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深谙雕塑艺术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在他雕塑的林散之像前,久久驻足,说:“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五千年文化中走出来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吴先生是天才的雕塑家,他的发自内心的创新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突显出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说:“我邀请你——中国的雕塑家,到巴黎来为我塑像。” 他,就是中国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吴为山完成了上百尊中外杰出人物雕塑,跨越2500年。有些作品已被欧洲雕塑艺术中心、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其中《荷兰女王像》(青铜)永久地安放在荷兰王国。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成都市的樊建川先生,他的“文革瓷器”收藏堪称全国第一。据海外权威文物拍卖机构估价,他的“文革瓷器”藏品的拍卖底价在目前绝对不会低于8000万元人民币。 樊建川先生说:“我的‘文革瓷器’收藏其目的不是金钱,但藏品确实也成了我的一笔可观的财产。”确实他对于收藏有着一种独辟蹊径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马年赏马     
吴惟 《北京纪事》2014,(1):105-106
正癸巳年岁尾,我走进十二生肖作品收藏家白大成先生的家。他位于胡同深处的住宅犹如琳琅满目的民间玩具博物馆。已届古稀之年的白先生是个老北京,从小在胡同里长大,自幼喜欢玩具。他属兔,七八岁那年买了个兔儿爷泥饽饽模子,兔儿爷玩。每到春节跟大人赶庙会,他总会买些风车、面人儿、糖人儿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个爱好一直伴他到老,以至于收藏玩具成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白先生的玩具收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那时出现的跳蚤市场里出售的旧货、工艺品、小玩意儿等一应俱全。由于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艺术品收藏,是2010年回国探亲时与一位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叙旧的时候。老友在搞艺术,自己创作同时也做收藏。他给我简略讲了讲近几年做收藏的体会,然后告诉我,要开始收藏尚未知名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二是因为这些年轻艺术  相似文献   

5.
我家曾有一架唐代古琴,名为“飞泉”,它是我的父亲程宽的收藏。我经常听父亲讲起它的故事。购琴少年时期,父亲受到好友的影响,就很爱古琴。1939年,父亲在北平工作,当时他身为北平市贫民工厂厂长,兼任北京阜民建筑股份公司经理。在一次集会上,他听到古琴名家夏溥先生和管平湖先生弹琴,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我在京参加了文化部批准举办的国际中国画展暨大赛的颁奖仪式后,拜访了王朝闻先生,并以自己的一批中国画作品求教王朝闻先生。在近一小时的亲切、无拘束的谈话中,王朝闻先生就我的作品从美学角度作了热情的评论和勉励,从美术、曲艺及其他艺术的共同规律上给了我点拨。在聆听他的教诲,被他那精彩的美学理论所折服的同时,也被他那双充满深切期望的眼神、为道破艺术真谛而不厌其烦、娓娓阐述时那关切的微笑所深深感动。王朝闻先生为我的艺术探索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的艺术前程指明了攀登的台阶。现摘录部分王朝闻先生的谈话内容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1966年,在全国人民学习焦裕禄先进事迹的热潮中,作者去兰考实地学习参观之后,创作了此幅作品,并被选入有关展览在北京和香港展出。进入新时期,作品被兰考县委宣传部选入兰考"焦裕禄纪念馆"陈列。让作者意外的是,前几年,伦敦木版画基金会主席来太原收藏作者的一批版画时,竟收藏了这幅木刻,作者问他为什么收藏这幅作品,他回答说:"这是中国好人!"  相似文献   

8.
童庆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也是我的博士导师。能够成为他的学生,自然是我人生中一件极其可荣幸之事。童先生自1958年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不仅著述宏富,写下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其所培养的学生也几乎遍布全国,桃李满天下。童先生曾言,学生是他培养出来的最主要"作品",也是他一  相似文献   

