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比较《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的显化现象,讨论了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显化手段的重要性。译本中显化现象的运用与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文化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译者为了成功交际,必须采取显化才能将原文中隐含的文化信息及原语作者除了明示信息之外的隐含之意以更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让译语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其人物语言在简练中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和会话含意。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首先要根据原文语境和自己的认知推理对原文的会话含意"显化"理解;但表达时则应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小说语言本身的文学形象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找到最佳的且与原文相似的关联性,或"隐"或"显",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而旅游资料对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关联理论的引入对旅游资料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对于原文中暗含的信息意图要予以明示。这种化"暗含"为"明示"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归化"性明示;另一种是"异化"性明示。译者通过这两种手段帮助译文读者在付出必要的处理努力后从译文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语境顺应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于语境.同一切语言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于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翻 译中的语境顺应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不仅要顺应于语言语境,还要顺应于交际语境,翻译时语境还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再现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原文的文体,风格等因素,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将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过程中,显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显化主要是由语言文化的客观因素和译者的主观因素造成的。透彻认识显化成因,有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文隐含的各种意义并分清其主次轻重,从而尽可能地传递原语文本的意义。笔者依据莫里斯的意义分类理论,结合自己的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显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分为:加注、增益、具体化和释义。认为只有从具体的上下文出发,选择合适的手段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才能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翻译过程、探讨翻译标准问题,接着阐述顺应论的内涵、探讨动态顺应与翻译的关系,然后借助文化因素的翻译实例,探讨动态顺应在翻译中的运用。研究发现,译者不仅要在解码时顺应原文的语言和语境,以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和含义,也要在编码时顺应目的语的语言和语境,将原文以合适的方式充分、等效地表达出来。顺应既是译者进行翻译时所要遵守的原则,也可以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文化语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和选择.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文化语境的角度理解原文,同时还要从译语文化语境着眼,将原文信息重新表达为译文读者接受和理解的语篇.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隐含信息。译者可能明示隐含的意义,也可能对等翻译,但如不考虑原文和译文语境的话,这两种策略都存在风险。关联理论揭示,成功的翻译关键在于原文和译文具有解释相似性,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达到受众期望于译者所传达的语境效果,而不是符合具体的翻译范式。本文根据关联理论的启示探讨了翻译隐含信息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译者声音理论是研究译文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小说的莱尔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存在着译者声音凸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副文本层面的导言和注释及文本内层面的译文叙事时态的偏离和原文含蓄信息的显化。这两个层面的译者声音显现不但阐明了译者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尽量传达了原文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拉近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含义,对于该译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显化"是指原文本的隐含信息在翻译时得到明晰化。作为翻译普遍特征之一,目前针对显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少数双语平行对比的文学译本比较,法律尤其是涉海法律英译领域较少论及。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英译为例,对海商法英译中的显化表现进行探讨,认为由于法律和文学文本的差异,目前基于文学翻译的显化分类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海商法英译。海商法英译的显化体现在语言功能和法律功能两个层面。语言功能上的显化类似文学文本的显化类型;法律功能上的显化则表现在文本格式显化、文本特征显化和文本意图显化。  相似文献   

12.
语言形式化程度或者形合度差异说明在一个翻译方向上的显化预设了相反方向上的隐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PACCEL-W收录译文的因果关系显化趋势作了假设,并通过语料库检索与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译文在英译汉、汉译英两个翻译方向上都呈现了明显的显化趋势,因果关系代偿处理以显化为主。双语水平、系统性使用显化代偿策略的水平及语言规范的影响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显化与过程显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根据Claudy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分类及阐释,分析了翻译中强制性显性、选择性显性、语用显性和翻译固有显性的含义和特点。以唐长安城(今西安市)双语简介为研究文本,对旅游文本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特别是显性翻译进行分门别类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文本翻译主要为显性翻译,翻译过程中各种显化手段同时使用,以实现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旅游文本显性翻译的根源在于其目的、原语和目的语语言特征的差别,以及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在RR模型框架内,文章认为语感是一种受E1表征支持的低水平的元语言认知活动,其作用过程的实质是认知主体以实时的方式自发地反思自身或他人的言语活动、构建批评理论的过程;由于E1表征信息还不够外显,语感活动过程内隐,无法用言语加以报告,其“批评理论”在离时中也呈现笼统无据、模糊不定的特点。这一认知机制决定了语感在其作用范围、功能、内容、方式、发展等方面具有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语言文化的接受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种认知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言语结构以及承载原语文化的言语形式必然需要转换,从而出现显化和隐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渊源,这种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即某种特定概念意义的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发生显化和隐化。  相似文献   

16.
科技翻译中的显化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语篇专业性程度,语篇专业性程度与话语参与者的主题掌握能力相关。语篇专业性程度这一参数与科技翻译中显化的频率和分布相关,分析根据语篇专业性程度安排的科技语料可考察这种关联性。复合词相关的显化是科技翻译的典型特征,基于来自语料库的多个例子的分析,可以认为语篇专业性程度与显化尤其是科技翻译中的复合词相关的显化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高语境文化对交际环境依赖程度高,交流信息多寓于语境、情景之中,而低语境文化对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境的依赖程度低,直接在交流中明确表达信息。在国际商务英语谈判中,高语境文化的中国代表和低语境文化的美国代表,其谈判文化和风格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代表谈判语言委婉含蓄,强调集体意识与群体文化、社会等级和人格身份;而美国代表谈判语言直接明了,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遵从人人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成功地进行交流。传统英语课堂仅满足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语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具备了某一目标语语法,并不一定具备了语境条件下恰当的语言行为能力。语际语用能力具有可教性,表现为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如何习得、发展和理解语用。课堂语际语用教学可以是提供元语用信息的显性指导,也可以是通过目标语的输入和使用的隐性指导。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以具体的例证来分析和阐释语境对外宣新闻翻译的制约,可见原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内容,而译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形式。译者应准确把握外宣新闻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传播性。  相似文献   

20.
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多模态语篇中视觉符号和文字符号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了的总结和扩充。扩大了多模态语篇中不同符号之间衔接范围,把人际意义衔接和语境衔接纳入符号间的衔接范围。并且对人际意义衔接和语境衔接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人际意义衔接的阐述主要从语气结构和态度系统两个方面,对语境衔接主要从文化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两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