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有较高的劳动报酬和优裕的生活条件,可能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比农村要多得多,存在强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拉力因素,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实行抑制性政策,主张农村就地消化、吸纳剩余劳动力,排斥、限制其向城市的转移,以保障城市下岗职工充分就业.事实上,这种抑制政策并不能解决矛盾.虽然它对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实现短期职业目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不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不利于促…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大批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本文试图这样的界定。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业经济活动需要量的那部分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供需量之间的差额。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其特别的规定性。首先从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劳动力,更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积累而形成的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3.
熊彩云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13-14,17
80年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兼业转移曾由于其转移成本偏低,吸纳了千百万贫困农民,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乡村工业与小城镇的发展。目前,在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主体、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就地兼业转移的作用?笔者认为:大规模流动人口进城就业并逐步迁徙定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靠发展大中城市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现实,就地兼业转移将仍然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快速转移之后,近两年转移速度已明显减慢。如何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目前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与我国农业生产模式选择的双重分析中,寻找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出路,以期诸界同仁共研。1.自一九八八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慢、受阻、甚至逆转的原 相似文献
5.
<正>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多少、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减少,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1980年,美国和英国的农业人口都不到3%,法国和日本的农业人口分别为8.6%和10.8%.匈牙利1970年农业人口占27.5%,到1980年下降到17.5%,十年时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中下降10%,说明匈牙利这些年来改革成效显著,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列宁说:"商品经济不发达(或完全不发达)的国家的人口,几乎全是农业人口……因此,商品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复合转移”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模式,单方面强调“离土不离乡”或者“离土又离乡”是片面的。虽然这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个处于不同层次的阶段,并且也是两个可以并存、互补的形式和途径。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量的持续增加,选择包含了更大的劳动力就业空间的“复合转移”模式更为合理。就目前而言,“复合转移”以“离土不离乡”为主体特征,而现代意义的“人口城镇化”,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外部转移”在我国还没有呈现出清晰的宏观形态。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的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认识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阶段性鲜明.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主要是"离土不离乡",即首先是在本地寻找非农就业机会.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底全国乡镇企业职工人数为1234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1978~1991年转移到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总转移的83.5%. 相似文献
9.
数据分析表明,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呈增长态势,但社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乏力,甚至有下降趋势.为了解决四川省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加强计划生育控制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农村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略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吕世平丁虹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这一世界性现象,是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促进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研究中,就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 相似文献
11.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必须根据问题的成因,坚持科学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有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及其每年涌动不止的“民工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地分析其转移动因和趋势,并对以往的转移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探索其合理流动之路,无疑将有益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经济增长。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趋势 1.农村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快,耕地面积减少的缘故。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尽管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浚湜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345-346
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现实基础,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寻找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张伟(一)根据《四川统计年鉴·1994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提供的数据,我们知道四川省1993年末,全省总人口数为11002.4万人。其中按城乡分,市镇总人口为1626.5万人,乡村总人口为9375....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业总劳力的比重,全国平均已达28%,不发达地区更高达40.5%,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商品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实质是个生产力问题,应该从生产力系统论的原则出发,对农村劳动力的构成因素、组合方式、质态变化、配置比例、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劳动力剩余的根本原因,据此来寻找解决这一大难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李二虎目前,我国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其中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在这近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而且在村剩余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1人的速度递增’“。据估计,到20...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分析当前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征入手,进一步分析制约其有效转移的相关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进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这样一种研究视角进行了检讨,指出尽管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种种负面影响,但并不必然导致社会成本的上升。本文指出重要的不是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文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真正的社会成本问题是农民“离土”、非农就业以及向市民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结构性紧张,而缓解这种结构性紧张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而又迫切的系统性问题,对它的解决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综合性的解决措施或政策。这既需要各级政府或机构提供可行的政策和方向性的引导,又需要劳动者苦练内功使自己的素质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以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以我省农村经济比较发达,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名列全省第三位的清镇县为例:该县6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表明,198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9元,比上年增长5.05%,(若减去其中1户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153元)59户人均纯收入为369元,比全省农民纯收入人均302元多67元,高22.18%,但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农民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