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  相似文献   

2.
正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  相似文献   

3.
广州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广州悠久的宗教历史,成就了广州宗教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宗教史上的“四地”地位,同时,也铸造了广州宗教文化鲜明的滨海特色.广州宗教文化无论过去、抑或现在和将来,都发挥着引领岭南,沟通中国与世界,以及辐射海内外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作用.  相似文献   

4.
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孤竹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  相似文献   

5.
齐文化开放性传统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文化具有开放性 ,这种特点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滨海的自然环境 ,便利的水陆交通形成了开放式的格局。地形多样、经济各异又导致了齐文化的多元性。东夷文化奠定了齐文化的基础 ,稷下学官体现了统治者文化的建构心态。而功利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尚变求活的精神选择皆是其开放性文化传统的内在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萨赫勒地带宗教冲突的形成可以从历史发展和国家建构两方面进行考察,其特点是与民族冲突的交织和极端势力的扩张。萨赫勒地带的宗教冲突根本上是以宗教文化为背景的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中国的民族走廊与萨赫勒地带相似,都是研究民族宗教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以文柔著称的吴地文化其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文化成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则是经历了千年演变,容汇百川,和合多元而最终合成的。众多水系汇集而成的太湖之自然环境,养成了太湖古吴文化容纳众流的开放胸襟;始于泰伯肩荷着多元文化的历代移民顺流而来,在带来原居地文化的同时,亦明敏地接纳吴地文化,在双方的多次文化互动中,吴文化最终从"被发文身"、"轻锐难安"的"尚武"转向"文字之胜,甲于天下"之"崇文"。这一弃武转文、由刚转柔的历史进程在宋王朝"右文轻武"之国家意识的推行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滨海之交通使道、佛宗教在吴地民众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信仰,"因缘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挟宗教之力深入民间。自然环境、多元移民、国家意识、宗教润泽,正是这些因素的因缘和合、多元辐辏促成了吴文化的千年演进,和合而成崇文、柔慧之特性。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传统宗教经典《摩经.祭山经》认为人类特定族群与"龙神根源"皆为"天王神"授意下得以产生的"燕子王"的子孙,即"燕子王"是古代"越(粤)人(壮泰语族,又称壮侗语族或侗台语族)、汉人、苗人"等中华汉藏语系族群的共同祖先。当时的社会以"燕鸟"为图腾,故而称之为"燕子王"。其与祭山和祭天圣典关系密切,"燕鸟"亦称"玄鸟、元鸟、凤凰",实为中华汉藏语系族群文化符号之一。  相似文献   

9.
孤竹国是商代北方重要诸侯国(今河北卢龙及毗邻地区为孤竹古国的核心区),是中国孤竹文化的发源地。以夷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对燕文化乃至中国儒家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对朝鲜、日本等国思想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孤竹文化是冀东文化之始祖、中国儒家思想之源泉、东方道德文化之滥觞。孤竹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地域文化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河北卢龙成立了"孤竹文化研究会";2004年,"秦皇岛孤竹文化研究会"成立;2009年,  相似文献   

10.
祭祀风俗与民间信仰,是宗教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固原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域中亚文化的碰撞交融地带,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传统典籍记载了早期固原祭祀与民俗文化的经历和表现形式,包括秦汉风俗文化对历代的影响;国家层面上的祭祀载体是朝那湫渊祠和六盘山;地方宗教文化的变迁,体现在龙王信仰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传承;当代意义上的东岳山、须弥山宗教文化活动,是民间宗教文化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名嬴政,是秦国庄襄王之子。他继承王位后,灭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统一了全国,欲以“秦”字为头重立国号。但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世纪与近代的文化交界地带,但丁西对内在外在的价值纷乱,在其长诗《神曲》中,以个人认知、洞悟的方式,藉古典文化与诗情生命的力量,最终到达宗教至境,完成了一次终极追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天山以南维吾尔社会的"燕齐"制度来自in(dj)ü制度,in(dj)ü一词当起源于突厥语,而13-14世纪波斯与高昌畏兀儿地区的in(dj)ü制度则于蒙古入侵有直接关系."燕齐"制度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齐文化的渊源与形成,是研究和学习齐文化的人们首先碰到的两个无法绕开和回避的问题。笔者试就其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齐文化的渊源 公元前十一世纪,产生于齐地的齐文化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么齐文化的源头在哪儿呢?是一源还是多源?对此学术界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比如有学者认为:“先齐东夷人是与中原华夏民族、南方苗蛮民族鼎足而立的民族,自沂源猿人始,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化序列,被称为海岱文化,这是中国东方典型海洋的类型。……齐文化是以海岱文化为起点的。”(《齐国史》,  相似文献   

15.
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壤地区是多族群杂居、多宗教并存、生计方式多元的多民族文化交界地带,大致处于甘、青、藏、新、川几省的交汇区,以现代行政区划下的青海为主体省份。文章以汉藏蒙交界地带黄河上游的汉儒“文化孤岛”贵德为田野点,通过国家在场下贵德文化符号的建构、文化符号在宗教信仰秩序中的变动,分析文化边界地带多元共生的文化形貌,探讨多民族地区文化争锋、互动与超越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再论“以美育代宗教”——兼与李丕显、赵惠霞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美育代宗教”论于理有诸多未通处。人类精神需求与活动之丰富性、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结构、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宗教仍有其生存之理由 ,审美与宗教各自独特的文化功能不能相互代替。“以美育代宗教”论在中国无传统与现实文化基础。人文学科内部亟需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7.
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邱文山齐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为学慕齐鲁”之誉。齐、鲁文化以其不同的形态,对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齐、鲁文化的...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文化”命题,曾对宗教研究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也开拓了宗教研究的广阔视域,对扭转进而深化对宗教的理性态度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宗教研究的深化,该命题自身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将宗教研究的泛文化化倾向,从而导致对宗教自身的超越维度的遮蔽,削弱了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的宗教特性的澄明.由此,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事实上,在狭义的文化视域下,人类文化样态植根于宗教之土壤;而从宽泛文化视角看,宗教则显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协同渗透、功能互补,宗教在与世俗文化样式互照中展现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以“八主祀典”、“时节祀典”、“宗庙祭典”、“封禅大典”、“方仙道”等为主要内容的齐宗教,在齐国的历史发展中,既是齐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又是齐国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齐宗教是统治者收服人心、巩固加强统治的重要工具;反过来看,齐宗教又对齐国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齐宗教以其独特的方式,深入齐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齐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齐宗教以其系统的体系、完备的形态、独特的思想内容对后世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秦王朝在统一初期,对占居全国文化与学术优势的齐、鲁文化采取了文化怀柔与融合的政策、措施,这既本于秦武强文弱,需以齐、鲁儒学"兴太平"以文治国的需要;又本之于始皇对滨海神仙文化的希冀.但关东、关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秦固有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力"治世的政治文化心理,使这种文化政策在两大文化系统价值观的冲突中迅速转向、演变为"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取向,开启其后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