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由前近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历史意识勃然兴起,一部部以“万国史”冠名的教科书和历史书籍鱼贯而出,载述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政治观念支配了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他们亟需改写“万国史”,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历史,阐发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与“帝国日本”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是日本人愈加汹涌澎湃的“世界史”意识。他们将“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史”连接起来,通过解释“世界史”来争夺历史的主导权和文明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日本都是奉儒家伦理为正统,但儒学在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儒学中固有的一些思想因素都发生了异化,儒学这种具有的亲和力文化形态被肆意地利用成为军国主义者鼓吹、美化野蛮的侵略工具和实现"国际亲善"的重要手段.儒学团体成为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形成的平台与温床.在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思想这一庞杂的体系中,国家主义是其基础.所谓"合理"的扩张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殖民主义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推动不列颠帝国形成并逐步走向强盛的动力之一.爱尔兰是英国近代早期殖民活动最重要的对象之一,是英国"最古老的殖民地".在不列颠殖民活动中,爱尔兰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构成一个内部殖民类型,又成为不列颠向海外殖民的"实验室"和主要人力资源输出地.同时,对英国近代早期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吉田茂是战后日本著名政治家,在其领导之下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战前,吉田茂作为职业外交官在中国东北长期任职,谙熟中国事务,其中国政策集中体现在《对满政策之我见》一文中,文章拟对其战前帝国意识即帝国的正统继承意识;帝国的扩张意识;对华的蔑视心态;帝国经营中的经济侵略意识;独占中国东北的所谓满洲意识,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朝鲜人社会形成于20世纪10~20年代。其后,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广开水田,并营造了典型的农村型社会,其阶级属性仍属农民阶级;移居到日本的朝鲜人,则被纳入到日本各地的近代化工业体系中,成为城市雇佣工人,形成了典型的都市型社会。当今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可以在两个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留学生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风,以他们的思想言行影响了近代社会诸多方面。留学生首次将西方科学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科学的普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留学生不仅在选习科目上侧重于自然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且积极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与实践。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科学救国思潮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韩两国的传统史学有着某些相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而且都在近代发生了激变。中韩两国的近代史学以各自传统史学的内在力量作为基础,强烈地反映着对应于激变的近代状况的现实认识。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各种“变局论”深化了现实认识。中国近代改革运动、革命运动的交替发展,使近代史学的各类流派和分期的成立成为可能。尽管韩国没有经历过如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和五四运动等新文化运动,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为了克服对外的矛盾和危机发展了卫正斥邪思想、开化思想、东学思想。随着1910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摆脱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和自由成为所有力量的奋斗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的、爱国的民族主义性格,这是近代史学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军事史上,近代日本军队以野蛮强悍著称,这其中封建武士道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把封建武士道改造为近代军人意识构成了近代日本军事史上的重要内容.《军人训诫》和《军人敕谕》的制定与颁布,使传统武士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为近代军人意识,最终成为支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9.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近代中国学术西化潮流中日本学术充当了“桥梁”作用,文章分析了中国近代何以要通过日本去了解西方学术,西方学术何以会通过日本成为中国本世纪初的思想资源等问题,对于认清中国近代学术的真实面貌与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朝鲜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新兴市民意识的觉醒,再加上影响日大的“西学东渐”和明清实学的影响,是朝鲜实学“近代指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文化渊源,正因为朝鲜实学具有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前进方向的启蒙意识,所以成为朝鲜古代文化通向近代开化思想的中介和桥梁,成为促进朝鲜走向近代化的思想动力。而面对当代社会的转型与挑战,韩国实学除了继续完成“近代指向”的历史使命外,还必须担当“近代克服”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并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开创出实学研究的新局面,建构反映时代精神的现代“新实学”。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文学的特质表现在:它使日本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化作了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漱石特有的美感意识、伦理观念、批判精神和艺术表现力量;它具有清醒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现实;它刻意开拓了近代日本文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美学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武士道作为日本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过往的研究中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尚未有人对其做历史的区分.考察日本武士道的历史发展和内涵演变,可以清晰地认知日本古典武士道和明治维新以后的武士道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明治以后军国主义提倡的近代武士道,成为奴化日本人民的精神制剂和帝国对外扩张的残忍工具,个体的贵族的武士道变成了全民的大众的武士道.区分古典武士道和近代武士道,并加以研究,可以为分析日本的相关活动找出界定的标准,对于深刻认识武士道在日本当今社会各类组织的运用和衍生,认识日本文化以及日本民族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治维新前后,被迫打开国门的日本,感受到欧美列强压迫的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危亡的抉择面前,由忧国意识产生了攘夷思潮。在这种思潮推动下,传统的"藩民"意识迅速转变为"国民"意识。人们对自己与外来民族的不同种属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认同,这种认同导致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排斥外来势力侵略和对抗欧美列强的共同意识支配下,萌生了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从而逐渐形成了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受国际法影响和民族危机刺激,思想领域国家主权意识萌发并渐趋高涨,奠定了国家权力的思想基础。在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下,思想领域出现"权利"观念,成为国家权力合法性的间接理论依据。20世纪初,民族国家观出现,国家权力成为权力主体,其公共性、社会性得到充分阐释。中华民国建立后,现代国家政权结构形成,现代国家权力思想初步形成。梳理分析国家权力思想的近代形成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国家权力的成长逻辑,更深入理解现代国家因何而来,深化对现代国家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福泽谕吉 (1 834~ 1 90 1 )是日本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 ,也是最有影响的教育家。福泽谕吉不仅对日本的近代化改革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近代中国思想界、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近代 ,特别是从甲午战败后 ,福泽谕吉的生平业绩及其启蒙思想就曾被包括变法派、洋务派思想家、教育家介绍到中国 ,并在近代中国知识阶层中引起共鸣。甲午战败曾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变化。对此 ,梁启超曾生动地形容道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 ,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1。这不仅是由于堂堂大清帝国败在“蕞尔三岛”的日…  相似文献   

17.
李晓彬 《兰州学刊》2009,(12):225-226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近代两国的历史传统、面临外强侵略的民族危机感导致的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进化论在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传播,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壮大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进化论对于日本,重点是日本对于中国理解和接受进化论的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特别关注思想史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常识世界的实际情况 ;注意“顺着看”而不是“倒着看” ,也就是注意从日本自身的资料和历史脉络来追溯思想史 ,而不是以某种后设的、现代的价值立场来描述思想史 ;同时他们也有很自觉的亚洲史视野 ,十分关注日本以外 ,特别是互为背景和资源的近代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的思想史。日本思想史学界的这种强烈的日本问题意识 ,值得中国思想史研究者深思。因为中国的思想史写作 ,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处在西方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的强烈笼罩之下 ,而很少有明确的“他者”与“自我”意识 ,缺乏中国思想史的特别的问题意识。因此 ,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很有必要追问一下我们的思想史究竟是“谁的思想史 ?为谁写的思想史” ?  相似文献   

19.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价值观。另一方面,它对民族教会的积极推动和对民族国家意识的积极倡导,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教改革中所蕴涵的许多思想影响了近代政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近代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并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日本国民外交理论的影响。然而,近代国人对外来的国民外交思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因应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和改造。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是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输入与中国国民参与外交意识的日益发展,两者相互激荡、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国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人士与下层民众相互结合,全体国民共同对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