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同一性的思维传统使概念采取夸大的形式以巩固自身的有效性、稳固性和缜密性,这种思维方式已经严重地瘫痪了哲学。否定的辩证法就是要消解概念的同一性体系,葆有非同一性的意识,承认他者的存在和经验。概念的“星丛”使诸种变动的因素整合为一个动态的系统,从而接近客体的本来面貌,来防止思想的专制和暴力。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在认真区分同一性概念的基础上激烈抨击同一性思维,力图在概念同一化的强制下通达非同一性事物,其思想形式是模式分析,其结果是精英主义的,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3.
张永伟 《学术交流》2001,(6):125-127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具有先锋性特质和前瞻性的审美文化价值.他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认为艺术建构在方法论上使主体避免了艺术自我扩张为一种绝对的迷信.  相似文献   

4.
在<否定的辩证法>中,阿多诺批判了传统哲学的同一性、体系化的特征,黑格尔的辩证法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同一性哲学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这种同一性、体系化的哲学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的特性和要求,同一性哲学对具体经验的否定,正如商品交换对质性的否定.阿多诺认为,哲学应该是一种异质性的经验,真正的哲学是非同一性的哲学.这需要从同一性的辩证法走向否定的辩证法,以非同一性的"星丛"结构为基础采探索新的哲学模式.阿多诺将批判理论的逻辑推向了极限.同时也更加揭示出批判理论的内在困境,即在激进的哲学批判背后,缺乏走向现实实践的理论中介.这是哈贝马斯理论转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吴友军 《求是学刊》2004,31(3):43-47
自由意志是康德实践理性体系的基石,也是资产阶级自由的理念。而阿多诺认为,自由意志是最大的不自由;自由意志是非确定和无效的;自由就是对包括自由意志在内的不自由的反思和抗拒。因此,人类在实践中要永远葆有对同一性的不自由的批判即非同一的自由维度。  相似文献   

