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古代文论家以生命态度对待文学,产生了大量的拟人化文学批评,从而使古代文论具有鲜明的生态学特点。这种特点在古代文论的语言表述方式、创作论、作品论、方法论等理论层面及各理论范畴、命题中都有大量的体现。解读古代文论中的文艺生态思想,不但有助于更深刻正确地理解古代文论,且有助于今天的文艺生态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王忠良祁海文“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上有极大影响,古代文论中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都与“气”有关,其中的“文气”论、“养气”论就是由此而产生的。但是,“气”又是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论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如神、理、气、韵、意、象、风、骨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气”。在古代文论中,“气”几乎无处不在,许多重要问题都与“气”有关,都用“气”来表述,许多重要概念如神、韵、风、势等都要联系“气”才能解释。但“气”又是古代文论最复杂的概念,它内涵丰富、涉及面极广,在很多情况下却又含义模糊、意旨源俄。因此,由之而形成的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既非常重要,又常使人难以准确把握,成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难题。但大体说来,古代文论的“气”论思想可以概括为自然之气论、作家之气论、作品之…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最务实态度 ,就是对之进行现代审视和现代阐释。如何阐释 ?涉及到一个关键性的基本方法论问题。从单纯谈古文论现代阐释的论著中 ,似尚难发现有宏观性质的基本方法论。于是本文由单纯对中国古文论研究的专注 ,扩大到与之同源共性的中国文化哲学领域。发现 :陈寅恪的“了解之同情”说 ,冯友兰的“照着讲”与“接着讲”说 ,以及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模型”说 ;虽然都是就中国文化哲学现代阐释提出来的基本方法论 ,但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来说 ,同样具有基本方法论意义和可操作性启示。本文就在这三大基本方法论的启示下 ,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方法论问题 ,“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论与西方哲学关系密切。从古代本体论哲学对应的反映论文论,到近代认识论哲学对应的创作论文论,再到现当代方法论哲学所对应的相关众多文论流派,无不显示出西方文论与其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就文学文本是否明确表达概念性意义以及文学文本与概念性意义的关系上,现当代西方文论与康德形式主义哲学、黑格尔内容哲学以及尼采权力意志、非理性主义哲学密切相连。康德哲学的形式性和主体性特征深深影响着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诠释学等;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贡献巨大;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对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康德、黑格尔、尼采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当代西方文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逐步明晰的过程。先秦两汉 ,中国文学还处于不自觉的时代 ,因而那时的文论中还不可能有明确的文学特征论。直到魏晋以后 ,由于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论家们才比较明确地提出文学特征的理论 ,这就是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两个基本特征论 ,前者为“缘情”说 ,后者为“穷形尽相”说。但是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重表现重抒情言志的民族特色 ,所以中国古代前期文论中对文学形象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如对文学的情感性特征 ,相对说要朦胧些、粗疏些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物感论维面的承传;二是兴会论维面的承传;三是“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轨迹,呈现出梯度拓展、充实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论的情理范畴——以唐宋文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对重要范畴。情理范畴的产生与传统哲学的人性论、情性之辩密切相关。唐宋之际的情理范畴多得哲学的沾溉,体现出双峰对峙而又融合的特点,由唐宋之际的情理论可以见出古代文论情理范畴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论的“文气”说,源远流长,资料浩繁。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文气”说,先须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元气”论有个基本的了解。亳无疑义,“文气”说是哲学“元气”论的一个子系统,它积淀着“元气”论的系统质。撇开“元气”论谈“文气”,必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创作方法的论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陆机作《文赋》是自以为得古才士作文之用心;刘勰写《文心雕龙》的目的也是言“为文之用心”.他们所说的“用心”,正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方法,而他们的论著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的.至于文论史上的大量诗话、词话以及戏曲、小说理论的篇章,大都结合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实际而谈,其中就更不乏有关创作方法的真知灼见.由此看来,古代理论家们十分重视对创作方法理论的探讨,他们探索、总结出的一套创作方法论是整个古代文论的核心部分.清代词论家周济在谈论作词要领时说过一句很好的话:“意感偶生,假类毕达”.虽是论词,  相似文献   

