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法则,一种新兴的文学只有在获得了垄断作家合法定义的权利后,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生存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因全面打破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彻底扭转传统小说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表达方式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审美趣味和阅读机制的全方位颠覆,先锋作家自我话语权的确立经过了相当错综复杂的过程。首先,先锋作家取得作家身份上的认证,然后又力求通过先锋批评家的话语支持、创作谈、座谈会、散文随笔、访谈录、对话录、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确立自我话语权,最后经当代文学史各家对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定位和塑造,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地位显然业已建立。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吉林文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进程中走过了30年。从改革开放之初“堀起的诗群”到80年代的先锋小说、黑土地文学以及90年代以来吉林影视文学创作的异军突起,突显了吉林作家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尤其90年代以来的吉林文学在地域文学与时代精神的互动中、在开掘民间笑文化、建构和谐社会娱乐精神上以及在图像时代的审美诉求中呈现出吉林文学不断超越的探索轨迹。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时期生态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区。经过20世纪的生态启蒙,生态小说创作数量正快速增长,质量也日渐提升。但无论是在题材和形象塑造上,还是在小说文本的内涵上,都存在着一些影响生态小说良性发展的弊病。中国新时期生态小说要走出当前的困境,需要切实转变创作的趋同性倾向、进行合理的文化批判、深化文学审美和哲学思辨等。  相似文献   

4.
"先锋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的可能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传统,标志着一个阶段文学样式的丰富性及其可能达到的高度;先锋小说家对现实缺少整体的把握和反映;在小说技巧上模仿有余,创新不足并忽视了读者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受众缺乏.其积累的小说技巧成为当代写作的宝贵的资源而承传下来.艺术先锋的探索精神仍旧需要提倡.  相似文献   

5.
周和军 《齐鲁学刊》2015,(3):151-155
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主要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意识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意识流的问题、启示和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对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实绩和问题,目的在于突出意识流小说在审美意蕴及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德翠 《河北学刊》2007,27(4):124-12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文学现象,作为90年代文坛第一个聚焦点,它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留下了难以湮没的痕迹,重要的文学史著述都没有回避对它的言说,或认为"新写实小说""对于中国文学在90年代的走向,特别是对于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消解,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P306);或将"新写实小说"的登场看作是"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或稍后,小说界的另一重要现象"[2](P339).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肯定.  相似文献   

7.
“真实“的分析:以“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和“先锋小说”,无论在文学表现形态即表现、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还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上所进行的深层次审美探索,都是对传统真实性理论的革命性冲击,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审美姿态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以小说叙事方法、叙事策略的变化为潮流的文体革命率先把人们的阅读带入新的视野。对“真实”这一文艺理论中富于思辩性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有助于理清创作主体、真实性、小说叙事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冯立新  王峰 《江汉论坛》2005,(6):130-133
先锋小说在已经彻底赢得了读者之后何以走向历史民间叙事,并以一种反叛先前创作路径的方式告别了先锋?这一文学事相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问题。先锋小说是否真如论者所云已经丧失了其文学上的先锋性?先锋小说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如何?本文以余华小说为个案,希望能够揭示这一文学变迁的部分真相,并对前此有关的研究作一小结。时间所造成的距离已使得这项课题研究成为了可能,而怎样才能重获先锋更使得这一课题研究成为了必需。  相似文献   

