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上海自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镇以来,迄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其间人口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一、上海历史人回的概略统计 上海土地露出水面大约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据说战匡末年这一带是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但无文物足证,只是传说而已。秦汉时属于娄县(即今江苏昆山)。当时这个濒海荒滩不为人所注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刀耕火耨,使它逐渐有了人烟。三国时,这里是孙吴打造战船的地方。龙华塔就是这 相似文献
3.
上海历史上的人口总量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上海历史上的人口近年来有不少论著言及,但笔者认为它们在两个方面有重大的缺陷:第一,上海历史上的空间范围没有厘清,或以华亭(松江)、或以上海县代表上海;第二,对于历史上的户口统计数字没有辨别便加以使用。以上这两点缺陷使得上海历史上的人口问题迄今没有解决,故笔者试撰此文作引玉之砖。 一、历史沿革简述 现今的上海包括上海市区及其十个郊县(截止1990年),要对其历史上的人口总量进行估计,就必须对其历史沿革加以必要的说明,因为我们现有的历史上所有的有关人口的统计数字,都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统计的。 相似文献
4.
河道变迁的研究不仅对于城市规划,厂扯选择、交通选线和探测地下水源等工作有密切关系,而且它对人防工程,地震预报等也有着重要意义。兰州市区古河道的研究还是一项新的课题,我们还未见到有关这个问题的专门文献或著作。而兰州市区东平原正是兰州城所在地,是市区内两块最大的平地之一(另一个是西古城所在的西平原),是省、市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城市建设任务也很大,研究古河道的需要也就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5.
徐晓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4)
中国今日保留下来的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在世界各国中首屈一指。但由于政治经济上各种因素干扰,古代册籍上的人口数字常常与实际出入很大,福建历史上的人口数字正是如此。闽越时期的福建人口。朱维斡《福建史稿》在论述闽越国人口时引用淮南王刘安的一句话:“越甲卒不下数十万”,若该数字正确,闽越族人口数字相当可观。不过朱先生也认为 相似文献
6.
杨彦杰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历史上大陆向金门的移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唐宋开始,就有大陆移民到岛上开荒垦殖,放牧马匹。明清时期,移民人数达到最高峰,明末清初以后则日趋下降。本文利用历史文献以及民国档案,具体分析了大陆向金门移民的演变过程、历史特征,同时考察了明清以这民国金门的人口数字,以及后来人口日趋减少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及生育文化紧密相关 ,但追本溯源还在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和宗族体制的社会结构对传统生育观念和人口增长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产生,既是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的结果,也与人口因素的变化主要是劳动力过快增长及其内部构成不尽合理密切相关.本文依据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它有关统计数据,对影响兰州地区劳动就业的人口因素作以下简要分析.一、人口增长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着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虽然人口出生和成长为劳动力有相隔16年的时间差,但如果总人口增长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那么劳动适龄人口也随之较快地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兰州市的人口为357393人,到 相似文献
9.
《庄子外篇·天地篇》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汝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在决定某一时期人口总量的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中国从秦汉至明清的人口增长呈三个阶梯.每上一个阶梯都伴随着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较大改进,尤其是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中国人口规模跃上六千万、一亿、四亿这三个台阶是与冬小麦的推广、占城稻的普及和蕃薯、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分不开的,可以说,人口规模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其主要的支撑.在中国历史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决定了或是限制着人口的增殖水平,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符合"总是尽生活资料允许的范围繁殖后代"的中国特色的生育文化.清代前期,人口规模从一亿上升至四亿,对当时和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清代前期是中国现今人口问题的奠基时期. 相似文献
11.
浙江古代人口的发展与中原诸省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隋代以前,今浙江尚属经济落后、地广人稀之域。唐代开始,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浙江人口日益增加,至宋元之际达一千万左右,形成了浙江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再经明清社会经济的繁盛,到清道光年间即鸦片战争前,人口迅速增长为三千万左右,形成第二个高峰。本文试对明清时期浙江人口发展第二次高峰形成原因及人口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人口的增多或减少,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力量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历代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和不断增加剥削对象,非常重视人口数量,注意招徕人口,经常进行户口统计,留下了比较丰富的而且是比较完整的人口资料,为我们今天了解历史人口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历史人口状况,可以看到我国人口、生产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时代社会的盛衰。由于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13.
