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从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的历史看,日本学者对汉梵对音译音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做出了很大贡献。日本学者有关汉梵对音译音资料的考订与整理和汉梵对音译音研究的基本问题,如梵汉对音译音的转写与标记、梵汉对音译音语音系统研究的时空特征、梵汉对音译音研究的具体方式、梵汉对音译音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等,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对汉语与女真语的对比研究,涉及到考订女真文字与女真语音的材料,女真语与汉语语音关系诸问题。汉满对音译音研究,是从18世纪初叶徂徕的《满文考》开始的。而对满语转写、汉满对音译音资料与汉语语音研究,以及汉满对音译音资料对汉语语音研究的影响,应该拓展其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回顾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的历史,并且从日本学者利用日语汉字音研究中国上古音几部重要的著作中,人们可以总结出他们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得失,从而引起人们对与此相关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公元7世纪开始到幕末、明治初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汉语音韵学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传统。它不同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学者的传统汉语音韵学,充分展现了日本学者进行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从训释汉字读音入手,赋予汉语音韵学以日本"汉字音"的丰富内涵;汉字音解读与"悉昙"语音理论结合,使理论与方法更为系统化;汉日外语音的多重比较"考据",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比较"思维方式;日本传统"汉学"名目下的音义书、辞书、韵图等与汉语音韵学相关的著作异彩纷呈;汉语音韵学的标记理论十分发达,具有明显的日本化研究优势。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对古音韵部的划分、古音声纽的考证、汉字音值的描写以及汉语音转关系等方面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古韵分部方面,章氏总结了前代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古韵二十三部;在古声纽方面,章氏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古音二十一纽;在音值描写方面,章氏是用汉字全面描写古韵音值的第一位学者;在音转关系方面,章氏的《成均图》则是汉语韵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日汉外来语的来源、特点、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汉外来语有很多相同之处:大多来自英语;词义通常缩小;多为名词。不同之处是日语吸收外来语是采用音译,汉语多采用意译;另外日本人和中国人使用外来语的心理因素也不同。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自古以来,日语和汉语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外来语,互相促进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以汉字为基础的万叶假名中的音假名,借用的是中古时期汉字的读音,在7世纪以前就使用,到8世纪日本人民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假名之后还一直在使用,直至平安时代,它们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汉语中古音的一些特点.这一点,可通过<日本书纪>中的万叶假名及其音节和汉语中古音的声母对比得以证明.  相似文献   

8.
1923年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的发表是汉语音韵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围绕着文中考证古音音值的方法--梵汉对音法,20世纪20年代掀起了一场关于古音研究的大辩论,使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从此获得了新观点、新材料和新方法.虽然梵汉对音在来源和时代上具有其复杂性,但这种研究材料和方法上的根本性变化则为汉语音韵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让当时几乎已走到尽头的传统音韵学出现了新的转机,而中国的音韵研究也因此完成了从传统音韵学向现代音韵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术界将清代古音学研究分为"考古"与"审音"两派,但"审音"一派为何全被徽州学者所独揽?原因有二:徽州地域风土的特殊性及方言俗语的多样性;徽州学者既擅长古音考证,又精通等韵和今音,好学深思,善于创新。徽州学者创立"审音派",使清代音韵学研究领域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并已具备近现代语言学思想的端倪。  相似文献   

10.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i韵尾的汉字共 15 7个。除去 10个古入声字 ,归纳出了其余 14 7字的日语音读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汉语中古音的对应规律 ,以为母语是汉语的人记忆日语音读词提供捷径  相似文献   

12.
汉语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对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对应规律@王保田$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文汉字无论从来源还是发音都离不开汉语。日文汉字的发音中有吴音、汉音、唐音及惯用音之分;有音读和训读之别;还有同音和通音等等。日文汉字的发音与汉语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也有其独特规律。研究日文汉字的读音特点和规律,对中国人学习和使用日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日语的发音有“音读”及“训读”两种。本文浅谈汉语音韵对日语音读及训读形成的影响,兼论及汉语对日语语汇变迁所发生的作用,并进行中日词语同字异义略比。  相似文献   

15.
针对日本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问题,本文提出三条有效途径和举措:一是教师以外在夸张的手势和口型的变化直观地演绎出语音音位的具体位置,再附着简明扼要的板书说明,通过这种可视性和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一眼就清楚地看到并掌握一些语音发音要领。并能正确模仿出来。二是基于对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理论认知,推出适应于日本留学生的团队训练的教学方式。三是始终把语音教学放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在集中学习训练的基础上将它贯穿于整个精读课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常用汉字数量在二战之后受到限制,1951规定人名用字除常用汉字外,还可以使用92字。常用汉字数量比较稳定,而人名用字却经过数次调整。1981年前为稳定期,之后为多变期。而多变期又由微调逐步到大规模调整。2004年,《人名用汉字别表》更名为《汉字表》,扩大为983字。现代技术对汉字使用影响很大,人名用汉字又有浓厚的汉字文化特征,日本国家汉字使用政策变得更为宽容。人名用字数量和字体都需要慎重对待,读音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为汉语和日语提供了大量外来语。在分别考察汉语和日语中的英源外来语的基础上,通过汉日对比分析,从发音、词义、词性以及复合方式等角度描述了汉日两语中英源外来语在对源词忠实度方面的差异,认为此差异植根于中日民族性格差异和语言借用经验差异,并且为汉语和日语今后的英语词汇借用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日语汉字的发音可以分为吴音、唐音和汉音.中文汉字和日语汉字不仅在字型上极其相似,而且在发音上也存在着严密的对应关系.通过声母为n和r的汉字发音与其在日语中的发音进行对比,探讨在国际音标中同发[n]音的n和r声母的汉字在漫长的日语形成和演变中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初始,日本兴起了为能直接用汉语阅读中华典籍而进行汉语教学的“唐音学”。18世纪中期,“唐音学”从简单的实用汉语教学转向汉语音韵学的理论探讨,其集大成者是释无相文雄,他先后撰写了《磨光韵镜》、《三音正讹》等大量的汉语音韵学著述。通过研读文雄的著述,我们既可以基本了解当时日本人对汉语的认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获知明清之际,特别是康熙时期之后的汉语官话实况。其时,中国大体上有两种被公众认知的官话,也叫“读书音”:一种以南京官话为代表,有入声;另一种是无入声的“中州韵”,用作歌曲音。但它们都不及有清浊声母之分的“杭州音”更合于韵书,更接近于唐宋古音。这也正是19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唐通事们学习汉语以南京官话为主,有人还兼学杭州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