6.
陈旭东 《浙江学刊》2012,(3):193-200
黑格尔声称普遍历史是世界精神在现实历史中合乎理性的展开过程,但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社会政治灾难使得阿多诺无法再相信黑格尔受启蒙思想改装的神正论.阿多诺指出了普遍历史的前进过程中充满了普遍对个体的暴力与个体的种种牺牲.基于这种为死难者诉求的立场及现实的苦难作为否定辨证法的动力,阿多诺强调了黑格尔普遍历史中被毁灭生活所代表的非同一性,从而彻底化了普遍与个体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孙建茵  王绍文 《学习与探索》2023,(3):154-160+182
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致力于探讨艺术与人类生存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把艺术理解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将文化工业看作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展开透彻批判。与之相对,他把自律艺术看作是唤醒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本质的超越手段予以坚决维护。然而,阿多诺主张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绝对二元对立的艺术精英主义遭到了布达佩斯学派代表人物马尔库什的反对。马尔库什主张保持自律艺术与文化工业之间的张力,他认为这种两极相联的动态悖论是现代性视域下艺术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哲学不断追问的古老问题.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大家的阿多诺,更是不能例外.通过与德国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的争论,通过比较韦伯、迪尔凯姆等人的社会观,他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交换决定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可以理解又不可理解的动态的观念.把握阿多诺社会观的特质,是进一步理解其社会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9.
姜宇辉 《求是学刊》2004,31(2):41-44
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阐明了感觉的逻辑就是“事件”本身的逻辑 ,进而分析了感觉的双重含义 :作为事实层面的感觉和作为可能性的感觉 ;并结合前者分析了传统美学的缺陷 ,结合后者论述了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肉体”概念即表明了肉体自身的开放与综合的状态。最后结合传播学理论引申了其感觉综合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三虎 《探求》2002,(2):16-21,9
本文比较了纽约与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注意到两个城市虽然在全球地位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但如果将它们置于较长的时间范围看 ,则不仅呈现出相似的地理空间位置 ,而且经历了几近相同的工业化历史进程 ,至于纽约在不同历史阶段超前于广州的发展层面 ,如市场经济制度、制造业衰退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对广州借鉴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球化的城市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牛宏宝 《求是学刊》2001,28(3):72-79
本文把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作为一典型的阐释学境域.在此境域中,中国学者对西方美学的接受与阐释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结构性倾向,即用老庄一脉思想所模塑的传统"艺术心性论"来会解西方近代以来的美学,此"艺术心性论"隐蔽地发挥着融合中西--形成新的美学知识范式的结构性作用.由此剖析了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三大家美学思想中未明言的艺术层面和由此产生的对西方美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传播失灵: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非理想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祥辉 《浙江学刊》2012,(2):194-200
传播失灵描述了一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与畸变现象.它既可以表现为组织内部的沟通不畅,也可以表现为大众媒体层面的失真与异化.通过传播失灵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政治组织的内部沟通与政府、媒体及公众之间的外部沟通统一起来考察.信息不对称反映与呈现的是信息静态分布的不均,传播失灵则指信息进入沟通序列后出现的扭曲.由于信息不对称永远存在,且干扰与噪音无法消除,传播失灵也只能克服而无法消灭.传播完全是理想的,传播失灵才是常态.通过传播失灵这个描述信息传播非理想状态的概念,我们可以去观照、比较和研判现实世界中的传播与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一个中西比较、儒道比较的视域中,结合郭店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对<道德经>中所蕴涵的一种关联性的宇宙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探讨.首先,文章揭示了<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关联性宇宙论的四个预设(1)道家肯定构成我们经验世界的各种事件本身的实在性,认为并不存在多背后的一,且事件与时间不相分离;(2)各种事物都是过程性的事件,一方面各有其特性,一方面又内在地彼此相关.每一事物都处在其它事物所构成的不断变化的脉络之中,并在这种动态的脉络中以共同创造的方式成就自身;(3)生活是具体的经验场域,同时每一种具体的经验场域又总是具有整个宇宙的全息性;(4)世界的创生性转化来自于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回应性参与,在创生转化的不断过程中,事物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共同创造者.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焦点意识与场域意识构成道家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彼此依赖的两个基本方面.通过这两种意识的有机互动,人们能够自发而非随意地参赞宇宙大化的流行发育,在整体性与过程性的世界中实现自身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14.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5.
徐旭初 《浙江学刊》2006,(3):177-182
本文在简要描述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现状和问题之后,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一个新的基于组织能力的阐释视角,指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基于组织能力的新型合作社类型,并理性思考了这种组织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不足,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特别是战略文化的视角,结合中国战略文化传统,旨在对中国崛起方式选择过程中的和平主义取向的文化根源进行理论说明。进而通过比较中西战略文化的不同,对于中外学者在该问题上歧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对于中西双方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学术层次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后现代思潮对“总体性”这个辩证法范畴进行的猛烈批判 ,从外推角度进行一种辩护 ,不失为一种新的解决问题思路。从这一角度看来 ,现代制度的进步能在特定范围内克服自悖谬性 ,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就做不到了。在现代制度中 ,自悖谬、令人难受的东西常常是被外推到远处 ,越出“观察”之外。自悖谬和那些人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就常常存在于更大、更远的“总体”之中。在这个意义上 ,消解一切总体、拒斥一切宏大叙事 ,不但难以做到 ,而且恰恰迎合了现代性的内在需求 ,因而在意识形态上是现代性的同谋。总体思维方式必须拯救 ,不能抛弃  相似文献   

18.
罗建平  梁纪毅 《社科纵横》2009,24(2):66-67,7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的确立对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一是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成熟的公民意识是公民政治参与有序进行的保障;三是公民意识的确立有助于从公民责任和公共精神的层面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普遍的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政治参与具体制度、程序、渠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建设力量。  相似文献   

19.
年鉴派的创立是对传统史学的反动,它提出了总体史的口号,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自己的一系列史学实践活动来给历史学定位.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历史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成为综合各门社会科学的"人的科学"或"历史人类学",即研究人类物质生活,也探讨人类精神状态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治进程存在一个过渡期--法治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宏观结构,德治存在于中国法治进程的微观结构之中;法治与德治结合,共同推进中国法治之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