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学》作为一部翻译学的概论性著作,在我国翻译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通过综述全书的基本内容,再回归历史、还原语境,以翻译学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评述《翻译学》一书的学术特点和时代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探讨内部动力和外部启发着手,文章简要梳理分析了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兴起和发展.翻译研究学派倡导翻译应该以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出现是翻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破,为翻译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前景.随后,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也蓬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描述翻译学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以研究操纵翻译行为的规范为核心,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对翻译研究的范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色列学者图里1980年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并于1995年推出新版,其中的"翻译规范"概念一直是描述翻译学的研究重点,而"伪翻译与假称翻译"的例子则诠释了翻译规范的作用效度。90年代初,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采用"文化研究模式"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运动,将描述翻译学研究推入一个新阶段。针对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描述翻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结合社会学因素,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思考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以及翻译规范概念。  相似文献   

4.
翻译学理论框架刍议毛继祖关于翻译学理论和翻译史、翻译方法及技巧,古今中外的不少学者颇多论述,各有所见,互有千秋,当是我们继承和发展翻译学的宝贵借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翻译对信息的收播、文化科技的交流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作用。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对翻...  相似文献   

5.
该文回顾了翻译在中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了构建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讨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的构想。在讨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翻译学的构想部分 ,笔者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1)构建翻译学要结合中国的翻译实践。 2 )中国翻译学研究范围应划分三大块 :科技翻译、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 3)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构建中国的翻译学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情况,并指出建立翻译学是翻译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大力提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中国特色翻译理论指的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文论等学术话语资源发展而来的翻译理论,国内学者提出的文章翻译学、和合翻译学、大易翻译学等是其典型的样态,理论构建遵循“本位观照,外位参照;古今沟通,中西融通”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视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而定。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除广为人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之外,其他如道、气、诚、本、和、韵味、阴阳、自然等重要哲学、文论范畴还有待深度引入翻译研究之中,但也面临着志士难寻与方法论层面的发展困境。我们唯有扎扎实实地做下去,才有望在国际译坛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以往人们一般都将翻译和翻译学视为小道,认为它只是比较文学的工具.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文化思潮打破了关于原文与译文的尊卑等级观念,认为翻译并非只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翻译学并非只是研究语言转换的技巧,而是要研究翻译过程中包含的复杂的文化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翻译和翻译学的地位.20世纪中后期,文化研究思潮兴盛,研究者着力探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研究受其强烈影响,并因此实现了"文化转向",开始注重探讨不同文本、不同语言系统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过蜕变的翻译学研究领域得以加广加深,观察剖析翻译过程和翻译目的被视为探讨各种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阵地和最佳途经,它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和取代了比较文学的地位和功能,比较文学和翻译学因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迈入新世纪后,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翻译学各自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又有新的发展,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工合作的局面.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已经过时,翻译学将居主要地位,是否如此,尚难断言.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在全球生态思潮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全球化经济、政治、文明及哲学转型的必然结果。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一方面将翻译研究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也为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与跨文化理解——张泽乾著《翻译经纬》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乾教授新著《翻译经纬》已于199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立足于人类文化发展中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传递的历史与现状,总结古今中外译论研究的积极成果,吸收现代哲学、科学和艺术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借鉴文化学、符号学、传播学、语言学、信息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等,在翻译史与翻译论、翻译学与翻译术的结合点上提出和回答问题,对翻译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尤其是翻译中的跨文化理解问题做了富于哲理和启发意义的思考和  相似文献   

11.
论翻译学和翻译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的翻译学研究翻译学同其他语言学分科一样是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共同创造的成果,从古代的翻译研究到现代翻译学走过了漫长的道路。虽然在语言学分科中,翻译学显得比较薄弱,但近年来研究颇多,很有起色。我国自汉唐以来就有对翻译理论的探索,大约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翻译研究。汉唐诸代从翻译佛经的实践涉及到若干翻译理论问题。鲁迅曾做了简要的概括:“中国之译佛经,汉末为直……六朝真是‘达’而‘雅’了……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公示语翻译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泉州城市双语公示语作了生态翻译学角度上的评析。研究表明,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阈;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对等原则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等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但是 ,译界有关翻译对等概念本身的认定及其价值和作用的论争却是公婆之争 ,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 ,但因留下的问题太多而造成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 ,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 ,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视野观照下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文化研究学科定位的不确定性、主题的开放性 ,使得翻译学这门独立的学科 ,在“文化转向”的背景下 ,同社会、历史、权力、意识形态、政治、伦理道德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翻译活动已不再是一种中性活动。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 ,全球文化既有趋同性 ,同时也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对抗。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文化对话中的“桥梁”作用日趋重要。翻译研究的文化构建 ,必将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姆斯与图里建立的描写翻译学理论,将翻译置于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也为典籍英译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典籍英译,全面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译者的策略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翻译现象,能够促使我们对翻译有更深的理解和正确的定位.自1905年第一部《孙子兵法》英译本问世至今,百余年间共出现三十余种译本.按历史阶段对《孙子兵法》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进行分析,总结各阶段译本的主要共性,探讨影响翻译的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及译本产生的影响,是运用描写翻译学理论对典籍英译进行研究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6.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检验作用。作为一项活动联系着理论的完善和翻译活动实践的展开,备受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意义和价值深远重大。在此过程中把握做好翻译批评的"度"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翻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译者)的关系;批评方法的把握和选用;评判标准设定等三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讨论,以对翻译批评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活动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在全球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是全球化经济、文明及哲学转型的妊然结果。生态翻译学产生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同时又将通过生态平衡来调节全球化下经济政治及文明的平衡。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从生态学视角入手,把翻译研究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为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对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理论发展的介绍与分析,提出中外翻译学研究的相互适应性。从中国传统翻译研究到西方描写译学以及其它流派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以及翻译理论对不同语言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从中西翻译学发展的相似经历证明了中西译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自从董秋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以来,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一波三折,在人们的怀疑和争辩之中逐步成长壮大。文章通过回顾近半个世纪里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澄清了翻译理论(translation theory)、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on)、翻译学(translatology)、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theory of translation)等概念,而且通过分析比较各个历史时期译学建设方面的标志性著作和论文、发表的翻译著作总数以及课题立项情况,把译学在中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思辨阶段、初创阶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翻译学中译介学研究方法,对美国作家厄普敦·辛克莱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轨迹进行梳理;对辛氏作品在中国得以广泛译介并被中国译家、作家和读书界热烈阅读的背景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多维视角下的整体倾向性作出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