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东营文化的内涵与应用性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营文化是对东营市行政区域内各类文化的归纳与整合,形成完整而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构成上分析,东营文化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古齐文化、兵家文化、移民文化,现代理念下的石油文化、海洋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又包含区域特色内的吕剧文化、地方风俗、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以黄河口为归结地的黄河文化再现,东营发展史的提炼与传承,东营特色的挖潜与塑造,以及打造生态品牌和服务品牌,是东营文化应用性开发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东营作为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区,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孙子文化等在这里汇聚融合,其文化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但是,东营在文化行政管理、文化人才建设、文化投融资管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等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为此,东营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拓展文化投融资渠道,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健全区域一体化文化发展交流机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东东营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南部广饶的兵家文化资源、北部黄河入海口的自然风光资源、移民和民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石油文化资源。为此,在现代旅游视域下,南部广饶应突出军事旅游主题;北部黄河口可建设"梦幻黄河口"超级剧场;中心城区可建设百鸟园和石油主题乐园、民俗园、吕剧剧场和红色旅游基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推动实施,东营石化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东营市现已成为全国石化产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但面对地区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东营石化企业在营销团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营销人员理念落后、内部缺少沟通协作、营销制度建设落后等问题。为促进东营市石化企业的良性发展,必须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加强营销文化建设,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团队沟通协作,建立健全营销制度,使营销团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东营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极不平衡;依靠石油资源建立起来的工业经济体系,其发展随油田衰竭全面放缓;油田服务业的内部化及历史原因导致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总量不到山东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东营县域经济,必须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现有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6.
港口经济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营市经济发展迅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经济腹地广阔、物流资源丰富,但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东营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中央政策为港口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水上运输和港口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外部环境也给东营港口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因此,东营市应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提升港口经济的服务保障水平;抓重大工业项目的招商,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实施港城一体化战略;构建交通网络体系来拓展港口经济腹地空间。  相似文献   

7.
黄河入海既是自然风光,又是文化融合,不仅属于入海之地——东营,而且属于整个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和情感归宿。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开发是沿黄地区的共同责任,沿黄地区应从观念、战略、机制、措施等方面强化跨区合作,把黄河入海纳入沿黄旅游的关键节点来对待,以期抓住两头带动中间,形成整体,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8.
采取层级分离法,从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逐一对“城乡文化一体化”进行剖析,即通过分别解析“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来理解和把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基于此,“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涵义可解释为,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内,把城乡文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以乡村文化发展为中心,通过城乡社会文化资源和文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以城市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文化发展、以乡村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实现这个区域内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则要突出以农村为中心,满足农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挖掘和开发优秀的农村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与文化服务需求的衔接与平衡.  相似文献   

9.
全国各雕塑专业团体及雕塑家:"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征稿。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提升东营市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满足东营人民的审美需求,提高东营在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东营市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国家画院联合举办"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  相似文献   

10.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