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兴林 《学术研究》2005,(5):145-146
《尚书·禹贡》中记载天下九州物产土贡时说,扬州“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南宋蔡沈《书经集传》释织贝为锦名,“织为贝文”,亦即织有贝形纹的锦,《诗经》中有贝锦。是说影响较大,但是,织有贝纹的锦可以称贝锦,而称作织贝则不合于中国古代对于织物的命名习惯。蔡氏又说:“今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这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根据汉以后文献记载,我国两广、福建、海南一带居民称木棉或木棉布为吉贝或古贝(吉、古字形相似、古音相近导致讹混),最早三国时魏人孟康注《汉书》,提到闽人呼棉为吉贝,同期丹阳太守万震《南州异物志》说:“五…  相似文献   

2.
岛夷释     
今本《尚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西汉孔安国对此解释说;“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又说:“南海岛夷,草服葛越”。后人据此考订岛夷方位,有以冀州岛夷为靺鞨,地在我国东北;扬州岛夷为日本以及渤海诸岛(《史记·夏本纪》唐张守节《正义》)。又有以冀州岛夷为朝鲜,扬州岛夷为日本(清胡渭《禹贡锥指》卷2、卷6)。近周维衍同志发表《台湾历史地理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则主张扬州岛夷为台  相似文献   

3.
张耀天 《船山学刊》2013,(4):124-126
宋至近代,学者多对《尚书。禹贡》的地理学价值进行分析,但针对《禹贡》文字背后所体现的先秦初民理性思维,并未有太多表述。本文尝试从堪舆学的角度,对《禹贡》中的“导山导水”、“天然生物”及“山水和谐”的基本观念进行分析,对这一时期的人文、经济生活展开论述,论证该文献在中国堪舆思想史中的地位,并深度解析彼时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尚书·禹贡》之岛夷,《汉书·地理志》之东鯷,究竟在什么地方?胡渭《禹贡锥指》以为二者皆指日本;林惠祥等则主台湾说。以后,周维衍再次提出岛夷、东鯷皆台湾古称之说。其实,《禹贡》所载并非“岛夷”,只是唐人刻石经,把鸟夷刻成“島夷”,而贻误后人。清代考据家对此早有论证。解放前,童书业亦有《“鸟夷”说》解放后,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鸟图腾的遗迹》中,指出应以鸟夷为是。至于东鯷,胡渭之说不误。有人指为台湾,却未必恰当。现试为鸟夷、东鯷补证,以就教于学术界。岛夷本是鸟夷《尚书·禹贡》载,冀州“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关于扬州岛夷,书说: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岛夷卉服。……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史记·五帝本纪》称东方夷人为“鸟夷”(第43页);《夏本纪》冀州下作鸟夷(第52  相似文献   

5.
《禹贡》、“冀州”与夏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禹贡》的史料价值探索《禹贡》、“冀州”与夏文化的关系,应先从《禹贡》的史料价值说起。欲穷其渊,必先求其津。以现今传世的古代典籍而论,记载夏史较详的,当推《尚书》中的《禹贡》为最早。在《左传》、《国语》、《楚辞》、《史记》等文献中,虽然也保存着某些有关夏史的资料,但其制作时代都略晚或晚于《禹贡》,因此,欲探求夏史,《禹贡》就成了一篇不容忽视的文献资料。然而人们能够正确看待和了解它的史料价值,能够真正使用它去探索夏史,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坎坷之途。  相似文献   

6.
钱仲联先生《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是目前研读陆游诗歌的权威注本。但百密一疏 ,笔者于读书中注意到一些问题 ,现提出一则 ,谨就教于方家。《剑南诗稿》卷二《秋风》 :“霜清汉水绿 ,日落楚山苍。”“汉水” ,钱注引《渭南文集》卷四七《入蜀记》 :“石首……在龙盖山之麓 ,下临汉水。”按 :《入蜀记》之“下临汉水”当属误记。今据《入蜀记》 ,钱所引此段之前 ,尚有“三十日 ,黎明离鄂州 ,便风挂帆 ,沿鹦鹉洲南行。……自此以南为汉水 ,《禹贡》所谓‘冢导漾 ,东流为汉’者”的记载。 (参见《陆游集》第五册第 2 4 4…  相似文献   

