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运用日汉对比研究的方法,着眼于文要素、思维方式、国民性等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结合语言实例,来揭示日汉使役表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对中日两国问候语的惯用表现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问候语背后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可以揭示两者的差异。而这些有时明朗、有时微妙的异同之处,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人以及学习中文的日本人而言,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日两国问候语,尤其以日语的问候表现为中心,探讨它们的表现结构、特征、意义,揭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这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共识。日语中有高度发达的敬语。日语的敬语是一种语言形式,而礼貌聚焦于语言行为的效果。敬语可以表示礼貌,但敬语作为礼貌的表现手段时,要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下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主要是汉英比较,少量涉及日语)揭示“同词反义”现象,并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探索产生“同词反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在日语中,主语缺失或主语经常被省略。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它的生存环境、社会背景等,也就是离不开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因而,主语缺失或主语省略这一现象不仅由日语自身特点决定,也与日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比如日本的自然地理位置、生产方式、语言心理、认知方式,等等。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充分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视点”是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或立场。“视点”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运用“视点”分析法,对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授受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现”的表达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对日语中出现的同素逆序汉字词进行多层次分析研究,从形式、意义和用法等方面与汉语普通话中的对应词进行共时的比较。一方面从共时平面加以统计和比较,揭示其各自特点;另一方面从历时的角度对日语中的同素逆序汉字词加以考察,厘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从跨语言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日语中同素逆序形式汉字词的来源、概况及其与汉语的相互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日语「N+を+V」结构中的自动词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言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是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词语结构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来探讨「V(自动词)」的语义特征、「V(自动词)」与「を」和「N」的相互关系,揭示词语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对日语中的使役被动句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这一特殊表达方式的构成、意义及此类句式在翻译成汉语时所对应的表达形式,对日汉两种语言产生不对应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国家的语言表现折射出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从一个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也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从日语的表达形式看,日本人有偏爱使用授受表现的倾向。日语"授受表现"除了表示物的"交付与接受"这层意思外,还集中体现了日本人所特有的恩惠意识。"授受表现"作为日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反映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语言迁移现象是外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语言迁移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式的多次转变过程中,研究者对该课题的了解由浅入深,逐渐由现象深入到本质。通过高熟练程度的日语学习者,对不同条件下日语句子中助词与动词搭配的正误辨别数据,本文从行为和脑神经这两个层面上考察了在日语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中,母语与目标语言的深层意义关系间的差异对语言迁移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除了语言类型学上的近似性会影响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认知机制的形成,母语与目标语间深层的意义关系也是影响语言迁移的重要因素。具体的表现为,与汉语意义关系相同的日语错误引发了显著的N400效应,而与汉语关系意义不同的错误句,没有引发同样的脑电位效应。本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支持了认知理论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已渗透到日语研究的各个领域。其语义首位论不仅将语法手段与认知方式融为一体,而且还通过范畴化、心理意象、认知模式等要素揭示了语言与认知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还就存在动词、相对名词等问题向传统日语理论中有违认知规律的结论发起挑战,为今后的日语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的表达形式。日语称之为"受身表現",汉语称之为"被动句",而且各自的被动表达都不只限于一种形式,其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有标志的被动表达和无标志的被动表达两种。笔者主要对日语中使用频率高、句子结构复杂、表现意义丰富的"有标被动句"的汉译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和挖掘翻译的技巧,揭示日汉被动表现的本质特征和区别,为日语教学的翻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汉日语社会人际关系称谓和人称指代称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表现特征进行了多重角度的对比探讨,认为中国和日本悠久的语言文化交流历史以及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语言结构和文化风俗给予称谓表现深刻的影响,形成了现代汉日语称谓表现的异同.并通过研究分析,展示了把握这些异同对准确理解、应用称谓表现,深入认识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的创作语言表现为汉语文言、中文白话和日语等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些通俗小说侧重于婚姻、爱情、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层面现象的揭示与描绘,较少正面附和或反抗殖民当局的时局政策。其中,文言通俗小说传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营养两者兼具,日语通俗小说侧重规避政治时局的言情,中文白话通俗小说有着持守汉语与无奈媚日的矛盾性,它们大都具有在日本殖民当局语言暴政压迫下隐性抗争的特点和炎黄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语就是从外国或他国的语言中吸收、同化,被本国借用并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在本国家的日常生活经常被使用的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日语外来语的阶段演进,反映出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日语在吸收外来语过程中,不仅促成了日语在标记和语音方面的改变,也改变了日语原有的传统促音音变规律和构词法规律。日本人善于模仿和学习,能够对一切优秀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并加以整合,这对一个国家的迅速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研究了日语外来语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从语言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日语外来语阶段演进与日本社会生活变迁。  相似文献   

18.
日语委婉的表现方式是日语语言典型的特点之一。其表现是采取较含蓄、较模糊、较暧昧的方式,如省略主语、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以和为贵"是日语委婉的表现方式的思想根源。朦胧的美景、闭塞的环境亦是影响其委婉表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日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这与民族、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从日语的表现中发现日本人与众不同的习惯、意识与思维方式。所以 ,学外语不仅要“学”,还应注意语言之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从在汉语里不能说"星期一今天"和在日语里也不能说「月曜日今日」这样的语言现象出发,运用相对和绝对这一概念对汉语和日语中的时间词在连用时表现出来的共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