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人才与用人单位双方在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信息的缺乏,使传统的人才识别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全的识别标准与制度,出现了用人单位学历崇拜、职称崇拜、名校崇拜、“海归”崇拜、证书崇拜等现象,人才的识别成了“硬件”的识别,忽视了人才能力、品质、道德等“软件”的考虑。既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开发,也滞后了人才制度的建设。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才的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为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促进人才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识别机制。由于人才与用人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可以依据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分离均衡理论”建立健全人才识别机制,根据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同的特征,建立一个反映人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吻合的综合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才定义理论的历史发展与现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才学从无到有,从有到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纵观近30年的人才学的发展历史.人才定义是其最根本的问题.它既是人才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制约着人才培养、开发、使用、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近30年来.专家学者们观点颇丰.但争议也颇多.阻碍了人才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人才定义进行历史的综合比较和分析.并在科学人才观的指导下.对现代人才的定义作出一个较为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需要强调的是,《决定》中的人才观与人才学中的人才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在于,《决定》中提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是给人才下的定义,不能理解为人才学意义上的人才定义。而是讲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注重说明人才对于党和国家的从属性和贡献性。联系在于,它肯定了知识或技能是人才的首要和根本所在,人才学的人才定义也应如此。虽然,它也讲“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但显然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所讲的,这里的“创造性劳动”是与“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开发人才资源,全力做好新时期的人事人才工作,同样需要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人才的定义,是一个长期讨论但至今仍存在争议的概念。怎么对人才这一概念下科学的定义,是广大人才学理论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二十年来,从事人才学教学和科研的经历,特就人才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共同探讨这一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问题。 人才学创立之初,不少学者对人才下过定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定义是这样表述的: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  相似文献   

6.
1.思想观念和认识上尚有“误区”。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强烈依赖性,形成了重视物质资源开发、忽视人才智力开发的“潜意识”。考虑问题时,往往更多地强调项目、重视资金等有形条件,轻视甚至忽视人才、智力等无形资源。在长  相似文献   

7.
人才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人才定义问题说法不一。本人以当前比较成型的说法,有些不同的体会。在此一陈管见,愿求教于有识之士。 一、人才的简捷定义 国内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人才是才能较高,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此定义主要强调的是贡献。意思是说,人有做出了贡献的人,才能称为人才。我认为此定义不尽完善,有失偏颇。依我之见,首先,“人才”不同于“人材”。因为“才”与“材”的含义不同。“材”是指长成的而有用的东西。而“才”却是专指人的才识、才能或一种优秀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正在进行一场新的革命。这一革命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反映,目前表现为如下态势:一、对人的自身认识大大深化人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步认识到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依据和认识:第一,人是主体。第二,人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第三,人是资本。“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归真,是人类自身的真正解放。人将通过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才资本是核心资本”。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高点”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缺乏不竭的动力。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就是人才强国,它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实现我们宏伟的发展目标,关键是人才。各个方面都要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局面,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这是江泽民同志近几年来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加速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至关重要的。 人才是人类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 人类的一切文明奇迹,都…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人才,是指才能较高,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钱学森同志在《人才系统工程》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人才,不是什么天才,而是人民之才。是人民当中各行各业有才能的人。”人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才概念是指那些德才兼备,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如我们讲的领导人才、科技精英、经营奇才等。广义的人才概念是指所有具备一技之长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人才。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才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才都离不开他所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时代的人才都是该时代社会需要和社会评价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其社会性集中表现为阶级性。智能性:任何人才都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这是他们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取得成果,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条件和保证。进步性:人才能够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或绩效,对当时的社会事业发展和进步起着某种积极促进作用并且做出贡献。创造性:人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等条件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取得成效。广泛性:人才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讲的人才的广泛性,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人才。动态性:所谓人才的动态性,是说人才的内涵和层次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人才和非人才,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人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才概念本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就个体而言,人才的出现总有一个从潜到显、从崭露头角到炉火纯青的发展过程等。  相似文献   

12.
路济平 《人才开发》2002,(11):10-11
传统的定义 “你是个人才吗?如果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任何一个中专毕业生或一个普通技术员,恐怕多数人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但是,我们能够找“标准答案”。各地、各部门在统计人才数量时,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围。 于是,我们明白了,“人才”的概念,就这样被确定,学历和职称是“硬指标”。 这,就是当今通行的“人才”定义。  相似文献   

13.
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必须面对国际人才市场,根据国际人才市场的变化规律来制订相应的政策。因此,对国际人才市场的形成及其表现,市场机制,以及人才市场与人才引进的关系有必要进行探讨。一、国际人才市场的形成随着人类探求目光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更深了解,市场的定义已经从“可以自由买卖的地方”演化为“致力于通过交换过程以满足于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人类活动”。在这  相似文献   

14.
一、人才选拔的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德才兼备原则,是指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去考核选拔人才,不可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人才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于“才”的考核,社会已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对于“德”的要求和考核,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于“德”的考察,远比对“才”的考察复杂.干扰因素也更多。因此,对“德”除了常规的考察和观察外.应当积极走群众路线,通过访谈、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根据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因为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思想方法对人的事业有重大影响 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在一次讲话中谈到他在“文革”中的经历,颇有启发。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到农村去劳动锻炼,有一天师傅要他去打猪草。他从来没有养过猪,也没有养猪的书,不认识猪草又不敢向农民问。最后想了一个办法,不到两小时他就把猪草打回来了,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师傅问:你是怎么打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个月前,一位领导同志在 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 “关键在人”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之后认为:人才,是国际大都市构成的很重要的前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是很有见地的。 就上海而言,要在 2010年建成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也就是说,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它应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带有前瞻性、开创性的城市。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似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它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是领先的,在国际上是进入前列的。也就是说,综合经济实力,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基础条件。其二,它的系统性运作,应…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离开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了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千千万万的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高瞻远瞩做出的重大决策,为四川省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8.
多年以来,我们给予了“人才”一个“守恒”的定义: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但实际上,随着中国加入WTO,“惟才是举”,人才热急逮升温,“人才”的内涵、“人才”的标准也随之悄然发生了变化。最近媒体关于“什么是衡量人才的标准”的大讨论沸沸扬扬即能说明社会的关注程度。与时俱进,重新界定人才的概念是对的,但及时纠正因此衍生出来的误区也是必要和必须的。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第一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重要论述宣示了中国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广纳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怀,对于深圳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因此,各种人才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环境,辞海里的定义是“人类的外部世界”。人才环境是指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的总和。具体说来,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既包括工作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人文环境是人才环境中属于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