7.
去年第四期《学术研究》的《书海酌蠡》栏载有易名同志《“嚼杨木”辨》一文,辨析“嚼杨木”典故的由来.易名同志引清人赵松谷注,认为嚼杨木是以杨枝漱刷口齿,杨木即齿木,即今之牙刷。言有未尽,似乎还有可补充的地方。因为说来这是一个古代的“洋”典故。嚼齿木本是古代一般印度人的卫生习惯,古代印度佛教徒在寺庙里也有这种习惯,而且这后来几乎成为了寺庙中一种固定的卫生规定。嚼齿木为什么又称为嚼杨木?这里面实际上有一点小小的误会。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即称:“(那烂陀寺)有奇树,高八九尺,其干两枝,在昔如来嚼杨枝弃地,因植根柢,岁月虽久,初无增减。”讲的就是嚼杨木。但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在提到同一地方的佛齿木树时,却指出齿木树不是杨柳。嚼齿木确也不限于只嚼杨枝。因为《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又云:“(齿木)或可大木破  相似文献   

8.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的历史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时期中用血汗开辟出来的土地。有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不容任何人任意抹煞。一隋唐以前关于台湾的记载远在秦汉时代,就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禹贡”谈到扬州时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的记述,“山海经‘海南内经’”说:“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之南”。郭璞注说:“雕题国,其面黥涅,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说:“江南卑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后汉书”卷一一五“东夷传”说:“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  相似文献   

9.
碣石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碣石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特别是毛主席的诗作《北戴河》中又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名句,碣石问题就更被现代人所注意。碣石究竟在哪里?很早就说法不一,而且久经争论未获解决。最早《山海经》和《禹贡》都讲了碣石。《山海经》说:“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这是指黄河支流上源的一座山。《禹贡》中有两个碣石,一是在常山:“太行恒山,至于碣  相似文献   

10.
1.充耳《诗.齐风.著》是与迎亲有关的一首诗,诗中借对“充耳”的歌唱赞美了新郎气度非凡。那么“充耳”到底为何许物呢?孔颖达疏《左传》昭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说:“礼以一絛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又县玉为瑱以塞耳。”其实就是文献中所提到的“紞”,《左传》桓二年“衡紞绂綖”孔疏云:“紞者,悬瑱之绳,垂于冠之两旁”,“统必织线为之,若今絛绳。”说得通俗些,“紞”就是以线织成的用来系瑱的带子。“黄绵”即“黈纩”,《文选.东京赋》“夫君人黈纩塞耳”,薛综注:“黈纩,言以黄绵大如丸,悬冠两边,当耳。”又《汉书.东方朔…  相似文献   

11.
新发现《申报》所栽扬州评话相关史料十六则,均不见于相关研究论著.胡廷龄《扬州评话小史》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扬州评话发展史的学术文章;老舒《记扬州评话家康、王》一文记载了康又华、王少堂等名家在沪上书场的说书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扬州评话“追古励今、雅俗共赏”的重要艺术准则.同时,《申报》中有十四则关于扬州评话在上海各电台和书场的演播说书史料,关涉到张少夫、郎照明、王少堂等艺术家的相关曲目,这标志着百余年来扬州评话作为一门以书场为中心的讲演艺术,首次迈出书场之外,以“无线传输”的时兴方式进行演播,极大地拓展了其传播和普及程度.通过这些史料考梳,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扬州评语历史起源与发展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版《辞源》第1183页有“戊地”条。该条的阐释文字是;“古西域地名。唐时昭武九姓之一。见《新唐书》221《西域传下》《康》。《大唐西域记》一作‘伐地’。”那么,“戊”“伐”之间,哪个为确?抑或二者都对呢?我们推究的结果是,通行本《大唐西域记》的这个“伐地”,仍是“戊地”之误。研究者不难发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与《大唐西域记》有着重要的因缘关系。《隋书》《康国传》以及《旧唐书》《康国传》均无“戊地”这一名称,而《旧唐书·经籍志》不曾著录但《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有《大唐西域记》。这说明刘昫等人莫能见到而宋祁等人则见到《西域记》。同时,我们看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的内容,要比《旧唐书·西戎传·康国》多出好几倍。进而我们又从这里清楚地看出《新唐书·康》取材于《大唐西域记》的印迹来。例如《西域记》卷一所记飒秣建国(康)、捕喝(安)、劫布呾那(曹)、赭时(石)、弭秣贺(米)、屈霜你迦(何)等国名,在《新唐书·唐》中竟是一字不差的出现;此外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3.
《卷二·高帝纪下》建元元年……九月,乙巳,以新除尚书令、骠骑将军豫章王嶷为荆、湘二州刺史。(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35页,下同)议:本卷上文记是年四月“戊戌,以荆州刺史嶷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南史·齐本纪上》、《通鉴》卷一三五亦皆记豫章王嶷时为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又考之本书萧嶷本传云:“太祖即位……迁侍中、尚书令、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持节如故。……复以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南蛮校尉、荆湘二州刺史,持节、侍中、将军、开府如故。…  相似文献   

