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汉代巾舞、长袖舞作为舞蹈艺术的艺术表演中融入了"稽戏"、"伴唱"、"抃歌"等艺术表演形式,为原本属于"形体叙述"的巾舞、长袖舞增添了"歌诗叙述"和"角色叙事"的手段和功能。"歌诗叙述"的出现,既丰富了巾舞、长袖舞的情感表现能力,又为巾舞、长袖舞以"形体叙述"而演绎"故事情节"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得"形体叙述"的"角色化"转变成为可能。"戏楼"的"前台"和"后台"的设计,为演员在表演空间上的转化提供可能,作为"专业性"的"表演舞台"意味着舞台条件的成熟。东汉中晚期巾舞、长袖舞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具备了向"歌舞戏"发展的必备条件,其发展演变的态势已然出现。  相似文献   

2.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比"句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在意义上是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不比"句不仅从形式上看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同时从意义上看也是"比"字句的否定式。"差比"本身包含"胜过"和"不及"两个意义空间,"不比"句在否定"胜过"义时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不及";在否定"不及"义时也必然留下两个意义空间:"等同"和"胜过"。这是造成"不比"句多义性的根本动因。"没有"句的功能是表示"不及"义,是从"不及"的角度去说X、Y之间的差比关系,因此,严格地说它不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不具有否定功能。  相似文献   

3.
"虚拟"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领会其所表达的时间性的内涵,即"现实"和"虚拟"的"共时"的"双重化"的运动."双重化"包括"重复"和"差异"的维度:"重复"强调"虚拟"作为"现实"的"意义"增殖的维度,而"差异"则强调二者之间不可缩减的"间距".数码技术的"罪行"正是用"实时"取代了"共时",用"同一"扼杀了"差异".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的"非常福利"及其谋求"非常福利"的行为倾向,衍生于僵化的"福利保障"终身雇用"和"铁饭碗"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伴随权利"分享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非常福利"倾向更趋严重,致使国有企业曾一度陷于普遍的亏损困境.在目前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是解除"铁饭碗"体制,重构劳动就业关系,实现"福利保障"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屈君而伸天"思想是在继承"绝地天通"、"天命靡常"、"王权天授"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开拓,试图在人治的封建政体中,用"天之权威"对君权产生道德约束,使"天"、"君"、"民"三者实现相互制约。当代社会,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执政官员如何加强自身道德自律,以民生为己任,达到"权力"与"义务"的协调发展,这便是董仲舒思想给予当代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大"和"小"都具有修饰动词的能力,但是动词的各小类与"大"和"小"的搭配情况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很多动词能够受"大"修饰,但是不能受"小"修饰,即使有些动词能够既受"大"修饰,也受"小"修饰,也具有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对称.这种现象主要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及"大"和"小"意义的宽窄有关,"大"具有很多"小"所不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说,在对"士"之自我认同之主体意识、"士"之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士"之存在价值以及"士"之使命等的论述上,都可谓丰富与超越了孔子"士"说,成为原始儒家"自我认同"说的代表性学说。  相似文献   

8.
语素"吧"的三种分布形式:语素"吧"有这样几种分布:一个出现在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中,如"酒吧"、"网吧",是一个半自由语素,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吧1";一个出现在句首,如"吧"的一声、"咔吧"等,是拟声词;我们称之为"吧2";一个通常出现在句末,如"你去吧"、"好吧"是句末语气词,我们称之为"吧"."吧1"和"吧2"是同音词,而"吧1"、"吧2"和"吧"之间,属于同形词.  相似文献   

