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牛形岩画看牛与人之神秘关系——“牛文化”系列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境内岩画和欧洲、非洲的古老岩画、洞穴壁画以及世界上其它原始艺本都充分证明:牛不仅与人类物质生活有悠久而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原始先民的生殖(生产)崇拜更有极为明显而普遍的联系。这两种联系既不同又合而为一。反映出人类原始思维、原始文化的鲜明特征。这对于探究人类文明之起源,文化、艺本的起源、发展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俗文化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原始宗教诞生于风俗文化的母腹中,并从风俗中汲取富有生机的能源,使其成为社会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原始宗教一跃而发展为人为宗教时,风俗文化与其逐渐分离,但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互相渗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唐代元宵节风俗事项的阐释,认为元宵节是唐代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祀神、走桥、张灯等风俗事项隐含着丰富的生殖文化信息,这种生殖既包括对农作物丰饶的祈求,叉包括对人类自身繁衍兴旺的渴望。指出唐代元宵节的宗教祭祀意味在不断弱化,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娱乐享受。  相似文献   

4.
植物母题最初进入先民的观念中,是出于深刻的实用动机。在原始宗教的土壤中,植物被赋予了观念内涵:既可以果腹,满足食的欲望,又作为女性和女性性器官的象征物,与生殖繁衍有神秘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关于女性身体的审美意识大致经历了生殖审美、男权审美和商业审美三个主要历史阶段。人类繁衍的需要使女性身体开始对象化,并由此使女性身体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而贯穿于人类的审美进程中,原始人类对女性身体美的理解就是建立在生殖基础上的一种认识;到了男权时代,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男性按照自己对女性美的理解来塑造女性身体,使女性身体呈现不同的审美形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女性走出了男性审美霸权的桎梏,但过分的审美追求,女性身体审美又落入了商业操纵的怪圈,商业文化的美丽诱导,最终使女性身体成为商业审美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自然生人神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7类,分别是水生人、石生人、洞穴生人、蛋生人、竹生人、葫芦生人、树生人。其中5类分别发展为感生神话,唯有洞穴生人与葫芦生人神话没有发展为感生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洞穴与葫芦形似母腹,已经包含了女性生殖崇拜的内涵。自然生人神话顺时而变,保持了传承的活力,成为相关仪式传承发展的内驱力,从而形成了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7.
人工生殖技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对该技术如果任凭人们自由使用,将使我国人口发展与平衡的和谐受到严重冲击,必须对人工生殖技术的运用加以规范,即进行人工生殖立法.从生育权的属性及其特征出发,要保持我国人口的发展与平衡,人工生殖立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夫妻的共有生育权应受法律的尊重和保障;生育必须符合人类繁衍、生殖的自然规律;采用人工生殖方式须夫妻双方合意;人工生殖方式是夫妻施行其生育权的辅助手段;合理限制原则;人工生殖方式的严格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8.
水与古代诗歌●韩玺吾水与古代诗歌就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水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就没有生命的诞生和孕育;没有它,也就没有人类的繁衍与生殖。任何一种文明,归根结底,都是关于水的文明。无论是古埃及也好,中国也罢,其文明实质上就是尼罗河、黄河与长江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一)中华民族住宅建筑原始文化之发展。衣食住行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住是人类生产生活四大要素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起初没有固定住所,随时随地随意居住,称为“随居”,经过大约数百万年的演变,发展成“穴居”,住在洞穴里。由“随居”发展成“穴居”,是人类居住文化的一大飞跃,是由不固定住所发展为固定住所的一大飞跃,是人类居住文化的一次伟大变革。早在440万年前,地球上就生活着原始人群严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60多万年前的北京猿人,50万年前的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人,陕西的兰田猿人,广西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中沉淀了许多关于人类生活重要层面的婚配生殖的原型表象。它们是原始风俗中集体潜意识的积累与凝定。《焦氏易林》以四言的体的形体,把上述表象丰富化喻象化了。本文以这两个“文本”为基础,研究婚配生殖意识向人们饮食活动、并向人们豢养的牲畜(猪马牛羊),发生渗透转移的情况。同时征求人类文化的普遍经验,作以比照。  相似文献   

11.
窑洞是一种古老的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多是就土山的山崖挖洞而居的形式,是原始穴居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见证了人类顺应自然,迈向文明的过程,体现着人类原始时期的母体崇拜和早期道教信仰,揭示了人类回归自然母体的追求,与道教洞穴信仰相契合.“天人合一“,居者高寿,谓之“洞天福地“.同时承载着人类“天圆地方“的宇宙认识,寄托了人类驱邪祈福的愿望,蕴涵着人类代代相承的生命观,是人类与大自然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唐代元宵节风俗事项的阐释,认为元宵节是唐代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其中祀神、走桥、张灯等风俗事项隐含着丰富的生殖文化信息,这种生殖既包括对农作物丰饶的祈求,又包括对人类自身繁衍兴旺的渴望.指出唐代元宵节的宗教祭祀意味在不断弱化,人们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娱乐享受.  相似文献   

13.
葫芦作为一个生殖符号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源于人类的两个基本本能 ;形成于原始人类的表象思维 ;并在原始人的行为实践中得到强化 ;在原始人的语言思维中得以重新确认 ,从而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殖符号体系。  相似文献   

14.
生殖崇拜是在原始自然崇拜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们崇拜自然界中某些物象的直接目的,无非就是希望获得一种强大的生殖能力,以满足人们对自身繁衍和种族兴旺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观念多以动植物为载体,并以一定的巫术仪式进行传达。树木便是这些载体当中的一种,因其强大的生殖力和生命力,在它身上承载了原始先民浓厚的生殖崇拜观念,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仍然广泛存在于民间传说与民俗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绘画与舞蹈的关系最早产生于史前原始洞穴岩画,我们只有追溯到史前洞穴中探讨它们的关系,方能明其端倪。  相似文献   

16.
传统伦理是一种自然伦理,它是建立在生物生殖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原则。一旦人的物质生产真正替代和超越人的动物性的繁衍生殖性质,人的自然伦理关系就不复存在。而摆脱这种自然伦理的物质基础就是生物生殖的科学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除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根本原因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这就是原始人类生殖观念的变化。文章以大量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的发现和研究资料,详尽地论述了母系社会随着女性崇拜的生殖观念向男性崇拜的生殖观念的变化,而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引论中国先秦的文化、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古文化大厦的基石是先秦文化的总和。因此,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情爱习俗,也导源于先秦。情爱习俗是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形态和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和社会的经济、政治、礼法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直接间接的联系。诚然,它不是以上诸方面的注释和图解,但它却揭示着不同层面的社会现实。当然,它本身就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分子。赖以繁衍人类的最基本方式是情爱行为和性行为。如果人类的情爱行为和性行为终止了(当然这不可能),那么,人类的繁衍也将随之终止。在人类的原始阶段,情爱行为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神话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藏族婚姻传说以及当今婚礼中"箭"的交换及其文化含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指出藏族婚俗中"箭"的交换,是原始先民生殖文化理念的再现,它既象征着男人的生命和生殖力,表达出繁衍后代的美好心愿,又充当着"央"观念的载体,即箭的交换体现着"央"的流动.  相似文献   

20.
在土家族远古传说中,盐神主动向廪君献出国土和爱情却惨遭廪君杀害,从世界角度看,这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这类悲剧缘于人类早期原始性爱中的男女差异:由于原始性节律的作用,女性在生殖时期爱情格外大胆主动,而男性则常常退缩恐惧。这类现象中蕴涵着深厚的古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