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几何学基础绘画科学从点开始,其次是线,第三是面,第四是为许多面覆盖着的物体。一切物体的表现只能是这样。因为事实上,绘画不能超越面;正是凭它的面,任何可见物的实体才得以表现出来。点是没有中心的。它也没有长、宽、厚。线是点的运动产生的一定长度,它的两端是点。它既没有宽也没有厚。而是一条线的横运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莱奥那多·达·芬奇(Leonardoda Vinci1452——1519),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之为一个巨人时代的巨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19岁学画。一生主要从事于绘画工作。由于学画,他要求知道客观事物运动的视律;水是怎么流的,鸟是怎么飞的,人是怎么走的……。(他有大量的关于这类的笔记)经过长时期的深刻细致的观察了解之后,他进一步有了关于物理学(力学、机械学、光学……,生理解剖学)等等的系统的知识。既然事物的运动是它们自身规律性的表现,不是神创造的,芬奇实质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最初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之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奠定了近代绘西学。本文是从英国瑞I·A·赫特女士的《芬奇笔记选集》(1953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译出的。她和她的父亲J·卫·瑞赫特曾经编过《芬奇文学全集》。美学笔记仅是其中一部分。但由此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杰出的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著作。有的是系统地总结了创作经验,有的虽只是片言只语,一鳞半爪,却表达了深刻的见解。在浩瀚的材料中,也包括了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上许多合乎辩证法的精辟的意见。批判地继承这份民族遗产,是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要做的工作之一。最近重读了俞剑华先生编的《中国画论类编》。这部一千三百多页的巨编中,集中了春秋战国以迄于清的十分丰富的正面和反面的画论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国画创作方法和技巧详尽系统的理论。看了这些文字,我深深感到国画在历史发展中是有自己的理论传统的,需要进行分析整理,这是画论专门研究的任务。另一部分是关于艺术概括和典型化的一般规律的理论,这是美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同唯心主义与形式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美学观点,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有许多是合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概括了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创作经验及民族特色的好见解,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汲取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有表达自己范畴的特有的概念,这些概念常常是各个艺术部门共同的语言,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我自己美术知识很贫乏,现在不怕浅薄地以笔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几点体会,望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萧兵 《北方论丛》2004,(5):31-33
"天籁"常被用来称赞自然、天真、纯朴的音乐或诗歌.它以"风"与"孔"为取象依据,以"风"或"风吹孔窍"为母型,与上古歌诗和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隐含着中国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诸多秘密.  相似文献   

5.
徽州有许多习俗、行当、文物、掌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也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如果能拾起记忆的碎片,把它们用文字或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6.
新疆库车石窟艺术,早于敦煌和中原地区,始于公元三世纪。公元四世纪时龟兹地区的佛教已相当发达,故反映佛教情况的石窟艺术数量也最多,现存共有五百多个洞窟。现拜城克孜尔千佛洞,有二百三十六洞窟,约开凿于东汉末年至唐代;现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有九十余个洞窟,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语义学理论及训诂学方法,考释了五个明清小说中“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拨夜;  相似文献   

8.
<正> 我的父亲金应熙教授原本爱好数学和天文,后来却转向史学并将毕生献给了历史研究.在我们的家庭中,唯独我没有研究历史,却转而学习自然科学并成为一名生物学工作者.然而也许是由于从小受到父母亲的教育和熏陶,耳濡目染,我对父亲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在逐渐走上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以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父亲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既尊重史料,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他  相似文献   

