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雪琴 《创新》2013,7(1):12-18,126
东南亚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点地区,同时东南亚也是华侨华人聚居的主要地区,如何利用华侨华人开展中国在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在跨国移民与国际关系互动的框架下,探讨移民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角色与优势;以中国在东南亚开展侨务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历史为鉴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东南亚以侨务为轴心的公共外交方式、特点、效果与局限;新形势下,中国政府挖掘并整合东南亚华社历史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在东南亚促进公共外交的新方式、新媒介、新平台的现状,可为中国政府如何依靠公共外交来塑造中国形象,提升软实力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吴明罡 《社科纵横》2010,25(9):132-134
鸦片战争后,大量中国东南沿海居民移居新加坡,并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华侨华人社会。新加坡华侨华人因为移民的时间相对较短,爱国爱家思想浓厚,为保证华侨华人社会的独立,他们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创办了大量的私塾和义学等传统教育机构,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在维新人士的带动下,开始创办新式华侨学校,积极发展丰富实用的新式华文教育,保护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促进了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会馆文化在人类文化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客属会馆是客籍华侨在居住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这一特有的社区文化现象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和华侨社会的变迁,其形式、发展及地位与作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历史作用。东南亚地区客属会馆文化经历了“华侨时代”和“华人时代”两个不同时期,这两个时期的会馆地位有着质的变化,这标志着会馆文化进入更务实、更有深度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化的现实,从文化史学的角度考察以伦理主义为中心,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人际联系网络为表现形式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的深刻影响;从经济、文化互动,即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与区域化双重导向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和在变异中延续的“五缘”文化产生的凝聚力相互作用中,考察了世界华人,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华人,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主要目的就是系统回顾展示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示华侨华人为推进祖(籍)国和平统一大业付出的巨大努力,进一步调动激发华侨华人关心参与祖(籍)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热情和活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6.
侨务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核心问题,是海外华侨华人对公共外交事业的具体参与和实践。本文将对当前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态度、方式与特点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参与当前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具体路径和实践效果,同时展望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实践的未来趋势与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香港在拆毁一座旧海车船场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大批华人遗嘱档案。这批遗嘱材料的发现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遗嘱继承制度在香港的变异发展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材料,不仪开辟了一个透视占据香港主导地位的华人社会历史的奇特窗口,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中国文化及家庭制度与以英国法为代表的香港两方制度相互作用的历史。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对比,揭示了香港华人遗嘱所保留的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其重实而轻形式之特点竞与现代遗嘱继承法的发展趋势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8.
詹双晖 《创新》2013,(5):107-110
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岭南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东南亚华文教育已全面复苏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东南亚华文教育亦面临着严重的教育资源短缺难题。协助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是中国在国际上构建文化软实力须倚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杨适近现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历史变动,造成了如今大陆、台湾、香港在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差别。华人散布于全球,受到了西方和世界各地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更使中国人在文化上显出多样性。但这些差异,并不能否定中国人在文化上和伦理道...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华人开创并推动了新加坡的中国学研究。本文从新加坡的中国学家、学术机构、学术出版物等几方面阐述新加坡中国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陈媚林  石维有 《探求》2007,(6):15-17
构建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重要内容、重要保证和着力点。构建侨乡和谐文化是构建我国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整治企业污染、弘扬华侨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和加强华侨艰苦创业的历史教育是构建侨乡和谐文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徐华炳 《浙江学刊》2012,(3):219-224
侨领作为广大华侨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的精英群体,是海外炎黄子孙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锋与中坚.不同的历史环境塑造出不同的侨领形象,其所扮演的角色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亦不相同.侨领角色扮演类型虽有政治型、经济型、教育型和文化交流型等之分,但他们在长期侨务实践中凝聚成的,以爱国爱乡为基础,以务侨互助为重点,以创业发展为目标,以坚定爱国观、明确服务观、艰苦创业观和互助社会观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体系,却在华侨华人中产生强大吸引力、公信力和感召力.因此,研究侨领角色扮演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侨领们正确认识与处理角色冲突,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创新侨务管理,而且有利于研究者总结与掌握侨领角色扮演的具体规律,进而丰富社会学的角色理论.  相似文献   

13.
李志学 《学习与探索》2005,2(5):157-160
清代中国东北边疆早在清朝完成统一、沙俄入侵之前即已确定,并通过<尼布楚条约>固定下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在清政府管辖之下的世代居住和生活在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成为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从而揭开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割地成侨".  相似文献   

14.
在东北亚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受到汉字、儒家思想和"中国化佛教"等中国文化要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和朝鲜半岛为边缘,有着丰富的同质性内容和鲜明的共同演进逻辑的"文化圈",亦决定了以东北亚文化传统为基石构建面向未来的"文化共同体"的可能性.面向这一远景,同质性文化传统提供了东北亚文化未来发展的价值坐标,也指明了东北亚各国以共同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文化”、“名”三方面论证了广州可谓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世界商埠文化名城,拥有海丝文化、华侨文化、革命文化、改革文化、岭南文化等个性特色,是当代中国海洋文化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当代海洋文化必将对中国文化母体本身的发展与创新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广州依靠商埠文化城市的优势,跻身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列,应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进入二十世纪后,不到半个世纪,欧洲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动与参加这两次大战或受大战波及的欧洲国家,人力、物力、财力都遭到空前的损失。其间旅欧谋生和经商的华侨、华人的经济事业,也蒙受严重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战后”)四十余年间,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洲华侨、华人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笔者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对浙江省温州几个旅欧华侨最多的著名侨乡调查的材料,拟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下简称“战前”)欧洲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8.
简讯     
<正>全球多国同贺中国虎年春节中国农历虎年春节期间,不少国家的政府官员或出席春节庆祝活动,或发表声明,向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祝贺新春佳节。  相似文献   

19.
骆莉 《社会》2003,(8):62-63
东南亚华人社团曾是东南亚华人社会 的三大支柱之一,并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变 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人社团在东南亚各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二战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采取了限制华人的政策,华人社团活动受到很大约束,曾一度走向低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东南亚各国政府对华人政策由排斥、迫害逐渐转变为引导、利用,在此情况下,华人社团开始从低迷走向复兴,并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15,(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华商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华商由于当地及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面临着许多人身及财产风险,尤其是华商聚集的东南亚地区,多年来袭击华商的事件不断见诸媒体。本文以历史上东南亚地区排华反华尤为严重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为例,通过对华商与其关联群体的梳理分析,从中分析印尼华商群体所需承担的主要风险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每一关联群体的风险特点给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及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减少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尼华商和华侨华人的人身及财产风险,更好地实施"一路一带"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