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几何学基础绘画科学从点开始,其次是线,第三是面,第四是为许多面覆盖着的物体。一切物体的表现只能是这样。因为事实上,绘画不能超越面;正是凭它的面,任何可见物的实体才得以表现出来。点是没有中心的。它也没有长、宽、厚。线是点的运动产生的一定长度,它的两端是点。它既没有宽也没有厚。而是一条线的横运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莱奥那多·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之为一个巨人时代的巨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19岁学画。一生主要从事于绘画工作。由于学画,他要求知道客观事物运动的视律;水是怎么流的,鸟是怎么飞的,人是怎么走的……。(他有大量的关于这类的笔记)经过长时期的深刻细致的观察了解之后,他进一步有了关于物理学(力学、机械学、光学……,生理解剖学)等等的系统的知识。既然事物的运动是它们自身规律性的表现,不是神创造的,芬奇实质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最初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奠定了近代绘西学。本文是从英国瑞I·A·赫特女士的《芬奇笔记选集》(1953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译出的。她和她的父亲J·卫·瑞赫特曾经编过《芬奇文学全集》。美学笔记仅是其中一部分。但由此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著作。有的是系统地总结了创作经验,有的虽只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却表达了深刻的见解。在浩瀚的材料中,也包括了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上许多合乎辩证法的精辟的意见。批判地继承这份民族遗产,是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要做的工作之一。最近重读了俞剑华先生编的《中国画论类编》。这部一千三百多页的巨编中,集中了春秋战国以迄于清的十分丰富的正面和反面的画论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国画创作方法和技巧详尽系统的理论。看了这些文字,我深深感到国画在历史发展中是有自己的理论传统的,需要进行分析整理,这是画论专门研究的任务。另一部分是关于艺术概括和典型化的一般规律的理论,这是美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同唯心主义与形式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美学观点,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有许多是合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概括了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创作经验及民族特色的好见解,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汲取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有表达自己范畴的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常常是各个艺术部门共同的语言,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我自己美术知识很贫乏,现在不怕浅薄地以笔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几点体会,望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天籁"常被用来称赞自然、天真、纯朴的音乐或诗歌.它以"风"与"孔"为取象依据,以"风"或"风吹孔窍"为母型,与上古歌诗和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隐含着中国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诸多秘密.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1.
12.
林葵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69
《达·芬奇密码》自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不仅引起学者、神学家和宗教史学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新一轮的符号热。文中对圣杯符号的重新定义,引发了激烈而广泛的讨论;依据巴特和洛特曼两个符号学学者的有关理论,可揭示圣杯这个符号不同涵义和《达.芬奇密码》热潮这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联想力艺术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其文艺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又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鲁迅的联想力之强是十分惊人的。有时甚至连一个作者的笔名,也可以触发他的联想,写出有力的文字来。三十年代,作家冯文炳用“废名”的笔名在林语堂办的刊物《人间世》上,宣传其“文学不是宣传”的主张,鲁迅是不同意这种文学观的。他在反驳冯时,便联系其笔名做出了绝妙的文章,显示了丰富的联想力。鲁迅写道:“写文章自以为对于社会毫无影响,正如称‘废名’而自以为真的废了名字一样。‘废名’就是名。要于社会毫无影响,必须连任何文字也不立,要真的废名,必须连‘废名’这笔名也不署。”这里,鲁迅的联想既巧妙而又自然,所作的分析既生动有趣又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种联想简直是出于对方的意料之外的,对鲁迅来说却使其文章取得了出奇制胜之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笔记之体,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代笔记,不但在数量上已经超越前代,而且由于笔记多是作者兴之所至,随笔而写,情意率真,较少做作,故多清新可读。尤为可贵的是其中保留了若干真实的历史资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这样一笔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人们,尤其是清史研究者的重视,并作为重要的史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清代笔记随录》对于清代笔记的史料价值挖掘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