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历史认知模式可以建立在以"偶然"和"必然"为最简单的范畴基础上。偶然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既往历史事实进行确定的、规律性的解释,因此许多实在性要素便以随机方式发生;必然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它建立起历史规律性表述的基本范式,从而使得历史叙述具有一致的逻辑。偶然与必然既有历史中在人们把握能力之内外的客观指称,又不外在于我们的历史意识,而是历史认知中内在辩证法的概念表述。  相似文献   

2.
贾振香 《中州学刊》2002,(4):210-213
本文从哲学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两大方面加以论述 ,认为刑法界影响最大的必然说和二分说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哲学上的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概念以及哲学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等问题理解上的差异所致 ,分析认为二分说更具有其客观的基础和刑法上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主流哲学的有关见解不同,按照“是否一定如此”的标准区分的“必然”和“偶然”概念,实际上并不是指事实存在的两种不同特征,而首先是指人们有关事实的认知所处的“确定”和“不确定”状态。澄清了它们的这种认知性原初语义后,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它们包含的“别无选择”和“有所选择”等非认知衍生语义,并通过将它们与好坏对错的价值内容关联起来,纠正西方哲学在必然与自由、决定论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等问题上的理论谬误。  相似文献   

4.
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在因果关系理论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在我国的流行完全是基于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现代刑法理论不断修正因果关系的构造,必然因果关系也因此受到诸多批判和排斥.在我国刑法概念业已定型的基础上,保留必然因果关系的判断公式,改良判断中对于条件的取舍标准,是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需要参考和尝试的.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向,即从中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转变到晚期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国际及法国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的四次政治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应对这些危机所表现出的理论困境,导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怀疑与否定。为解决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难题,阿尔都塞提出了他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刘彬  阎二鹏 《兰州学刊》2013,(2):207-209
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基于犯罪故意对他人实施侵害行为,却不知此时他人正在实施不法侵害,结果他人的不法侵害被制止,且没有防卫过当的情形.其主观上具有侵害故意,欠缺防卫意识,但在客观上又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因此,国内外刑法学界对偶然防卫的定性及处理问题等存在诸多争议.  相似文献   

7.
始于道光初年的道光萧条可谓是清代以及中国经济史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文章对道光萧条以及与此相关的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经济情况进行讨论,强调历史演化中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希望以此加深对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内在变革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陈菁华 《殷都学刊》2007,(2):99-103
李贽对公安派的影响是直接的,在其理论建树上有启发作用。李贽和公安派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又有某些偶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罗蒂通过对传统媒介语言观的拒斥,阐述了他的语言偶然性思想,并进而论述了自由主义社会的偶然。罗蒂认为根基的铲除并不能过渡到对于价值的否定,只要我们抛弃传统的哲学和语言观,无需哲学奠基就能够捍卫这些价值。罗蒂给我们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捍卫传统价值的超人智慧。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沈从文是现代文学作家里少有的将生命意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人,沈从文生命意识的复杂既表现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立,"生活"与"生命"的差异,也表现在以原始生命为基础的对生命美即神性的追求。面对这"不大会思索也不容许思索的生命",本文着意从偶然、死亡、爱与死相邻的角度出发,分析沈从文生命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与其中原始生命形态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研究沈从文作品乡村与都市的二元对立形态提供一个道德评判角度外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阿尔都塞生命的最后10年,虽然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但理论思维一直没有停止,他借助于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和《论李维》的分析,提出了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思想,指出这种唯物主义传统,在历史上一直被忽视了,直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种唯物主义的意义才完全显露出来,它超越了以往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杓峪问答》探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又一重要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杓峪问答>是近期发现的清代天地门教的又一部重要经卷.该部经卷通过对话--抱真子与董杓峪(董计升)--方式,阐述了天地门教修炼内丹方术的理论与方法.该部经卷的发现,既为在学术上证明天地门教曾借用道教内丹修炼方术作为信徒的一种重要修持,找到了可靠的文本依据;又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天地门教自清初问世以来,为什么一直在民间盛传不衰提供了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哲学家们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范畴,在反复思考、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批判了以前哲学家在这一问题上陷入的唯意志论或宿命论,避免了极端性和片面性的错误,解决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从实践角度出发将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对自由与必然关系讨论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在哲学层面,同样对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自身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15.
必然与自由——论庄子的心境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晨阳 《东岳论丛》2000,21(1):101-105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他所主张的“安命”就是对必然的超越 ,就是自由的实现。但此自由本质上属于心灵的自由 ;能否超越必然 ,关键在于以“道心”观照万物 ,浑化其间的差别 ;其根本方法便是“心斋”和“坐忘” ,提炼“无”的精神境界。在庄子那里 ,“有”与“无”是相即不离的关系 ,“无”不离“有” ,“有”不离“无” ,“有”、“无”合一。“有”“无”之辨落实在命与逍遥 (自由 )的关系上 ,即强调不离必然而求超越 ,不离实然而求超然 ,不离现实而求理想 ,这就是命与逍遥的合一 ,必然与自由的合一 ,亦即安命与自由的根本义蕴所在  相似文献   

16.
围绕道光《福建通志》展开的纠纷是福建学术史上一件重要的公案,在清代修志史上也较为典型.以往对此事的研究都仅局限于对当事人私人恩怨的分析与揣测,实际上,若从当事人的学术背景与主张出发,联系嘉道阃福建学风转变的特定背景,对纠纷双方的言论行为进行深入、客观、冷静的分析,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嘉道年间的福建学术界,正处于学风转型期,作为主导人物之一的陈寿祺,将其学术观点贯彻到他所总纂的道光《福建通志》当中.但是,他的编撰思想并未被坚持传统闽学地位的学者所认同,加上陈寿祺与为首反对《道光志》的梁章钜等人间多少有些私人恩怨.最终导致了道光《福建通志》未能顺利刊行,造成毁志之祸,甚至险些散失.由此不难看出,这场围绕《道光志》展开的纠纷,实际上根源于嘉道闽省汉宋兼蓄新学风的形成过程中复杂交错的学术门户之争.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上,由于受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人将恩格斯自由和必然思想混同于近代旧哲学观点,并以这种旧哲学观点来思考信息时代人的自由,从而陷入要么肯定自由,要么否定自由的两极化倾向。事实上,恩格斯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来全面阐述自由和必然辩证关系的,并在哲学理论上真正确立了人的自由。这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具有本质区别。按照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思想可以发现:信息时代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开掘利用,正将人的实践推进到新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及其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都将被提升到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复杂层面。人的自由也将在认识和利用更复杂的必然性,特别是在对人自身的全面提升中被赋予自觉、自为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自由与必然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问题。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出发,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学校制度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由,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 ,在我国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用法 ,本文利用克里普克的语义学方法对这一问题作了形式特征上的甄别 ,并着重分析了孙伯先生和俞吾金先生对实践概念的不同用法 ,即“后验必然判断”用法与“先验必然判断”用法  相似文献   

20.
阿英成为新文学史料学的开拓者,看似偶然,却是必然.通过对新文学第一、二个十年文化背景、文学背景、史料学背景的梳理和有关数据的统计,以及对阿英个体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阿英成为开拓者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个人自觉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