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州园林建筑装饰图案是创造"惊人的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无与伦比。这些装饰图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啻一部中华文化"博物志"。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苏州园林的装饰图案进行了文化扫描和价值评价。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典园林的时空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园林作为媒介,承载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哲学观。苏州园林的时空观在其建造之初就成了联结本体可见性与不可见性的纽带,物换星移,却未曾改变。从当代环境艺术角度来看,苏州园林的时空观实际上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樊宁 《华人时刊》2004,(3):33-35
“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苏州园林的评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是历代香山帮匠人造园技艺传承发展的缩影。数百年来,苏州香山帮匠人以其精湛技艺建造了无数美不胜收的建筑,其杰作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薛福鑫便是香山帮匠人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视角思考苏州园林中的意境主题.以“意”的能指与所指为切入点,讨论苏州园林和中国山水画之间的内在审美关系,探讨山水画中“留白”和“三远”在苏州园林中的语言结构意义,并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生成“境”的造园符号之间因借关系的具体分析,指出了传统园林审美意境产生的深层结构成因.  相似文献   

5.
论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园林为我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重要的一个美学特征便是意境美。苏州园林意境美的产生有三种方式:一是富有浓厚的文化意味的匾额对联;二是园中植物的人格象征意义;三是空间布局的收放、虚实。这三种方法相互结合,共同创造了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苏州园林散论@阮仪三$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200092本文从园林的造景、建筑布局、植栽等细节入笔,为读者解读出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诗画意境以及作为文人园林的独特气质和形成原因。苏州园林;;造园;;意境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名人风雅韵事诸如上古逸士贤人、晋人风流、诗仙风采、宋人雅赏、云林逸韵等,都是苏州园林建筑装饰的重要母题,成为吴地崇文心理的物化符号、苏州园林凝固的风雅.  相似文献   

8.
苏州古典园林是东方造园艺术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对现存苏州园林的考察和分析,总结了苏州园林艺术的主要特征,讨论了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具体内容及其处理手法,对当前继承发展传统园林艺术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而未隐”的矛盾思想确立了“城市园林”的设计定位,“壶中天地”的空间矛盾催生了“移山缩水”的营造手法,矛盾与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变化推动了明清文人园林艺术的发展。冲突触发了升华,而升华过程要得以实现则离不开主客交融层次的不断递进。冲突与交融既是艺术精神作用于苏州园林的动力来源,又是苏州园林体现艺术精神的动态表现。正是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苏州园林才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0.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的《蝶恋花》正是苏州园林的生动写照。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历代的能工巧匠把有限的“园”、“景”空间在“收”、“放”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园与景,造成了同中见异、异中求同,曲折幽深,朴朔迷离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欣尝苏州园林,入门伊始就需细心体察,才不辜负匠师们的苦心孤谐,并且从中领悟到苏州园林的种种乐趣。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12.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分类对历代比、兴观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们对"非公经济"这个概念的质疑越来越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政策的问题.对经济组织最有意义的划分不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国家所有"和"民众所有"的界限在市场经济中的界定才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国家在称谓上以"民众经济"取代"非公经济",并在相关政策上体现"民众经济"的理念.一个"众"字充分体现了"民众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野草》中,"名"如"鬼打墙"一般弥散成"无物之阵"。"无主名杀人团"和"有主名假象"导致了"实"的本质被遮蔽和当下行动的缺席。通过"无名"身份与"共名"效应的比照、"有名"身份与"正名"困境的反讽等叙事方式的建构,"实"的本质被还原。鲁迅秉持弃"名"崇"实"的现世情怀,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强调当下之行,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15.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理一分珠是对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一人类思维中的基本问题的一种理解方式.从三个方面揭示了这种理解方式的特点其一,从形式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二,从内容关系上把握一般与特殊;其三,从价值论上把握一般与特殊.文章特别指出,在价值论上,佛道联结一般与特殊的方式是"否定的统一",而儒家联结二者的方式则是"肯定的统一",承认"肯定的统一"是儒家对一般与特殊关系的理解方式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等异称,但文献中并不见其作为"秧歌"的记载。笔者在详尽辨析之后认为,"优歌"非"秧歌,""优歌"很可能是一个泛称;"秧干"是"秧歌"一词的读音在广灵方言中发生音变所致。此外,舞台题壁中的"洋歌"、"洋干"、"洋哥"等称呼,除方言原因外,亦与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随意,不求文字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两国论”不存在任何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台湾地区现行的条约、“宪法”和“法律”关于中国领土及一个中国之规定,分析”两国论”不仅违背了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原则,而且也违反台湾地区现行的条约、“宪法”、“法律”,与台湾地区现行的法规性规定相抵触,没有任何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仁"可分为多层,认为<论语>"仁"具有层次性的一些学者将<论语>中的"仁"分为"全德之名"和"德目之一"两个层次,此观点有不完善之处.结合孔子思想实际与<论语>具体材料的文意训释,<论语>中的"仁"可分为"理想之仁"与"现实之仁"两大层次,并且"现实之仁"内部还可分出多层.<论语>的"仁"是一个多层的统一体,这些层次间相互关联,共同统一于"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