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学校举办最成功者,当首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马来西亚华文学校之成就,固然是华社全体的功劳,而其中各地客属公会和各界客属社团、客家人士的贡献更是显赫。雪兰莪叶氏宗祠对华教的贡献,是马来西亚数千华社团体的一个典范。有如此强大力量的支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大有希望。中国的学校教育事业,特别是属于普及范围的中小学教育,在不少地区仍面临着相当的困难。马来西亚客属社团支持华文教育的成功之道,对于中国顺利实现“希望工程”的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长足的进步 ,其中华人的贡献功不可没 ,尤其是潮籍华人 ,文章根据丰富的资料 ,全面地阐述了潮籍华人自 2 0世纪初以来在华文教育与其他文化事业方面对马来西亚做出的贡献 ,指出他们不仅在经济领域 ,而且在教育文化领域 ,也同样对马来西亚有十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2014年10月25-27日,第10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晶冠酒店召开,会议由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主办,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承办。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文莱、日本、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等12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位作家、评论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研讨会阶段,中国的郏宗培、刘海涛教授、龙钢华教授、萧成教授、郭  相似文献   

5.
2002年1月4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第三届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戴小华女士在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十二次文学沙龙活动中,介绍了东南亚华人文学的现状,她对世界华文文学、特别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前景充  相似文献   

6.
2011年12月6日上午,海外华文教师培训班开班暨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授牌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艳、国侨办文化司副巡视员汤翠英、省人大民宗侨委副主任陈贵希、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晓明等,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近百名华文教师和江苏省新增的9所华文教育基地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仪式由省侨办副主任丁荣主持。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朵拉的微型小说抓住了微型小说的文体美学特征,善于赋予其微言大义,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在微不足道的文字中造成近乎"微"言耸听之效,充分发挥了这一文体的独特长处,是华文小说创作中应予总结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问:今年您出席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的华文书展,访问了中国台湾地区,并一直关注华文出版与版权贸易问题,在此方面,2006年有何新的特点和趋势呢?  相似文献   

9.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出于强调其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