9.
荀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语言也有精碎的见解。如: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完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正名》)这句话说明了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11.
谈宋笔记     
在我国丰富的古籍宝库中,宋笔记是一块晶莹的美玉。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非用宋笔记不可。下面就宋笔记所记载的几点内容作一略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这些内容有许多是与正史记载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2.
《达·芬奇密码》自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畅销书,不仅引起学者、神学家和宗教史学家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新一轮的符号热。文中对圣杯符号的重新定义,引发了激烈而广泛的讨论;依据巴特和洛特曼两个符号学学者的有关理论,可揭示圣杯这个符号不同涵义和《达.芬奇密码》热潮这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联想力艺术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鲁迅的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其文艺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读者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又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鲁迅的联想力之强是十分惊人的。有时甚至连一个作者的笔名,也可以触发他的联想,写出有力的文字来。三十年代,作家冯文炳用“废名”的笔名在林语堂办的刊物《人间世》上,宣传其“文学不是宣传”的主张,鲁迅是不同意这种文学观的。他在反驳冯时,便联系其笔名做出了绝妙的文章,显示了丰富的联想力。鲁迅写道:“写文章自以为对于社会毫无影响,正如称‘废名’而自以为真的废了名字一样。‘废名’就是名。要于社会毫无影响,必须连任何文字也不立,要真的废名,必须连‘废名’这笔名也不署。”这里,鲁迅的联想既巧妙而又自然,所作的分析既生动有趣又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这种联想简直是出于对方的意料之外的,对鲁迅来说却使其文章取得了出奇制胜之效。  相似文献   

14.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常用“知识爆(?)”来形容其速度之惊人。据国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可供应用的科学技术知识总量将为目前的100倍,以下仅是几则例子。  相似文献   

15.
江淮自古就有一些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追溯一下这里悠久的游览史,对于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游览资源,发展游览事业,是很有意义的。 早在八世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人李白,就常来往于大江南北,留下了许多纪游诗话:“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等等,对奇山异水赞叹不已。无怪乎他“投迹归此地”,“二十年未拟还”了。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学术研究》2003,(4):127-128
异文即从二止。字下部止的写法与 2号之近、道所从相同。5 .《性情论》 8号“是以敬安” ,释文读“安”为焉 ,虚词 ,而注文又曰“‘敬安’二字见于《荀子·君道》” ,其文曰“敬而安之”或“安敬之” ,“安”乃一实词。释文与注文相矛盾 ,依文义及句子语气 ,当以读焉为是。上博简拾零@陈英杰$中山大学中文系上博简;;《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①②③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见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义文及注解》。 ④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171页《缁衣》篇前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1805年,在伦敦书商里波先生的铺子里,一个小学徒正在忙碌着,他要按时把客人租借的报纸送到他们的住处。小学徒没上过什么学,但业余时间读了很多自然科学的书。一天.里波先生送给小学徒四张皇家学院的听课券。他高兴极了,因为当时正好有著名化学家戴维的讲座,小学徒过去认真地听了讲座,并做了详细的笔记。戴维的讲座加起来有4个多小时,小学徒的笔记整理了380多页,连讲座上略过的内容他也做了补充。之后,他又给笔记配了插图,编制成《讲演录》,寄给了戴维。  相似文献   

18.
论清代笔记     
郑宪春 《船山学刊》2005,(1):124-126
清代笔记的发展,与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互为表里,而清代学术思想又与清代封建集权的社会同步."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各种笔记都在前人述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1]但清代笔记的发展,由于受到满族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政治制约,以及清代学术思想的演变影响,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形态与记述内容,都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笔记之体,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代笔记,不但在数量上已经超越前代,而且由于笔记多是作者兴之所至,随笔而写,情意率真,较少做作,故多清新可读。尤为可贵的是其中保留了若干真实的历史资料,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这样一笔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人们,尤其是清史研究者的重视,并作为重要的史源加以开发利用。而《清代笔记随录》对于清代笔记的史料价值挖掘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肇始秦汉,奠基六朝,经历唐宋明清,不断发展演变,爰及近世,尚有作者,真是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约略说来,其中有以记小故事为主的,从魏晋南北朝的《列异传》、《博物志》、《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到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今世说》等属之。有以记历史琐闻为主的,从晋人伪托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唐人的《隋唐嘉话》、《尚书故实》等到清代的《池北偶谈》、《坚瓠集》等属之。有以考据、辨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