14.
唐代扬州大云寺是鉴真大和尚(688—763)十四岁时舍俗出家的寺院。日本安藤更生博士于所著《鉴真大和尚传之研究》第一章注十二里,依据清代《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以及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记载,认为扬州大云寺“在广陵江阳县”,即“江阳县管内也”。鉴真大和尚是江阳县人,十四岁(701)随父至大云寺礼佛,入寺见佛像而生感动心,因请父求出家。父本佛徒,奇其志,许焉。就智满禅师为沙弥,配住大云寺。说大云寺寺址在江阳县境之内该不算太误,因为这是可以谅解的。安藤博士是外国人,来扬州寻访鉴真大和尚遗址的时期,扬州正是“沦陷区”,该时,四邻多垒,不可能自由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进行较详细的注释,并恢复了《西域图记》有关吐火罗国的一条佚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隋书·西域传》与《西域图记》的关系及《通典·边防典》“西戎”门的编纂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单字“欇”与迭字“欇欇”应有别;“欇”与“(聶木)”形略异而实为一字。“欇”字单用,指虎櫐,即紫藤。详见《尔雅·释木》及清郝懿行《义疏》。这里不必细说。又,《尔雅·释木》说:“枫,欇欇?薄端滴摹吩蛟?“枫,木也。厚叶,弱枝,善摇。一名(聶木)。”二书说法有些不同:一,前者为迭字,后者为单字;二,前者意符在左,后者在下。”清钮树玉说:《说文系传》作“一名欇”,《韵会》重一欇字,盖本《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开篇第一句“唧唧复唧唧”,其中“唧唧”是象声词并无异议,但究竟象何声,见仁见智其说不一。当代注本主要有两种解释:多数注本认为“唧唧”是“叹息声”,中学语文课本则注为“织(布)机声”。余冠英先生选注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诗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挂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季镇淮等人选注的《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  相似文献   

18.
《卷一·高帝纪上》迁员外郎、直阁中书舍人、西 (陵 ) (阳 )王抚军参军、建康令 (中华书局 1972年 1月版点校本 ,第 4页 ,下同 )。按 :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 :“张森楷《校勘记》云 :‘终宋世无西陵王 ,“陵”当为“阳” ,各本并讹。’按《宋书·豫章王子尚传》 ,孝建三年 ,年六岁 ,封西阳王 ,大明二年 ,加抚军将军。作‘西阳王’是 ,今据改。”考《宋书·孝武十四王传》 ,孝武帝次子子尚于孝建三年封西阳王 ,迁北中郎将、扬州刺史 ,大明二年加抚军将军。建康为扬州之属县 ,故萧道成乃得以子尚抚军府佐而领建康令。然员外郎与直阁中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文献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也是国外学者研究、译述的热点。本文对西部文献“西域传”《大唐西域记》《元朝秘史》“唐蕃会盟碑”的译述情况作了概括介绍 ,简要分析了其译述特点 ,有助于我们对西部文献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0.
越族为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安徽地区在古代亦为夷人和越人活动的地区,江淮地区就居住有东夷或者淮夷。当时称夷的地区很广,《禹贡》冀州、扬州之鸟夷、莱夷,徐州之淮夷都称为夷。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奴隶制的夏朝的势力和影响,已达到黄河南北直到长江流域。长江以北安徽境内夷人地区,自在夏势力统治之内。所以夏灭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