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距今8 200年至7 4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农业文化之一。但大地湾一期文化不是中国新石器农业文化的源头,它处于原始农业向"刀耕火种"农业的过渡阶段,仅仅是漫长的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地湾一期文化所在的渭河上游也不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唯一起源地,仅仅是黍作、粟作农业起源地带的一部分。不过,从史前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看,渭河上游应该是西北地区黍、油菜等农作物和羊等家畜的重要培育地;考古亦发现大地湾农业文明向四周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现代技术彰显了作为存在者意义上的"有"的世界,同时,遮蔽了大地的大地性;而此一遮蔽性却充分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在建立世界的同时制造大地。决定技术和艺术区别的关键是,是否让大地作为大地显现。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艺术的沉思,显现被遗忘了的存在,以此,期待现代技术回到技术的本质之中。  相似文献   

3.
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提出了共同体及其范围扩展、大地伦理学的内涵等观点。他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入手,总结了关于大地伦理学的观点: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认知观念;树立全新的整体生态伦理观念;维护大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要关爱一切生命;倡导实际的长久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的小说<大地>问世以来,已有70年,它的意义有三一是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状况,二是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没落趋势,三是生动地塑造了一批中国农民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乡村世界,以其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健康体魄与丰富心灵世界的湘西农民形象,书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进行审视,进一步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毁灭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正是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被工业文明遮蔽的具有神性的“大地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的、自觉的生态意识,复魅了大地的神性之美,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的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6.
彭燕郊诗歌创作从整体上体现出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艺术上的精彩纷呈.他总是在追求不断开拓新的诗歌表现领域,总是在探索新的艺术可能,他对传统诗歌意象的继承、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文章从文本出发,试图对他诗歌的“大地”意象进行梳理.全文从思想内容上把他诗歌的“大地”意象归为三类:赞美、歌颂大地或大地上的人与物;感叹大地上的人与事;抒发其他情怀.文章用大量文本实例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发表于1931年,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大地》,是一部既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作品。长期以来,国内赛珍珠研究进程暧昧而迟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赛珍珠代表作品《大地》学科归属的两难,二是赛珍珠及其《大地》的国际化特征,三是赛珍珠的底层经验与《大地》的写作立场。在新世纪的当下语境下,作为学术研究个案之一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虽然正在逐渐由暧昧走向明晰,由单一走向多元,但重新检视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研究历史,对其进行“去蔽”与“正名”,仍然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就会飞到大地上,织出美丽的绿外衣,绣出漂亮的花纹,给大地穿上,让大地变得五彩缤纷;让孩子戴上欢笑的面具,在大地上玩耍。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就会飞上天空中,洒起春  相似文献   

10.
我们同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怀着同样的爱。——题记背景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点:四川省汶川县情景:天昏地暗,大地剧烈地颤抖。天,崩了;地,裂了;桥,塌了;电,断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四川。  相似文献   

11.
试评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创作张莉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三日,斯德哥尔摩神圣的钟声,响彻大地,催醒了沉睡的东方,一个值得全世界骄傲,尤为东方人自豪的名字—纳吉布·马哈福兹载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史册,成为阿拉伯国家第一位荣膺该奖的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于一九一一年...  相似文献   

12.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东北大地就燃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烽火。因此说,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爆发最早、结束最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投降这八  相似文献   

13.
以现象学为切入点,海德格尔对艺术的追问可以理解为三个命题:首先,艺术建立世界,此世界敞开于艺术的源初本性;其次,艺术生产大地,因为大地在历史与现实中显现为居住之基础;最后,艺术作为世界与大地的争执显现为无蔽的真理。以此,我们跟从思想的道路去深思当代艺术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源流》2012,(23):63-64
1988年8月,省委书记林若同志来到南雄检查造林绿化和水土流失整治工作,指示"一定要把红砂岭全面披绿"。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战略决策和林若书记的重要指示,南雄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南雄、八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决定。至此,南雄大地掀起了新一轮消灭荒山、治理水土流失的高潮。  相似文献   