9.
前几天,看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那一期节目是马未都先生讲收藏.收藏我不懂,但是马先生讲的一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马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好收藏,所以经常跑故宫,参观的回数多了,跟那里的保安也熟悉了.有一次,马先生又参观故宫,忽然在一个陶瓷展品前站住了,这个陶瓷展品罩在玻璃罩内,而马先生则断定这次看到它之前一定被人动过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夏天,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应野平先生的个人画展在日本大阪、东京,名古屋、岐阜、广岛等城市里巡回展出,获得了极好的评价。其作品意境深邃、构图新颖、笔墨苍劲而老练。尤其在现实感方面,更能见到独特之处。先生二十余岁就初露头角,三十岁在上海二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博得好评。同时《应野平画集》也相继问世。在这时期应先生以模仿王蒙的“林麓幽居图”而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该作品被奈良美术收藏家所收藏,并载入由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画集》中而名扬东瀛。应野平先生把他的横溢才气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山水画的深奥技巧,为了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应先生足迹遍游名山大川、海岛渔村,雄伟绚丽的大好山河感染了应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2008年7月底,李宝宗先生发来一封邮件,说他收藏有一件出土于陕西华县的仰韶文化时期"鸟龙逐日纹敛口彩陶盆",希望我帮助释读其刻画图案、符号的寓意。由于他发过来的图片太小,都不清晰,我只好叫他重发图片,保持拍下来的原样大小发过来,包括口沿纹饰。之后没有消息。2010年5月初,他又在我的博联社博客文章后留言,说"有一件仰韶文化半坡期‘鸟首蛇身’——鸟龙盆",请我解读。根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独特的理解、学习和阐发 ,对生活独到的观察和体验 ,造就了石壶 (陈子庄 )先生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看不见的上帝》一书的第二章.据耶鲁大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译出.)这是我拟对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评论之前所写的一个描述性质的大体脉络.海明威是一个作家,从他大部分的成年生活看,他好象不曾有信奉的宗教.的确,他的作品被一些人认为是敌视宗教的、而且也许被认为是破坏基督教道德的(我知道卡洛斯·贝克先生在他几年前出版的关于海明威的书中断言,《祈祷书》常在海明威伸手可及之处.贝克先生也许熟悉海明威写作的书桌的设置,因而特别了解他所说的话.但是我想探究海明威与《祈涛书》的接近是否可根据他的小说来推断),因此,当我说基督徒读者也许从海明威的作品中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我并不依仗一个推测的基督徒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那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当有日文杂志的编者向鲁迅索稿时,鲁迅自己曾将这篇小说译成日文;一九三二年,他还将《孔乙己》编入他的《自选集》里。这些,也都能说明鲁迅对《孔乙己》这篇作品的态度。的确,这是一篇具有惊人的艺术概括力的作品。鲁迅以简洁凝炼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划  相似文献   

15.
当苏州画院院长、著名画家沈威峰先生寄来了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画作照片时,我反复观赏,画中透出来的浓浓的江南水乡情趣和清新的意境,忍不住提笔写下对沈威峰先生及其画作的感想。我认识沈威峰先生是在大前年的北京中央党校,当时我在那里进修,沈威峰先生应中央党校之邀作画,他的画室正好在我们进修班楼内。开始我没太在意,如今的画家太多,但课馀没地方可去,便去沈威峰的临时画室看他作画。不料,看过一次後,他的作品就紧紧地吸引了我,紧接着又去第二次,再後来,有空就蹩进去看他,看他画墨竹,画荷花,看到的全是江南景物,透…  相似文献   

16.
一头浓密但已呈灰白的头发,深遂的目光和伟岸的身躯是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陈是映真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去年四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名誉高级研究员的称号,我才有机会第一次见到他,并做了一个短暂的采访。不久前,他到北京参加“台湾作家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再次见到他,并作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采访,以往的记忆里又平添了许多风趣、坚强的印象。陈映真先生是台湾著名作家兼评论家。记得上大学时,一本收有他作品的《台湾中篇小说集》一度成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从那里我了解到台湾文学几十年来走过的艰辛之路。10多年前,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18.
相浦杲著《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文学》序相浦杲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当我初次读他所著的《现代中国文学》专著的时像,就感到他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文学讲起,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当代文学,虽然处理的时间较长,但作者以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统贯全书,言简意赅,确实是很有功力和见解的一部著作。以后又看到一些他翻译的中国作品如王蒙的《蝴蝶》等书.由于我的日语能力很差,只能勉强阅读,因此并未搜求他的其他作品,对他的学术造诣了解不深。后来在他访华时曾有幸在北京会晤,他的汉语说得很流利,交谈十分融洽。1984年我赴日本讲学,蒙相浦杲先生盛情邀往他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市别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收藏家,尽管他不识中文,却收藏了上千件中国书画。他收藏但不占有,将收藏中的精品部分献给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又编印画集,广而传之,还筹办陈列室及基金会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传播古老的华夏文明,提高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他就是新加坡公民陈金川先生。  相似文献   

20.
一个普普通通的浙江绍兴农民,用二十年心血,将酒坛堆塑工艺成功地移植到板块上,独创了一门越塑艺术。1997年8月,北京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了他的6件作品,受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艺术界的称赞,作品全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1998年8月,他精心创作的越塑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