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的《死水》在整体构思和意象的运用上明显地借鉴了米蕾的《14行诗·第43首》,然而由于闻一多从声、色、味上写出了“死水”“死”得“腐朽”的灵魂以及复沓的手法的成功运用,终于使得《死水》在诗情和诗艺上超越了米蕾的《14行诗·第43首》,从而成为糅合中西诗学精华的完美典范  相似文献   

2.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四章指出:“古人缀文,最忌复沓。刘勰之论练字也,戒同字相犯,是其事也。欲逃斯病,恒务变文。”文章应极力避免用词重复,诗歌更是如此。在诗歌里,除了反复吟咏的古风和顶真诗以外,律诗和绝句均忌重复;特别是绝句,因为字数甚少,如若犯重,诗路则为之阻塞。 但是,不论在散文或诗歌里,或为抒发激情,或为渲染环境气氛,则非用重复不  相似文献   

3.
《诗经·周南·苤苢》是一首小诗,也是名篇,许多选本都选了它。但对它的解释至今仍有纷歧,试作新解,共资探讨。 苤苢是什么,现在认识比较一致,各家都以为是中药中的车前草。但古代颇有不同说法,这些不同说法对近人仍有影响。①在古代典籍中,《诗·毛传》与《尔雅·释草》相同。《毛传》说:“苤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孔颖达《正义》说,《毛传》根据《释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为突破口,而新诗革命则是从诗歌形式上的解放入手。诗体的解放,关键在于外国诗歌形式的输入。没有外国诗歌形式的输入,就没有中国现代新诗。朱自清在《新诗杂话·真诗》中提出:“按诗的发展的旧路,各体都出于歌谣,四言出于《国风》、《小雅》,五七言出于乐府诗”,而新诗却是直接“接受了外  相似文献   

5.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6.
音释二题     
《汉书》等引《诗》,为什么用“密勿”而不用“(?)勉”? 《汉书·刘向传》:“故其诗日:‘密勿徙事,不敢告劳。’”这是《诗·小雅·十月之交》的一联,毛诗作“(?)勉从事,不敢告劳。”《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年表>》“密勿军国”李善注,“《韩诗》曰:‘密勿同心,不宜有怒。’密勿,(?)俛。”这是《诗·邶凰·谷凰》的一联,毛诗作“(?)勉同心,不宜有怒。”按,(?)勉亦作(?)俛。  相似文献   

7.
除赋、比、兴手法之外,《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而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这是因为《诗经》中的诗歌大都产生于劳动,此唱彼和;或者出于男女情歌,男衔女接的对唱,自然地形成了联章复迭的形式。这种艺术效果,给《诗经》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诗中每章的首句、第二句重复。如《葛覃》(周南),《采芑》(小雅);  相似文献   

8.
一儿歌,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作童谣。《国语·晋语》载卜偃引“童谣”,韦昭注:“童,童子;徒歌曰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周宣王时童谣作“女童谣”,颜师古注:“女童谣,间里童女为歌谣也。”从韦昭、颜师古的注释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的童谣,就是指男女儿童口头所唱的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明杨慎对童谣的解释较为具体: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诗经》的话(代序)《诗经》是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为《六艺》,又称为《六经》.《乐经》今无其书.或说亡于秦火;或说《诗》《乐》为一,自诗言之叫做《诗》,自乐言之叫做《乐》.或说《周礼·大司乐》章;或说《礼记·乐记》,原出于《乐经》;这都无据.现在就只有《五经》了.有谁提到《六经》,我们就知道这是说的《五经》.其称为《经》,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礼记·经解》篇.朱彝尊《经义考》说:"《诗》  相似文献   

10.
《北山》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共三十句,《毛传》分为六章,前三章章六句,后三章章四句。后世学者多准《毛传》。姚际恒认为后三章的“文法相同”而合为一章,共分四章。我们认为风诗和雅诗的分章,都是为了用同样的曲调反复咏唱,各章的句数应相等。在国风的一百六十篇诗中,各章句数不等者九篇,据笔者考证,都是由错简、脱简或传  相似文献   

