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社会孕育了宪政文化,培养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中国历史上缺失市民社会和现实中市民社会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这既是为了培育成熟的市民社会,也是在铺垫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眼于社会建设和法治精神两大理论热点的同构性,以社会建设为视角,立足于实证调查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当前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现实思考,从理念上、目标上、内容上阐述了社会建设领域中国公民法治精神的现状,得出了当前中国公民尚未普遍具有法治精神的结论,并着重分析了得出这一结论的文化、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四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把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二者分离开来,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角色二重化:一方面他是国家公民,处于国家的官僚组织中,在政治方面人们是平等的;另一方面,他又是市民,处于市民社会组织中,在这里,他是处于国家政治之外的。市民社会的组织原则就是现代国家组织原则,而法治就是实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现状中达到二者一种平衡的结果。法治的构建也应本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者的分离与对话中来着手,这样的法治国家也应包括宪法、市民社会中私法与政治国家方面的公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走向应是建设民主与法治相统一的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民间组织的成长,以形成对政府和公权力有效制约和制衡的力量。市民社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并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构建市民社会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在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中国,可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构建市民社会,为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治作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政治诉求,其核心是对权力的规范与制约和对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这个核心恰好切中了中国传统的权力本位、权利缺位的硬伤。但要真正建成法治国家,认真探索法治赖以生成的社会基础实属必然,故而近年来从社会结构等对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关系的讨论渐趋入。拟探讨市民社会的培育与成熟对法治的深层作用,进而对中国走向法治的过程中型构作为法治的深层社会基础的中国市民社会的路径选择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西方法治的发展是伴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建立在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针对西方法治的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进行分析。市民社会的发展为西方法治的发展奠定了宪政的基础、孕育了法治精神并推动了法律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当代中国法治文化认同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的缺失容易导致"恶法"产生,使法治文化认同的前提、主体丧失;还容易导致法治文化认同的狭隘性、片面性;市民社会具有重要的法治文化认同功能.它提供了法治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培养了多元化的法治文化认同主体,有利于使法治获得社会公众理性、全面的文化认同.为了促进法治文化认同,我们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社会中间组织和社团组织,促使市民社会主体的形成和壮大.  相似文献   

8.
在加入 WTO的背景下 ,中国法治道路有了自己的特质 ,并将在深层次上为中国走向法治之路提供契机。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内部力量的涌动下 ,在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两者之间互动发展过程中 ,法治理念将逐渐融入市民社会 ,渗透到政治国家 ,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追求。在成熟的市民社会和规范的政治国家这两个轮子的互动下 ,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 ,中国将步入法治之路 ,走向宪政之巅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探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本国国情,但也不能忽视国际上的历史共同经验和基本规律。世界各国民主法治的进程都伴随着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壮大,市民社会是民主与法治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发展市民社会也应该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不可忽略的过程。市民社会的内核是自治组织,它与民主政治具有相同的民主运行机制,两者都以理性文化为基础,而规则意识则是民主政治与法治的共同灵魂。因此,党和政府要重视并推动市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优化有关市民社会建设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也应预防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西方中世纪后期市民社会运动为近代法治确立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6年完成的伟著《政治学》中完整的阐释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提倡法律的神圣权威以及法治优于人治的社会观念对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氏法治思想体系的解读,认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培育市民社会是实现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而良法的确立也必须是在本土资源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日益严重化以及对我国生态、经济安全的全局性影响决定了我国应更加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向度供给便具有了其历史的必然与必要。扭转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伦理范式进而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西部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逻辑是:家庭(伦理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市民社会(伦理性与实体性消失,个体独立性得到彰显)——国家(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和精神);其运行逻辑是: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个人的特殊性升华为市民社会的普遍性,这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法需要彰显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等价值理念。民法适用制度实现了从静态民法到动态民法的转变,尽管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事法律体系,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民法适用在现实中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了弘扬民法的理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应该确立科学的民法适用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民法适用中的“法理”与“情理”的辩证关系,理性审视我国的民法解释学,以期赋予民法适用制度以现代性意蕴。  相似文献   

15.
民法精神是民事法律规范之根本价值取向和立法宗旨的反映,平等、自由、私权、公序良俗等民法精神在法律精神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指导民法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法科学生的民法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民法精神应当是民法教学的基本任务,为此必须突出民法精神在民法中的地位,通过讨论式、辩论式和启发式教学,使法科学生正确认识民法精神与民法理论、民法规范以及民事案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确立对民法精神的信仰,并内化为职业品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用航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用航空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但我国通用航空发展水平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至今未形成成熟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中国通用航空法律体系尚未建立,通用航空法律法规的漏洞与不足是制约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系列通用航空法律法规,以推动中国通用航空的发展,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