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刊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由全国艺术学学会主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与相关单位联合承办的"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于日前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媒体之间的学术交流。会议议题包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艺术精神,深入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就必然与民族精神有类似性,它们在"人本主义"思想、和谐思维方式、社会理想和真理检验标准等方面具有类似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解除了文化上的困境,提供实践上的基础和思想上的指导。反过来,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便利和精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提供适合的土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高素质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3.
实践论视界下的"中国审美学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美学思想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5.
朱熹美学思想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上,"白马文艺社"的文学创作具有新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向海外播迁的特殊意义。"白马社"文化精神的形成有三方面的思想资源:五四新文化思想、西方现代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白马社"追求东方与西方、宗教情感与人间情怀、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文化精神。白马社的现代诗创作既与五四新诗传统衔接,又开创了与海峡两岸诗学都不同的诗歌美学道路,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语感和韵味,为当代汉语诗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在形式上已开始摆脱西方写实传统的束缚,逐渐开始借鉴和融入中国画的以形写神、传神默照、自由潇洒的写意手法,中国油画的发展愈来愈显示出民族特色和风格.意象理论是在意象与意境,以及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绘画美学体系,并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绘画和审美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提倡意象美学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在借鉴西方写实油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绘画美学传统,以促进中国当代油画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黑格尔的绘画美学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形神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原则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以形写神”的观点相契合。在精神与形象的关系上,二者都既注重精神,又不忽视形象。并探讨了二者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邓以蛰艺术美学思想的西学归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以蛰的艺术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为基石,运用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说和克罗齐的"表现说"等现代西方美学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在融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换,形成了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审美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吸纳中国以民本主义和人格自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民主自由精神,它是培育当代中国民主自由精神的心理和文化基础;必须吸纳现代西方以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分权制衡、民主法治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由精神,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必须发扬党和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与现当代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它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基础;必须创造出新时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和宏伟纲领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以民主自由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气论美学是以中国的气论哲学及气感文化诠释中国的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而形成的中国的元美学。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现代性语境之下,重建中国的气论美学,可以深入地阐释中国美学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内在思想体系,更加理性地应对中西美学交流中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为当代中国文论和美学建设拓展综合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3.
论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张金龙所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随着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从先秦儒道学派中分别继承和弘扬了"和谐"与"自然"的思想文化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构建起和谐美与自然美的价值评价取向维度,以批评精神更深层次地把握其"心学"内在基因和实质精神,在互补互动、交融整合中构建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6.
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翻译教学中也有着一席之地。"美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文的语言美。随着翻译美学的发展,美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成为一种必要。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美学教育"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加强学生的"美学再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宋明理学美学思想的总结性成果。王夫之将"心之元声"论作为其诗歌美学思想本质论的核心范畴,通过对"心之元声"的阐释,王夫之指出"心之元声"是人与世界的原初性关系的产物,是诗歌的本质所在 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心之元声"的特征,认为"性之情"就是"心之元声"。王夫之的这一诗歌审美本质理论,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宗白华的美学建构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结构性意义。宗白华对原始儒家人生论美学的探研,抉发其积极的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义,充分体认到比兴传统与礼乐精神的核心作用。原始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意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文化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绘画凝聚了东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艺术的智慧,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的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中国绘画高度的精神性、写意性特征.中国绘画传达的"妙趣、神韵、意境"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常引申出不同层次的精神理念,给人们以丰富的回想余地并对"写意精神"不断超越,彰显了民族绘画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文化哲学及其绘画"写意精神"也是世界文化发展源泉,因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写意精神"对建设现代中国文化,促使现代中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同步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该室成立于1987年10月。其宗旨是以中文学批评史为主干内容,对古典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思想进行综合研究,从史与论两方面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规章;在对外开放、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重视研定并发扬我国民族的文艺传统和美学传统,该室目前有兼职研完人员3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助教1人,古代文论专家郁源教授任研完室主任,并已招收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硕士研完生,1983年将继续招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