11.
《诗经·王风·黍离》这一诗篇的诠解,自从汉代以来,齐、鲁、韩、毛四家即已各异其说.《诗序》云:“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采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王应麟《诗考·韩诗·黍离》云:“伯封作也.离离,黍貌也.诗人求亡不得,忧懑不识于物,视彼黍离离然,忧甚之时,反以为稷之苗,乃自知忧之甚也.《太平御览》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注引自陈思王、植《令禽恶鸟论》.又《诗考》引刘向《新序》:“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是也.楚元王受诗於浮丘伯,向乃元王之孙,所述盖鲁诗也.”《诗考·齐诗·黍离》亦以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见害而作  相似文献   

12.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同义词十分丰富。由于它常常采用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一章节复沓形式,就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同义词。这种章节复沓形式是,各章反复表现同一个主题,每章词句大多重复,只换一二个字或几个字,这就需要选用大量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4.
“舟、船”似是一物异名,都是船的总称.《诗·邶风·谷风》:“方之舟之.”毛传:“舟,船也.”《尔雅·释水》中的“舟”字,郭璞每释以“船”.如“大夫方舟”郭璞注:“并两船.”《吕氏春秋·必已》:“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扬播”,动摇.)“舟、船”同义互用.  相似文献   

15.
自《诗序》以来,对《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思想意义的认识产生了一些分歧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诗序》云:“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或相背弃。” (二)朱熹《诗集传》云:“比(指《氓》)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三)当代学者多以为《氓》所写“弃妇”之词。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个勤劳的妇女,为负心男子所弃,由是悔恨不已。  相似文献   

16.
沼口   《九江学院学报》2001,20(Z1):39-44
(一 )陶渊明的寓意手法都包括《易林》中的繇辞的运用 ,以及《易》的卦爻辞及王弼注词语的使用等。加之 ,还应指出如下一点 :即陶渊明的作品里有很多与吴声歌曲·西曲歌 (以下略为吴歌·西曲 )的歌辞相同或类似的措辞 ,而且其中有一些很明显是用来表达寓意的。尤其是《拟古》与吴歌·西曲的关联很深 ,其系列九首中半数以上的诗篇里可以看到有关措辞。本文要按下列步骤讨论《拟古》 (其三 )诗的寓意。首先对以往有关该诗寓意的诸论略加述评 ;然后分析该诗与吴歌·西曲的关联性 ;接下来探讨作者的寓意手法以及寓意所在。(二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  相似文献   

17.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18.
先秦历史散文《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大篇幅地记载着吴公子札问聘鲁国期间的观乐之感。他大体上认为 ,诗歌音乐具有时代性 ,不同历史阶段产生不同类型作品。西汉人的《毛诗序》,则明确指出文艺作品的风格、基调的形成 ,与国势的盛衰有关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进一步概括了社会的发展变化与文学作品的密切关系 ,指出 ,“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到了明代 ,经过吸收、总结前人的有关论述 ,胡应麟在《诗薮》中以唐代…  相似文献   

19.
古今字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理解并不一致,前人从用字的角度去理解,因而把古今字的范围看得太宽,如把轨簋、缫藻等属于通假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周礼·小史》及《弁师》注),把壄野、(干干木)刊、寝浸等属于异体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汉书·地理志》注),把志识、仄侧等属于同源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周礼·保章氏》注及《汉书·贾谊传》注)。段玉裁认为“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  相似文献   

20.
关于燉煌文艺中“变相”、“变文”的“变”字意义,过去曾有好几种不同的解释,例如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说:“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相是变佛经为图相之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旧版)说:“变者即佛经演变之意,与俗文之通俗化之义相同.”孙楷第认为“变当非常解”,“歌咏奇异事物的本子就叫作变文.”此外还有人把“变”字当作梵文的音译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以“变”为文体变化或演变的解释是用“变”字的普通义来解释“变文”、“变相”中“变”字的特指义,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不一定切当.“变”当非常解,有点儿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