9.
包括1980年代朦胧诗潮和先锋小说在内的文学实验,以语言革命和形式实验为其先锋质素,开启了与20世纪以来现代文学传统不同的文学空间,推动了语言、形式、审美维度的回归.这种背叛与对抗的文学实验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了读者的缺席.这使文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诸多传统命题再次提上了讨论的范畴.接受美学理论的意义并非仅仅局限于文本意义构成的学理分析,而是同时提示了如下问题:将文学视作一种纯粹的语言实践显然是乌托邦化的,重要的不是撇清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是关注并考察文学之于现实与社会具有哪些可能性:文学应该为何以及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0.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高侠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80-84,108
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小说中的“自然”不仅被用来营造场景气氛、标志事件进程或烘托人物心境,同时也是达成创作意旨的隐喻和象征的主要载体.小说的“自然抒写”着眼于作家对人事与景物关系的处理,其隐含的自然审美观会对作品艺术风貌产生直接影响,并进而折射出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态”.借助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种重要创作思潮代表性小说文本“自然抒写”的流变,可以透视新时期文学人道主义审美思潮的演进轨迹:知青小说粗狂沉滞的“自然抒写”中充溢着青春激情;乡土风俗小说圆融灵动的“自然抒写”中呈现出人性的自然回归;寻根、先锋小说深邃、狞厉的“自然抒写”中蕴含着人性的哲理求索;90年代生态小说悠远澄澈的“自然抒写”中则透露出“天人合一”的诗意憬悟.由此可见,新时期小说紧紧依托自然审美来呈现主体意识对理想、自由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艺术风貌也因作家自然审美态度及抒写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致,其间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演化成为观测世纪之交“精神生态”的一扇视角绝佳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董旭 《天府新论》2021,(3):132-13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的辉煌在于对叙事成规的反叛,其沉寂也在于对叙事成规的背离。对于先锋文学的理解,多数批评者和作者都将语言的创新和陌生化作为其旗帜和标杆,忽略了先锋文学的外部指涉而沦落为文字的狂欢。20世纪先锋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断裂:启蒙的极具终极关怀的现实主义与唯美的自律的现代主义之间的断裂。新世纪先锋小说的出现正是对20世纪先锋小说的拨乱反正,是将先锋形式寓于故事内容整体后的统一,是先锋与叙事传统融会贯通后的“叙述平静”,是先锋意蕴的成熟。继续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平衡,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继往开来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张瑷 《晋阳学刊》2008,(2):99-103
成长小说的叙事对象是青少年,必然以青少年的审美经验为载体。相对于表现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学,其审美理想进入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主体意识及叛逆精神的萌生使他们了解社会现实的欲望和认识自我与人生的要求逐渐增强。因此,纪实传真的文体形态和美学品格从一个重要向度代表了成长小说的审美追求。然而,不可忽略的是,成长意识从本质上说是对自我无限幻想的精神过程。所以在青少年的审美期待中,虚幻浪漫构成与纪实传真相对又相联的审美价值取向。此外,骚动叛逆的成长欲望赋予成长小说鲜明的先锋精神,蕴涵了特殊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继光的近期创作出现了新的趋向,他常以一种对现代因素的敏感和知觉,去发掘、探微生活流变中的人心世态。这一新趋向在审美主题与审美思维上都突破了新时期小说一般描写的品格。作者摆脱了对古朴世情的寻觅以及人伦损丧、人性扭曲的心灵倾诉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 ,新时期小说始于刘心武的《班主任》 ,但是 ,从新的视角来分析 ,1 980年发表在《北京文学》十月号上的汪曾祺的《受戒》才是具有“全新”意义的小说。这篇小说具有新的价值坐标 ,呈现为一种“革命性” ,无论是主题、视角、文体还是艺术本质、作家的审美意识、小说的艺术精神都有极大的变革 ,有着全新的面目。它在主题、文体、美学风格等方面对新时期小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鑫 《理论界》2005,(5):196-197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的先锋文学因其注重“形式”的探索并强调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而成为传统艺术的有力挑战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先锋文学对形式和叙事技巧的刻意追求使其丧失了文化圈以外大众的广泛认知与接受。曾有评论家认为,由于影视的介入,先锋文学在被通俗化转译的过程中,“先锋作家对待故事的处理方式也就离开了原来的立场。‘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变化,改变了‘先锋’的性质。这是‘先锋文学’终结的内在原因。”〔1〕先锋文学是否终结这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在此要探究的是电影工作者在“转译”先锋小…  相似文献   

17.
先锋文学是泛指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居于时代前沿的探索性、实验性的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具有某种先锋品格,而“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先锋,其内质却是精神虚弱的媚俗。  相似文献   

18.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的重要一脉。即使在先锋小说内部也存在着观念、审美形态及语义分野鲜明的不同类型,“元小说”就是一种在叙事形态、意识倾向上相当前卫,反规范、反传统意识相当突出的一类小说。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元叙事”:一种是以西方的解构主义哲学为背景,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叙事规范进行大胆的“戏仿”或拆解,其语义则是反本质主义的。另一种以“新写实小说”为主,其特征是通过弱化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达到还原生活原生态的目的。这两种类型的“元叙事”形态迥异,但其文化功能却是一致的,即都形成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如历史进步论、理想主义等的龃龉与对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转型”、“语言意识的觉醒”、“‘形式’的独立”三个方面 ,考察了先锋作家的文学观念。认为其所持“反对非审美因素对文艺的干扰 ,以此还原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文学主张 ,有助于维护和伸张文学的特殊性和自主性 ,使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体现了作家个性与文学个性的双重觉醒 ;但先锋作家试图完全排除文学的社会性 ,只追求文学的纯粹审美本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相似文献   

20.
陈黎明  王雪荣 《兰州学刊》2007,(11):196-198
作为世界文学共同母题的孤独,由于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在新时期中国小说中得以再度彰显和书写.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孤独母题是在人的存在的孤独与民族自我孤独意识的书写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新时期中国小说对孤独意识的自我书写集中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封闭、内向性发展的批判与拷问以及对背负道德重担的孤独者的塑造,这些孤独意识不仅是此期中国作家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反思的结果,在深广的层面上都包含着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独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