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江永 《百姓生活》2014,(11):57-58
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窃占钓鱼岛50年。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末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当局对包括甲午战争在内的侵略罪行,没有彻底反省和认真清理,是使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甲午之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包括中日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国内经济政治实力、对战争的准备情况、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两国战争指导原则、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而给日本发挥其侵略扩张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在国际局势上,甲午战争的结果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客观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给予中国沉重一击的同时,也促成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应居安思危,常有战备之思,使我国永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3.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法西斯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对外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总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变本加厉地推行全面灭亡中国的侵略政策,终于导致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5.
“所谓军国主义,就是以军备和对外侵略为国家的最高目的,一切政策都服从这一目的”。日本军国主义以军部为核心的军阀集团所推行的侵略扩张政策,其对内竭力灌输侵略思想,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则以军事侵略的高压手段掠夺和奴役其他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和凶残给中国人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惨痛记忆,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覆灭的过程都伴随着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研究日本军国主义的这一演变过程,总结其历史教训,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深刻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反动本质,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从而树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信念,显然是很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通商行船条约>,强占台湾省、攫取巨额战争赔款、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将朝鲜变成其殖民地,攫取了一系列侵略权益.快速积聚了巨额资本.利用战争赔款加速完成了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其政治经济力量也随之迅速膨胀.为进一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新阶段的开始.可以说对华战争的利润对于日本现代化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日本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兼并朝鲜,独占中国,鯨吞亚州,日本帝国主义曾经炮制了许多为其侵略扩张行径辩护的谬论,诸如所谓“脱亚论”、“兴亚论”、“人陆政策论”以及“大东亚共荣圈”等。这些侵略“理论”的问世,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吉田松阴(1830—1859)身为武士而以兵学为业,是其形成亚洲侵略思想的前提.以《幽囚录》(1854)为标志,松阴确立了通过侵略亚洲对抗西方的基本战略,急切要求强化军备.以《狱舍问答》(1855)为标志,松阴转而提倡民政和仁政,重视整备足以对外扩张的国内体制.以《对策一道》(1858)为标志,松阴开始提倡航海通商,为侵略亚洲服务.松阴以邻为壑的国防思想,显示了儒学普遍性规范在幕末日本的解体.但松阴在放弃儒家普遍主义规范的同时,又固守儒家之道德政治合一的传统,并且转向集团功利主义的狭隘道德,提出极端日本中心主义的"国体论",使其亚洲侵略主张正当化.松阴亚洲侵略思想中"国家理性"和"国体信仰"的奇异结合,使其成为近代日本亚洲侵略思想的真正原型.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场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战争.奴化教育是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实行的殖民教育,是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殖民侵略.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统治、军事镇压和经济侵略而采取的侵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近代学者福泽谕吉既是日本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启蒙大师,也是日本鼓吹强权政治的狂人。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他先后提出了"东洋盟主论"和"脱亚入欧论",大肆鼓吹"国权扩张论";同时还竭力叫嚣"武力侵华策",企图通过对华侵略战争谋求日本在东亚的霸权。他的对外扩张言论紧密呼应了明治政府的军国主义"大陆政策",他因而成为日本推行东亚近代殖民主义扩张路线的主要鼓吹者。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其历史必然性。本文从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发展、其近代的政权结构和“七·七事变”前后的有关历史论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必然的,而并不像日本某些人所说是“突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论述十七世纪以来的中俄关系时指出,俄国历代沙皇对中国一贯推行“掠夺政策”、”殖民政策”和“瓜分中国”的政策。而苏修叛徒集团及其御用文人把沙皇俄国对中国实行的侵略政策,都别有用心地篡改为“友好的睦邻”政策。对于他们这种颠倒历史,为老沙皇侵略中国的罪行进行开脱和美化,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历史根据的卑劣行径,必须给予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史是一部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侵略扩张史。在这段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日本知识分子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就整体而言,他们是日本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是率领民族向近代化迅跑的先导。与此同时,他们又在统治阶级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不尽相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历史作用。其形象与作用呈现多面性、复杂性:一部分知识分子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和舆论氛围,以实际行动支持、协助了侵略战争;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罪恶的战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在行动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反战斗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为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而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因为当他借口朝鲜问题而准备挑起衅端时,面对的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由于英俄对峙成为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日本既要实施其既定的战争方针,又要周旋于英俄两大强国之间,确乎没有高明而巧妙的外交手段是不行的。本文拟就日本对付英俄两国、特别是英国的外交策略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5.
苏修新沙皇在为其扩张主义政策辩护的时候,总是忘不了把老沙皇的亡灵捧出来祭奠一番。所谓的历史学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抛出的《十九世纪中期的俄中关系》一文,就是明显的例证之一。在这个苏修御用学者的笔下,十九世纪中期沙俄武装侵占中国黑龙江地区大片领土的罪恶史被写成“是在友好睦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符合友好睦邻的精神”的“友谊”史;而这一时期穷凶极恶的扩张主义分子、沙俄授华头目穆拉维约夫,竟成了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揭露穆拉维约夫在黑龙江地区的侵略罪行,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对于认清老沙皇的侵略本性和新沙皇的扩张野心,是很有必要的。一十九世纪中期,国际形势的特点之一,就是亚洲许多国家遭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当时,恩格斯指出:“不稳定的亚洲帝国在一个一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德国挑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日赔款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提供了条件。伴随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大,教会势力日益壮大,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也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这次联合行动为日后日英结盟提供了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17.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订了称霸亚洲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其核心是"满蒙"政策.日本在基本实现"大陆政策"的第一期侵略目标(吞并朝鲜)后,立即着手为实现第二期侵略目标(独占"满蒙")进行各种准备."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大陆政策第二期目标的基本实现.事变的结果,不仅使日本实现了既定的侵略目标,而且又以"满洲"为基地,准备实现第三期侵略目标,即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很快成为东方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逐渐取代欧洲帝国主义而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1927年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灭亡中国而称霸亚洲和世界的方针。(《田中奏折》)这个扩张计划,为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程所证明。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在华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经济侵略。与此同时,外国传教士与不法教民相互勾结,霸占土地,拥有武装,欺压平民,横行乡里,而清政府往往袒教抑民。1900年,八国联军又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战火从京津两地扩大到河北、山西、山东及东北诸省。列强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广大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则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洋教反侵略斗争,以血肉之躯与八国联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显示了中国人民“民族精神的觉醒”,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实行正式瓜分的迷梦。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