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而在正式引入欲望主体之前,萨特与拉康还不约而同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由此澄清了自我相对于真正的主体即欲望主体的对象身份。此外,二人都认为主体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问题,欲望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奠定。另一方面,萨特与拉康在相关问题的论述思路与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由于恰恰体现了两套欲望学说各自的理论特色,因此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拉康与萨特欲望学说语境下关于自我、主体与他者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当代欲望主体的基本哲学处境将得以被勾勒。  相似文献   

2.
<正> 康德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呈现出的人的道德本质特性,这种特性实系道德主体自由的本性。它反映在一切道德行为中,道德主体是自我主宰、自我创造、自我规范和自我抑制的,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据、源泉、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善恶标准都是以道德主体自我为其中心和出发点。康德的道德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主性、自决性、自律性和创造性等。这一理论的确立,赋予了人的道德责任感,把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力转了那种以自私本性追求满足个人物质、金钱需要欲望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社会伦理观念。从而这种理论确立的是人在社会中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体,更不是与生俱来就是自发社会关系的主体(或主人)。人的主体地位及与主体相应的客体及其地位的确立,都是在人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上的主体与客体的确立,是人类历史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但是,这种主客体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能否保持住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类当今乃至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和价值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现代能力;丰富人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脉络,阐释主奴辩证法发端于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从欲望出发,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自我意识双重化的统一中完成。拉康以分裂的主体概念颠覆传统哲学思想的自足主体论,认为主体不是以意识为中心的自我同一的主体,而是在自我与他者分裂异化的去中心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识主体。  相似文献   

7.
Jouissance(原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欲望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而伦理学向度是他的这个概念的关键所在。在拉康看来,原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满足,而是欲望主体对快感满足之外的极乐的一种追求,是对不可满足的欲望过程的一种享受。原乐的产生源自法对主体的阉割,但它本身却是主体对法的僭越,是主体对被阉割的、处在实在界的原质之物的欲望坚执,故而原乐作为一种求极度享乐的意志是与死亡驱力联系在一起的,拉康称之为原乐的悖论,这一悖论表明现代主体作为分裂的主体,其对不可能实现的欲望满足的追求必将导致他孤注一掷,欲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生命僭越完成朝向死亡的原乐式享受。  相似文献   

8.
欲望和需要是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也是人类认识的动因或起点。在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去设立认识目标的。没有主体的欲望和需要,就没有认识的必要,因此,我们说欲望和需要是认识的前提。欲望和需要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驱动性、选择性及评价和决策性等诸种功能,很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拉康的理论视域下重新审视主体的爱情真相。爱情属于想象界,欲望属于符号界,性爱则定位于实在界。爱情必须在与欲望和性爱这两个概念的比较中得到理解。爱情是一个发源于想象性的投射,维持在欲望的符号交换,遭遇到性爱实在的过程。当代爱情的新形式——网络爱情典型地展现了这种爱情的博洛米尼结。爱情的真相也是当代主体的真相,它揭示了传统启蒙主体向当代犬儒式分裂主体转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我迷失、异化并陷入"以黑为美"的新的种族主义的事实。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剖析了《天堂》中美国黑人群体以集体无意识形式释放的精神失衡的内外动因,认为鲁比人精神生态危机既与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又与黑人人性弱点密不可分,进而说明莫里森的创作意图和生态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体选择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唯物史观主张前者包含后者。本文通过考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说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的理性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主体选择活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历史主体选择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主体地位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人的主体地位确立的标志。人作为文化主体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生产性与消费性相统一、创造性与破坏性相统一、自觉性与盲目性相统一等特征。文化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三大类型,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康的思想中,关于欲望的概念处于其理论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关注的焦点。主体是欲望的载体,欲望是主体的成因。拉康的三层结构说彻底修正和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相似文献   

14.
疯癫是田纳西·威廉斯毕生所痴迷的戏剧主题之一。文章以拉康对主体性和欲望的互文性阐释为理论基础,对《欲望号街车》中典型的疯癫女主人公及其疯癫性进行深入的文本研究。布兰奇由于欲望客体的缺失而丧失其主体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她成为文明社会中欲望的牺牲品。其疯癫性是理性和感性世界矛盾冲突、文明压抑主体欲望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享乐主义的消费文化刺激现代人的欲望膨胀,两性关系体现为欲望主体与欲望客体的交替轮换.性成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古典的爱情在瞬息万变的物质文明中消解.性革命和女权主义运动促成性别意识变革,家的圣坛摇摇欲坠.  相似文献   

16.
对司汤达的经典之作《红与黑》的评析历来停留在社会层面,该运用法国著名哲学家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的欲望主体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主人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被动的自恋欲望造成了他人格的分裂、异化与斗争;欲望主体的缺失使之发现真正的欲望对象永远无法企及,是人类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缺失;欲望主体徘徊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在欲望主体的追求中,始终有一个客观化了的他者在注视着所谓的责任与事业。这是主人公走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审美对象的发生机制,首先要阐明审美对象发生的三个重要环节,即: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人的感性的解放以及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其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审美对象发生的前提,人的感性的解放是审美对象发生的中介,而物作为形象的显现则标志着审美对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文艺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欲望形态”,而是包含着“意识”与“欲望”争斗的人的“精神形态”。文艺作品无论描写“对象的人”,还是表现“主体的人”,都应该遵守人的本质的二重性原则,从而确保人物的真实性、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造成女性网络文学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对媒体产业的操作规范和法律执行过程缺乏有力的监控机制;传统男权中心文化遗留比较严重;缺乏大众化网络文学批评;多数女性网络作者没有确立个人主体意识。解决途径应该首先制裁惟利是图、肆意炒作的媒体产业集团,同时全面改善网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进一步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确立女性主体意识,使网络女作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主体按照弗氏的理论就是人的自我,而他者指的则是无意识即伊德或欲望.在小说中自我分别指的就是年轻的布朗先生和"我".他者在霍桑的两篇小说中指的是布朗到森林去参加魔鬼的午夜聚会和"我"到新英格兰去找我的亲戚去发展.他者在小说中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快乐的原则.文章还论述了他者在其满足欲望的同时也就导致了主体的坍塌.主体的坍塌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