14.
梁中堂,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至2008年,曾担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一至第六届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梁中堂从1978年开始从事人口和计划生育研究,主要领域:人口理论、人口政策和人口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梁中堂在提交第二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的论文里提出用"晚婚晚育和延长生育间隔"、普遍允许民众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替代当时正在推行的"一胎化"政策,是第一个呼吁严紧的人口生育政策将迅速导致我国人口老化和造成四二一年龄结构的人口学家。1985年,梁中堂向中央建议并在山西省翼城县试性"晚婚晚育加间隔"、普遍允许农民生育二孩的政策。2010年1月16日,梁中堂与友人梅岭就翼城县计划生育试点、我国人口政策的历史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几次交谈。本文根据谈话记录整理。 相似文献
15.
历史总是背负着过去走向未来.对于“人口问题”的考察特别需要一种历史意识,否则就很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当我们困惑于错综复杂的人口问题时,就应当去问问历史;当我们试图解开现代中国人口增长的司芬克斯之谜时,就更应当去翻开历史了.不然,我们就不可能对中国现代人口问题的由来和出路获得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迄今为止,宋学可以大别为三种:一是明人唐枢所说,包含宋代的所有学问,外延宽泛;二是宋代的新儒学,主要是邓广铭及其弟子一脉的主张,虽然涵盖范围居中,出现的时间却最晚;三是宋以下的理学,主要是清人与汉学相对的讲法。如果包括陈寅恪所说的全部宋学或新宋学,则有四种内涵外延各异的宋学,明、清、民国和当代各生成一种。以宋学为中心,梳理一种学说的历史和历代人们对这种学说的认识的联系及分别,以免强古人以就我,进而分层次把握一种学说在历史上的生成演化以及不断重述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深入认识其前世今生,而且有助于揭示其未来走向。经学具有政治、学术、道德三种价值体系,研究需要齐头并进,宋学研究尤其要三箭齐发,相辅相成,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济世安民的初衷旨归。贯通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宋学的历史与历史上的宋学通过历史的延续性变化呈现转换。本来难讲的义理之学,可以用汉学的实证精神来讲道理,或用做汉学的办法来讲宋学。 相似文献
18.
李伯重的(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北京:《中国学术》2000年第1辑)指出:自宋代以来,江浙地区的人民自觉地采取了多种避孕方法以控制生育,并以堕胎和绝育的方法来减少生育。这对江浙人口由南宋前的高速增长转变为南宋以降的低速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方法也远比西方同期所采用的先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初期,口耳相传是人们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这段时期可以称作口传历史时期。口传时代知识传播者最初是巫师,后来经历了由巫到史的转变。先民口耳相传的内容主要是部族的世系,为了便于记忆,口耳相传的内容多采用韵文,由于口耳相传的特点,在文献最初形成的时候,同样的素材往往会有不同的版本。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历史人口学文献,文章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动的趋势,发现中国历史人口总体变动情况并不能由指数增长来简单描述。通过对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和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变动情况的总结,文章归纳出不同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阶段性特点,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历史上存在8个相对较长的指数人口增长时期,分别为西汉初期、东汉初期、魏晋时期、南北朝中期以前、唐前期、北宋前期、明前期和清前期,维持指数增长的总时长约占考察期的一半左右。(2)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人口锐减。(3)历次人口指数增长时期的持续时间和增长速度与期初人口和当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密切关系,而期初人口往往又与前朝人口减少的幅度有关。(4)人均粮食产量始终是制约中国历史人口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中的现实性抑制有助于理解中国历史人口的整体变动趋势。当前中国即将进入较长的人口负增长时期,然而历史经验表明,简单的参数化人口预测并不可能长期可靠,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变动的预测需要更加审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