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鲍诗度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12-14
中国画的意象性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形的意象性。中国画的“形”一是指事物的造型 ,另一指事物的形状、形象、形体。“得意忘形”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二、空白的意象性。“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方法 ,它的意象造型价值在于 :虚胜于实 ,无胜于有 ,简胜于繁。三、线的意象性。中国画的线是高于生活的图案化 ,表现化的一种手段 ,它是主观“强加”给客观的 ,是结合了“意”的东西。四、色彩的意象性。“固有色”、墨分五色实则就是意象性的色彩。从“随类赋彩”到以墨当色和墨色结合 ,可以说一直是沿着随“意”赋彩的这条路发展和变革的。五、视觉的意象性。中国画的视觉自古就打破了时空的界线 ,人和自然合一 ,没有时间、地点、空间、形状、色彩的严格界线。我为自然、自然为我的哲学思维 ,奠定了中国画的视觉是意象的 ,形式是人为的 ,感受是心理的。六、韵律的意象性。中国画的韵律涵义有三个方面 :气韵、墨韵、色韵 ,常统称为“气韵生动”。韵律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 ,一幅画以气胜者 ,乃偏于阳刚之美 ,一幅画以韵胜者 ,乃偏于阴柔之美。“阳刚”“阴柔”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2.
安鼎文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129-132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3.
读了任教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的徐卫先生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意象形态研究》,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齐己写的两句诗:“画龙不夸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意思是说,把龙的头角和胡须画得再好,也不足称奇,若能画出它的筋骨和精神,才算得上是丹青妙手。而另一个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观看了李凑的《美人障子》这幅画后指出:“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 相似文献
4.
马刚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230-232
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形大多采用西方素描的再现方法,忽视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本文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探讨了我国工笔人物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5.
李祥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4):90-92,103
顾恺之的传神论不仅强调眼眸传神,还提出了传达人的个性气质的其他方式。顾恺之的传神论在中国绘画摆脱政教束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顾恺之的传神论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7.
耿凤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70-71
中国画是民族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滋养的结果。在形似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强调人为本体的宇宙一体化思想。从审美的创作的主体出发,与对象进行心物交流,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对客观自然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表现在形似上就是"意"和"象"浑然一体的意象造型。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的"文人画"使中国画意象造型得到更大的变化和发展,集中代表了中国画形似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胡政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9-100
庾信入北后的持节愿望、乡关之思、隐遁之念等心态有时通过种种繁富的动植物意象的运用含蓄表达出来,这是其后期之作呈现出幽冷蕴藉的美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意象造型是表现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造型方式.本文从以神起观、凝神取形、炼形造型、型形传神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意象造型在中国画绘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景会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
"意象"一词也许是中国诗学中最具特征性的术语之一.杜甫的意象思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之中,他的意象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都有不少他人难以比拟的地方.杜甫常常把前人诗中很少出现的日常生活题材入诗,塑造了许多日常生活意象.杜甫不仅在突破传统意象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发展新的意象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俞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7-104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主要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4个方面来阐述;梳理和探索笔墨之美,使中国画笔墨艺术持续发展,更好地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形象是由内在精神而产生,形象应反映着内里的真面目。机构企业的形象必须准确地表现企业的内在精神。每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在人事态度、经营策略、生产与服务,皆有一定的宗旨和理想。 相似文献
14.
周桂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本文在考察了中国艺术史上诗画结合的过程之后,依据中国诗画结合的艺术实践,论述了中国诗画艺术原理的共通性:都是表现艺术,都讲究“虚实相生”,以及他们之间物质媒介不同的差异性与追求互补的吸引力,从而以此为中国诗画融合的美学依据。进而阐述了中国诗画融合艺术传统形成的“土壤”和“气候”。 相似文献
15.
王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地理发现与航海冒险促进了西方人观照大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 ,而中国文学写海可分游仙驰想式与写实即兴式 ,稳定持久地在文学史中延续。海在西方渐成为自由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却相当疏隔。西方文学写海 ,一般作为人抗争与征服的对象 ;中国古代的怀才不遇者总是在力求同大海仙境融为一体时 ,倾诉渴望或宣泄烦恼。海与中西方宗教、人本、伦理思想也有联系。中国文学海意象更多的是优美 ,令人好奇神往 ,不像西方海的壮美形态与启悟人生、奋进不止的悲壮情绪及悲剧性实质 相似文献
16.
周奕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98-102
虽然六朝山水画论有重传神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六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从顾恺之开始,人物画论中"以形传神"的说法便已隐含着对写形的关注,绘画评论中对写形的论述也很多,山水诗文领域亦有"文贵形似"的形似论,这都说明六朝并未形成鲜明的形神对举、重神轻形的思维模式;形神关系尚处于争论探索阶段。该时期山水画论的写形指向确实存在,写形并非作为传神的工具,而具有与传神共存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贵在求真、求善、求美.翻译时应首先追求形神兼备,如若不能,则先神似而后形似.文章以杜甫<望岳>一诗的英译为例,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形神问题,指出诗歌翻译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争取最理想的效果,以实现对原作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李勇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81-85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书画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与方法,“非真实感绘制(NPR)”、“3D渲染技术”为其在新媒介空间的模拟与再现提供了可能。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且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作了相关实践与探索,试图寻求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莫晓捷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93-95
形与神是每个中国画家十分关注的极为重要的两个问题,因此古人提出以形写神理论,荀子提出的形具而神生最终确立了形神说的学术位置。不求形似是与追求神似相对而言的,怎样用形来传神,并且神可以从形当中解放出来、改造、甚至变形,而不受形的制约。面对当代美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相互交融,形神说具有了新的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武侠小说的传统、晚清志士的心态和行为、特定的时代氛围,使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小说弥漫着侠意象和侠义精神.不仅是武侠小说本身,更在于非武侠小说的通俗小说和新小说亦是如此.当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作了现代性的转换,并且呈现出互动的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