰。同时,中华民族从文化民族转变成政治民族的任务也还没有完成。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张学军 《理论界》2011,(12):66-68
通过对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联系和国民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双重互动考察,探寻民国时期政府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渠道及其制度化,从而探讨这种联系渠道制度化对中国政治和外交的影响。大量华侨和留学生回国参政是民国时期海外华侨与国民政府直接联系的主要途径,而驻外机构、侨媒、侨报、华侨社团、华侨学校、留学生组织则是政府与海外华侨联系的主要渠道。联系渠道的制度化建立于民国国籍法的属血主义原则之上,是民国国内政治在国外延伸的主要方式,是侨务与外交一体性的主要表现,也对民国外交的制度化及其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这种联系跨越国家的边界,以跨越国家地理边界的种族的想象共同体拓展民国的政治、经济与外交资源,也反映民国时期侨务与外交在联系渠道制度化上的一体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12.
普瑞敏 《理论界》2012,(5):95-97
民国时期加强了对于西南边疆的经营和治理,以其完成民族国家建设的任务。本文通过民国时期对云南经营的探讨,从交通通讯网络、国家认同形塑、民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评估民国西南边疆经营策略的成效,并进一步探讨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的经营策略对于建立统一政治行政体系和国家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的诞辰纪念日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3):94-99
民国时期,经过国共两党与新知识人的建构,泰山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不仅成为凸显革命烈士牺牲意义的政治符号,而且成为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固有文化及其精神、"人民不朽"的文化象征。这种建构体现了民国时人对传统泰山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其中,易君左提出的泰山"国山"论意在从政治符号的层面应对日军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而对这一主张的舆论批评则从民生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活的泰山"与民国政治责任的文化关联。在不同政治文化力量的演绎下,民国泰山获得了新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6.
重写文学史的视域凸显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开掘民国资源的文化向度,民国社会和文化机制所建构的新型空间及学人的现代性体验,绘制了民国时期文论体系的话语风貌。现代传媒的蓬勃发展,为学人的文学想象提供了更加宏阔的公共空间,促使民国文论展现出认同文化传统和吸纳异质文化的多向的现代性体验。新旧并存的文论书写形态彰显民国文论开放兼容的文化特质,勤劬的民国学人勾勒了一幅充满历史张力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镜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现代性语境中,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一开始就被置于一个东西方比较中,因为没有他者也无所谓自我.而两性关系恰恰是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最基本单元.百年文学/文化想象对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身份建构/认同充满性别象征隐喻,性别政治其实一直在参与对民族身份的建构,这样的参与不仅仅影响了女性这个性别在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中的地位、意义,而且还影响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建构本身.性别本质主义已然与我们对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上的本质化、凝固化、单一化密切相关,从而忽略了民族身份、民族精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丰繁多元、流动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铁人王进喜同志诞辰85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刘仁同志《走近铁人》一书的首发式,我们在这里召开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85周年座谈会暨《走近铁人》首发式,这个会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吴雪丽 《兰州学刊》2011,(9):194-198
"文化寻根"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作为对"全球化"和普遍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抗,包含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在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寻根派"的"本土"认同与"世界"镜像之间、在个体的记忆置换和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文化寻根"不仅构成了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身份建构的中国经验,而且它所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99年9月7日至1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崇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召开了“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的孔学研究专家60多人.与会者认为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将讨论的内容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