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俄两国互视与国家形象变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影响。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俄罗斯自身民族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朦胧性;“中国威胁论”的复活和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使俄罗斯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敌手,但同时也是学习的榜样。基于这些因素,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中国的俄罗斯形象则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政治性特点,中俄关系变迁主导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总体走向。同时,公众主观认识和浓郁的苏联情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演变。中俄国家形象的变迁启示我们既要带领人民创造一种幸福安康的、真实的中国形象,也要向国际社会积极传达中国声音,从内到外,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敢于担当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后,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提升,最终达成战略协作的"伙伴关系"。中国、俄罗斯要面对共同局势,认清共同利益所在,在双方多年合作的历史基础上,考虑建立中俄以及中亚国家的进一步合作关系,以应对冷战后世界新形势十分必要。因此,在任何一国无力单独比拟美国实力和美国的军事同盟条约体系的形势下,中俄进一步深化合作将成为一个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3.
中俄友好是中俄两国对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巨大贡献。1992-2002年是冷战后中俄关系发展的奠基性阶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中俄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东亚因素在中俄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东亚因素中,既有多边合作组织的发展,又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涉东亚多边合作组织的发展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舞台。上海合作组织是中俄两国共同推动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明确支持俄罗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体现出东亚和平格局的脆弱性,需要发挥中俄两国的建设性作用。中俄两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相近,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做出了努力。在日美强化军事同盟的历史背景下,强化中俄战略协作是有效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华文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商、留学的大批中国人进入俄罗斯后发展起来的,是旅俄华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俄罗斯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为了加强沟通、获取信息、得到商业服务和维护合法权益应运而生的。俄罗斯华人群体的形成与特点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华人很少且居住分散,没有形成规模群体。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中俄两国关系正常化后蓬勃兴起的、大规模的中俄民间贸易,  相似文献   

5.
额尔古纳地区是一个文化边区,本文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该地区两种文化和三个族群——俄罗斯文化和汉文化;俄罗斯侨民(纯俄罗斯人)、汉族和中俄混血人——互动、碰撞和交融的历史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于一文化边区内的两个或多个族群、两种或多种文化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6.
自从美国军方于20世纪90年代建成覆盖全球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该系统被广泛用于军事和国民经济领域。为了避免受制于人,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先后研制和建立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近期,从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期间传出消息,中俄两国卫星导航系统合作已经启动。专家认为,中俄展开卫星定位系统方面的合作,必将使“北斗”、“格洛纳斯”两大系统的可靠性和导航精度再上新台阶,为两国战略安全合作树立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青年眼中彼国形象的民意调查看,中俄两国青年互认程度较高,对两国关系现状比较认可,对未来抱有良好预期;地缘位置、认识方法、情感、语言文化和美国等是影响中俄两国青年互识的五大因素;我国应通过加强自我认知、加强对象国研究等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苏友好协会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群众性组织.作为"一边倒"政策的产物,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中苏友好协会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吸收了大量会员,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中苏友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从1960年开始,中苏友好协会经历了活动减少、机构撤并、成员萎缩等一系列调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中苏友好协会更是有名无实,仅以特殊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中苏关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缓和,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开始恢复,并在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苏联解体,作为中苏关系的特定产物,中苏友好协会最终于1992年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中俄友好协会取代.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有着悠久的交流史,而语言必然是交流的工具和先行。任何文化交流包括文字交流必然是双向的,作为日语,其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人对日语的理解与接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先后经历了原始「錄音(ろくぉん)」阶段、「寄語(きこ)」阶段(即翻译阶段)、「仮名(カナ)」的「伝来(でんら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政治精英意识到,苏联时期积蓄的强盛国力正在缓慢消减,俄罗斯需要新的发展范式。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发展的新范式和21世纪俄罗斯恢复其强国地位的战略需要。俄罗斯开发东部的现实有效途径是与中国开展大规模生产合作和经贸合作,其中生产合作是中俄两国合作关系中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