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义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唱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狭义的民族声乐艺术,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现代人所说的“民族唱法”。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唱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声乐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的制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民族唱法借鉴西洋唱法的必要性,并就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法中如何科学地吸收西洋唱法中的气息状态、口腔归韵、以身传情的优势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谈民族唱法声音训练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唱法的声音训练 ,应符合民族唱法的声音特点及歌唱中各个环节的整体要求 ,本文在民族唱法训练一般原则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民族唱法声音训练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己教学及演唱的经验 ,提出一些技巧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云燕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9):76-77,119
以跨界演唱这一声乐艺术领域出现的新型演唱形式为视角,把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对两者在技术、风格、审美等方面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进行了研究,认为两种唱法在呼吸技巧上都要求深呼吸,强调声音要来自深沉饱满的气息;在共鸣技术上,民族唱法借鉴了美声唱法中混合共鸣的技巧,依照作品的需要适当使用整体共鸣法;在咬字吐词技巧上,把西洋的发声方法和中国传统的咬字行腔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达到字声结合、字正腔圆的演唱要求。在演唱风格上,融合了美声唱法注重声音技巧、内在含蓄和民族唱法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特点。在审美上,两种唱法朝着文化多元、艺术多元、演唱方式方法多元的欣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声乐训练中正确理解“美声”和“民族”这两种唱法的概念、特点及风格是十分重要的。“美声”发声自如,声区统一,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读字清真,讲究连音技巧,善于控制音量,注重声音的穿透力,要求高位置共鸣、良好的歌唱呼吸和相对稳定的喉位。民族新唱法在继承优秀的民族演唱传统基础上,从声乐训练上大胆向美声唱法学习,注意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的运用,同时也注意到真声色彩的发挥,充分发挥各腔体的共鸣效果,追求高位置共鸣和正确的呼吸支持,咬字清晰,发声圆润通畅,明亮悦耳,民族风格强,而且扩展了音域,声音的可塑性强,演唱的路子宽,还能演唱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在实际训练中,这两种唱法应互相汲取。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是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共声乐选修课主要讲授声乐的基本理论和演唱方法,采用分层次教学、分声部训练、分唱法辅导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演唱方法及其特点简介。各种唱法都要首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而科学发声方法最重要的基础训练是呼吸练习。  相似文献   

7.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京剧程派唱腔是两种不同的唱法,但是它们在演唱方法中又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呼吸用气;2.气息的控制和用气量;3.使用语言及咬字。  相似文献   

8.
通俗唱法是多种歌唱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形式,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围绕个性特征对通俗唱法呼吸状态、发声位置,以及歌唱的运动状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发展歌唱者在精神上、技巧上和心理生理上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形成歌唱时发声器官有规律、有调节的稳定性运动;使歌唱者对通俗歌曲的演唱和声音表现由一般演唱状态进入到艺术演唱境界,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通俗唱法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分别从音乐本体分析、不同风格的演唱特点比较和音乐情感表达等方面对歌曲《阿里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具体阐述了通俗唱法在演唱民族风格类型歌曲中的适用性,进一步强调了通俗唱法科学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声乐教学、演唱的发展,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者之间的界限在人们大脑中越来越模糊。笔者主要从气息运用、共鸣腔体、语言发音特点三个方面研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以期对声乐教学、演唱有所启迪,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唱法。  相似文献   

11.
经锦是春秋战国以来我国传统的织造技术,而料纹纬锦则是在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来的。从经锦到纬锦的技术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经锦很早就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仅有经锦织物而无纬锦织物,而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纺织技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织锦技术方面,使纬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最终完全取代了经锦技术。从经锦到纬锦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技术交流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中西丝绸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自己的先进技术与产品传播出去,也从西方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术语“dialectic”是理解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关键之一。这一术语在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两个中译本中有着“论辩术”和“辩证法”两个不同的译名。文章试从词源、词义的演变、词的译介以及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观点四个方面探讨“dialectic”的意义和翻译,指出“辩证法”译名的不科学性,并提出了翻译处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企业导师制的四项基本功能,指出企业导师制作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一种制度和方法是对传统学徒制的超越,并提出实施导师制的关键是导师的选拔与角色的合理定位,以及师徒配对恰当和关系处理正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围绕着相互冷淡与利己主义之关系问题,对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作的"相互冷淡"假设的诸种可能的含义及其变化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文章力图表明,虽然"相互冷淡"假设确实留存有社会契约论的人性自利说的印痕,但罗尔斯对之的解释,尤其是他将相互冷淡与善的多元性之间等同,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拒绝了利己主义的指控,而且最终指示了一种他希望建构的自尊与互尊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不仅使得正义与仁慈有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得以结合,而且构成了对康德目的王国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6.
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德育一直在封建社会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近代欧风美雨、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德育经历了从观念到制度,再到实践的漫长转型过程。究其实质,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德育观与中国传统德育观相互冲突和融合的产物。探讨中国传统德育转型过程,有利于正确看待和处理德育的继承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德育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西方德育观念的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东方与西方之间文化鸿沟的生成,缘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构.西方人的"东方学"传统并不能消除文化鸿沟."世界文化"认识结构的形成,将有利于消除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18.
途中跑教学是短跑技术教学的重点,随着短跑技术的发展,途中跑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以现代短跑技术的理论指导教学,注重抓好关键技术、改进辅助练习、运用条件作业、改革教学方法、发展绝对速度、善于纠正错误等六个环节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权利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正确解读权利观念是关涉法治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的权利观念是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紧密结合的。它与理性主义传统、个人主义文化、权利斗争与权利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西古代形式理论的产生、形成到成熟既呈现了人类认识形式的一般过程,也呈现了形式问题的分歧所在。比较中西形式理论,我们发现二者的理论从起源时就存在着思维对象、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二者基本理论范畴"形式与内容"和"形与神"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