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夏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不同:汉式的姓名和梵式的名字全部音译,藏式的名字全部意译,党项人的姓表音而名表义。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判断人物的民族属性,从中可以知道作为西夏后族的梁姓和曹姓贵族是党项人,而非此前学界估计的汉族人。对不同民族人名的处理方式有少量例外现象,是因为有些汉族书写者并不懂得党项人名的实际含义,而有些西夏文书写者也不懂得吐蕃人名的实际含义,他们都是仅凭听觉进行音译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汉族人名很注重表现性差,结合着汉字的音形义特点,尤其突出了女性“芳名”的性别特点.有关“芳名”的调查表明,女性名字性差的表现不但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而且在语用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3.
人名不仅是人与人互相区别的语言标志,也隐含了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英语人名与维吾尔人名在结构、赋名方式和文化内涵方面都有异同,这些方面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英维人名的特点和文化含义,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本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在“民族学”一栏里登载了曲又新同志的《藏族人名简谈》一文。这篇文章探讨了藏族人名的两大基本特点,即藏族人姓名之没有姓及其与佛教之密切关系。曲文在探讨和证实第一个特点时认为,藏族本来是没有姓的,为避免鱼目混珠起见,必须注意以下六种情况:一、有的人在本人名字前面冠以家族的名称。二、有的藏区头人因效忠一定朝廷,被当朝皇帝赐姓的。三、藏汉杂居区的有些藏族人解放前在汉族学校上学,由老师依其藏名取谐音汉字为姓名。四、有的人则在自己藏名前自愿加上汉族  相似文献   

5.
古代维吾尔人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古代维吾尔族人名的特点,并就维吾尔人名发展的轨迹、内容以及不同文化对维吾尔人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人名这一体系存在诸多规律和特色。通过对2352个样本进行调查归纳,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人名在语音、用字和构造方面的规律和趋势,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人名的命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声调。不同类声调的音节交错相间,可以产生一种起伏升降悦耳动听的音乐美。人名的声音是否具有美感,同声调的关系最大,因此,我们从声调入手来谈现代汉族人名声音的特点。汉族人的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复姓的人各,一般是由三个音节或四个音节组成的;单姓的人名,一般是由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组成的。三音节的单姓人名,姓占一个  相似文献   

8.
水城汉语方言同北方方言在语音、词汇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水城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对照,声韵、声调等有差异本文在语音方面找出水城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异同,在词汇方面偏重于不同普通话的特殊部分,通过对水城汉族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比较,可以了解水城汉语方言是普通话在水城的地方变体.调查水城方言对汉语史的研究,对在水城地区推广普通话,对方言志的编篡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借词音译的优选论分析——以增音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音系和语音感知的角度分析汉语中英语人名的音译过程,研究发现:为了符合汉语的音节结构特点,音译过程采用了增音、删音和变音方式,且尤以增音为主;所添元音呈现一定的语音规律,即辅音同化、元音和谐和元音默认。增音方式体现了音节的“最大保留”原则,而增音的种类符合人类的语音感知能力。优选理论很好地将这两者相结合,通过标记性制约条件和忠实性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形式化地阐述整个增音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的是临夏韩家集和循化托埧庄语音材料。这两个村落都是回族居民点。河州地区汉族和回族讲话,无论在语音、用词及语法上都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更确切地说,这里反映的主要是河州回族的语音特点。文中河州话用国际音标标音,普通话一般用汉语拼音字母标音。  相似文献   

11.
蒙元时期,皇帝(大汗)对汉族、女真、契丹等各族的赐名现象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或以赫赫战功、忠于朝廷,或特殊技能,亦或因某些外貌特征而被赐以各式蒙古名。与此同时,亦有纷纷改用蒙古名,或蒙汉名兼用的记载。可以说,这些非蒙古人受赐蒙古名和改称蒙古名构成了蒙元时期蒙古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蒙古人、色目人的汉化一同构成了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操新疆汉语方言的群体是古今中原汉族移民及其后代;新疆汉语方言的词汇、地名、庙宇名称、店铺字号以及民间口头文学中都反映出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及其辐射地域的辽阔和传播范围的广泛,它的根基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姓氏研究在中国源远流长。“姓”最早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各种图腾和地名 ,“氏”为“姓”的分支 ,“姓”以别婚姻 ,“氏”以分贵贱。秦汉以后 ,姓氏合一 ,数量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胡姓的汉化和汉姓的胡化。南北朝以来 ,由姓氏而产生了谱牒学。姓氏学的研究可以满足人们探讨个人来源 ,了解自己祖先的要求 ,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与团结  相似文献   

14.
客歌是壮族根据汉族故事重构的山歌。以名物为切入点,可将客歌的内部建构与外部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名物之名,是建构壮族客歌的基本路径,其具体建构方式包括增益家畜、鸟类和鬼神叙事,置换故事中的地名、环境和人物身份,以及删减汉族版故事中诸多陌生的名物,等等。名物之实,意指壮族客歌丰富的文化意涵,其具体包括崇尚家畜、鸟类和“尚鬼”的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强烈的处所意识等等。以名物为视角对壮族客歌进行研究,揭示出壮族客歌建构的基本路径,有助于壮族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人名文化作为社会成员彼此辨别区别的一种符号文化,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考察中国信史时代汉民族人名现象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探寻与之相关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6.
金马碧鸡崇拜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卭都国,在汉宣帝派遣王褒迎请金马碧鸡神事件发生之后,这一崇拜在以川滇巴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广泛且长久传播,特别是在昆明、成都、重庆各地不仅建立了金马碧鸡祠,而且出现了与之相关的金马碧鸡坊,乃至金马碧鸡山与台,使得金马碧鸡成为古代西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信仰。而今,人们多数已经不了解这些坊名、山名、台名与金马碧鸡信仰的关系,重新考证、勾辑这种信仰,其实就相当于回归古代地域文化的历史原生态。  相似文献   

17.
汉维语人名文化异同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形式、结构看,汉语人名姓+名,姓有单姓、复姓,名有单字、双字甚至三字名,维语人名本名+父名。名有复名,名后可加润色词语;从来源看,汉族姓氏来自本民族的姓和少数民族姓氏译音的姓,维吾尔族以父名为姓。主要来源于本民族的人名、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诸先知的尊名等;而在命名方式方面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8.
南楚方言与楚方言具有密切关系.从扬雄《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南楚方言各地受楚方言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楚方言对南楚方言的影响、渗透有其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的蒙古族聚居村落,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涵化较为突出,烟台营子村是其中一个有着百余年农耕历史的蒙古族村落,村落中老年人群体、中年人群体、青少年群体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名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化特征。从老年人群体宗教化蒙语小名与宗族化、"移写式"汉语大名并存的双名制,到宗族化特色与时代性色彩杂糅的中年人群体的姓名特征,再到当下张扬个性的青少年群体的姓名特征,历时性地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起名习俗,可以映射出该区域蒙古族缓慢而深刻的文化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