12.
“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富活力的术语,使用频率极高,至今不衰。本文大致勾勒了“奇”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传承、发展的概貌。探讨了我国古代一部分作家、文论家对“奇”的种种看法。归纳出“奇”的理论内容,即它包含了文学创作论和批评论的许多方面,如立意、语言、创作方法、作家人格、作品风格等  相似文献   

13.
近期国际汉学界山水美学论文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以中国哲学术语为核心话语,追求原创,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既有以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气优先论”“水首生论”与中外文论结合,揭橥山水美学研究路径的哲思;也有检视中国山水景观源流与西方“景观”差异的力作;更有从中国古代山水作为诗画大家“游、居之所”出发,用后现代话语阐释中国山水及其诗画“读什么”和“怎样读”;或对“通感”与山水诗画之“兴”的探讨。由此形成海外中国美学研究一种特色。  相似文献   

14.
《乐记》里提出的“物感”说探讨并分析了艺术创作的发生论 ,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 ,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 ;影响了“兴”从修辞学概念向美学范畴的生成 ;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意义”是哲学的重要范畴。经过尼采、德里达、福柯、德勒兹等思想家们的清洗,附着在“意义”范畴上的形而上学色彩逐渐淡化,“意义”越来越紧密地与存在、生存、生成等新的哲学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后结构主义色彩的意义理论。法国当代哲学家南希的意义生成理论也是直面传统形而上学的“意义的危机”而形成的。在他看来,后形而上学时代对“意义”的思考必须转换为对“无意义”和“意义的生成”的思考,目的是激励人们去重建一个意义世界。南希将意义理解为含义、感觉、方向三层意蕴的有机组合,特别突出了意义作为感觉的生存论内涵,强调对意义的把握就是重新思考意义的实在性、有限性和独一性等问题,通过“领会”和“敞开”的方式实现意义的“出生”和“生成”。南希的意义生成理论实质是在生存论的意义上重建一个意义世界,对于重新设定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关系,重新建构中国文学史的叙述模式,展开中国文论话语建设、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史构建等,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美学不断探讨的重要问题。“言不尽意”作为哲学命题起源于老庄哲学思想,借助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被直接引到文学理论中,开始得到深入地阐述,延伸为中国古代文论中“言外之意”的言意理论。借助于“兴”对“言外之意”表现的拓展而最终成为意境理论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存在着一种以“自然”为核心而展开的重要文学思想,即“自然”论文学观,这一文论系统体现在魏晋六朝《文心雕龙》、《诗品》两部鸿篇巨制中。其中,钟嵘及其《诗品》在诗歌理论上确立了“自然英旨”的审美标准,批判诗歌创作热衷“用事”、讲究“声病”之风,提倡“即是即目”的“直寻”创作方法,崇尚“自然”而不废文采。其理论取向与刘勰颇为一致,进一步促进了“自然”论文学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揭示了张载“气”化论的思想在自然观和认识方法论上与现代自然科学统一“场”论的相似与相通 ,展示了张载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对于现代科学的先进性 ,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文化对当代自然科学和后工业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论"养气"说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气”说源于儒、道哲学上的“养气”论 ,是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古代文论“养气”说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四个历史阶段。在历史发展中 ,“养气”说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涉及到作家道德人格之修养、创作心态之培养、艺术才能之习练、艺术个性之发扬、人生阅历之增广等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观念。黄宗羲是17世纪中国早期思想启蒙道路的探索者,他把“一本万殊”的哲学思维理路运用于其对“德”观念的探讨中,建立了包含哲学本体论之德、道德修养论之德到政治之德等不同层面的德论。其德论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理论突破和思想启蒙,体现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