15.
《源流》2012,(12):63-64
1988年8月,省委书记林若同志来到南雄检查造林绿化和水土流失整治工作,指示"一定要把红砂岭全面披绿"。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战略决策和林若书记的重要指示,南雄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三年消灭荒山、五年绿化南雄、八年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决定。至此,南雄大地掀起了新一轮消灭荒山、治理水土...  相似文献   

16.
鲍旦旦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4):39-40,65
在细读《大地》三部曲的基础上,选择时间之维的脉络为切入点,分析赛珍珠在这一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特点。从宏大的时间主维着手,分析三部曲的史诗性特点,特别是《大地》、《儿子们》和《分家》中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结合文本中时间之维的印迹,解读文本暗合的时代背景;转而探寻文本中碎散的时间节点的存在,并试图阐释其艺术效果及深刻寓意——赛珍珠经历了大地上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多年的动荡时代,她所目睹到的人与事,还有她对这一切的深深思考,都在她精心的绣织之下,按照粗细有致的时间之维,在《大地》三部曲中得到了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7.
大地供给鲜花肥沃的土地,鲜花用色彩斑斓装点大地;树林送给鸟儿温暖的归宿,鸟儿用悦耳的歌喉回报树林;小溪赠给鱼儿自由的空间,鱼儿用生机活力感化小溪。大地敞开温柔的笑脸,亲吻鲜花;树林舒展绿色的茂盛,回赠鸟儿;小溪欢唱动人的歌儿,相伴鱼儿……驻足于大自然中,我竟被大地、树林、小溪的慷慨所感动;被鲜花、鸟儿、鱼儿的知恩图报所感动。往返于人间,我被这亲情、友情、爱情等复杂交织的世界所感动——我的母亲,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没有宋庆龄超凡的领导能力,她只有一身干活的蛮力;她没有张爱玲的才华洋溢,她只有思考家庭的心意。那天,…  相似文献   

18.
梦遇周总理     
深深怀念周总理,七日夤夜久难眠.恍惚入晨曦,呼唤总理登高山.一步一行泪,悲思何绵绵.站立山巅望,宇宙与我心相连.群星哀欲坠,大海浪滔天;松栢鸣啸啸,高山泪如泉.总理英魂在何方,我去哪里唤?俯首问大地,大地悲无语;仰头问苍天,苍天痛难言.噢!总理骨灰撒大地,英灵就在那里面.还和生时一个样,走了这山看那川.运筹四个现代化,牵褂人民的温饱和饥寒.  相似文献   

19.
黄云武 《老友》2009,(5):17-17
眨眼间,祖国迎来了60华诞。过去的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祖国大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消费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原型理论,在跨文化的比较中研究具有人类共性的原型,对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并有可能使比较文学走向文学人类学;蒙古族史诗的神话原型模式是由英雄和莽古斯争夺女人(大地)的情节母题所构成的有机系统;格萨尔的原型不是来自西藏,而是来源于蒙古族原始巫文化;藏族格萨尔是从蒙古族传播到西藏的:《圣经》伊甸园神话中的上帝耶和华(基督),蛇(撒且),夏娃(女人)和伊甸园(大地)分别象征着父亲、儿子、母亲原型;《阿拜·格萨尔》中西方五十五个天和他们在人间的化身格萨尔,东方四十四个天和他们在人间的化身莽古斯,中天乐园(大地)和娜仁高娃夫人,其其格诺干小姐以及她们的化身格萨尔的母亲,格萨尔三位夫人分别象征父亲、儿子、母亲原型。两组原型之间完全对应,整个系统是一致的;东西方神话原型的文化意义也完全一致。父亲代表文化,儿子代表人,母亲代表大地;大地生出人,人创造文化。人类在人和文化的冲突中发展了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