9.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息末"与"崇末"看似矛盾,但"崇本息末"的"末"与"崇本举末"的"末"所代表的对象不同,这两个命题不但不矛盾,而且"崇本息末"思想涵盖了"崇本举末"思想.当然,在政治思想上,王弼在一定程度上赞同统治者采取有益于社会的有为措施,这与"崇本"思想中的尊崇"无"、"无为"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1.
文中对周家台秦简"医方"类文献中的两条简文进行了重新解释和说明,指出周家台秦简"医方"简309-310中的"肠辟"与泄泻的不同,并引文献证明"牛胆"配"黑菽"的医方是可以治疗"肠辟"的,文中亦指出整理者对该简文"中"字的注释有问题,当理解为"满"义;此外,周家台秦简"医方"简311中出现的治疗"温病"的方法应是采用治疗"伤寒"的办法,这说明秦汉时期"温病"归属于"伤寒"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简单"和"简朴"都是形容词,都有"不复杂"的意思,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却有很大的区别。"简单"是指"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的意思,可广泛用于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适用范围大,如"内容简单"、"情节简单"等;也可重叠为"简简单单","简朴"是"简单朴素"的意思,主要用于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事物,适用范围小,如"生活简朴"等,且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13.
耿宁先生在《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以王阳明的"致良知"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并梳理了其后学在"致良知"问题上对"心体"、"意念"、"良知"和"工夫"之间关系的看法。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在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解读中,在"致良知"及"格物"问题上对王阳明及其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立了本,但在"格物"方面的"遗物"导致阳明后学丢弃实学。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说,阐发了辩物析理的思想。熊十力认为,这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即见证本体后不可废量智,一切格物之事皆以致良知为本,方能达到他所期待的"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世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庸俗化"趋势.大学的"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冲突源自大学逐渐脱离教会控制、出现世俗教育内容和形式之时,主要表现为对大学价值理想的不同认识.大学的发展应由"纯学术化"向"世俗"的"学术化"转变,从而实现"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协调,而不是由"学术化"向"庸俗化"的堕落.  相似文献   

15.
"袂"和"袖"在"衣袖"这个义位上,形成同义关系.东汉时期,口语中"袖"已开始了替换"袂"的进程,魏晋两朝更替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口语中完成了"袖"对"袂"的替换.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以"对象"为转移到"对象"以"知识"为转移的这种所谓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并非单纯地是一种认识论的革命,而是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的确立。"旧形而上学""旧"就"旧"在"自然的认识方式"上,误以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超验的"知识论";新的哲学思维态度,知道"知识"的限度,使"超验的"知识成为不可能,而使"超越的"实践成为可能,在这一限度内,才为"信仰"留了地盘。这种信仰其实就是对实践理性之自由的信仰。因此,新的哲学态度下的Metaphysik不再是按照"自然倾向"去认识的"形而上学",而是以道德实践之自由(道德行动)为目的的"行而上学",这才是康德哲学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入手,来考察"已经"和"曾经"与"了"的共现情况、修饰数量成分的情况、与副词"还"的共现情况,以其能明确"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并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讨论语法化过程中补语"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句法环境.补语"却"的句法环境有两种格式,即"V"和"VCO".同时,类似补语"却"的"得"、"著"、"取"等字,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其句法环境也是"VC"和"VCO".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内卷化"现象普遍存在,其内在生成机制值得探究.运用扎根理论对W市协商民主实践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协商民主"内卷化"主要表现在"咨询式协商"模式对"决策式协商"模式的抵制,而支持开展协商民主的外部制度具有"软约束"性质、"管理官僚"在创新驱动下的"行为异化""街头官僚"的变通执行以及群众参与者的"参与冷漠"是"内卷化"的主要原因.要化解"内卷化"问题,应从构建"硬约束"制度,强化"管理官僚"的"政绩预期",加大"街头官僚"的效用预期,消除反向"变通执行"空间,充分培育民间组织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20.
佛教将精神对主体之"我"的体验和执着称为"我执"。通过对"无常"的禅观,禅修者发现不论是在身体意义上,还是在精神意义上,"我"的体验都是各种因缘构成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人之存在本质为"空"("无我")。佛教正观"苦"、"空"、"无常"的禅修方式带有浓厚的存在主义-超个人心理学特色——通过观察"无常",禅修者放弃精神各个层面对"假我"的执着,从而拥有了探索"真我"的可能,获得更大的选择自由。进一步,通过观察"无常"获得对"涅槃"真我的觉悟,领悟"无我"和"假我"的中道,破除对"我"的限定,开发生命更大的潜能。从"无常"到"无我"的禅观修行,恰恰构成一个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存在-超个人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