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泽谕吉 (1 834~ 1 90 1 )是日本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 ,也是最有影响的教育家。福泽谕吉不仅对日本的近代化改革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近代中国思想界、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近代 ,特别是从甲午战败后 ,福泽谕吉的生平业绩及其启蒙思想就曾被包括变法派、洋务派思想家、教育家介绍到中国 ,并在近代中国知识阶层中引起共鸣。甲午战败曾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变化。对此 ,梁启超曾生动地形容道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 ,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1。这不仅是由于堂堂大清帝国败在“蕞尔三岛”的日…  相似文献   

2.
近代散文在新旧文化潮流交替中经历了4次重大转变: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表现出衰世批判者的理性精神,标志着散文近代化初期的最高成就;从19世纪初起,冯桂芬、王韬等人又以改革者的开拓气概,把近代散文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阶段;在与甲午风云结伴而来的近代散文变革高潮中,梁启超等维新变政者的文体创新开创了一代新文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秋瑾、邹容等民主革命家散文的语言革新迈出了近代散文带根本性变革的步伐,对近代白话文的形成及文体拓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散文的这一创作主流与恪守传统却又起着微妙变化的散文流派汇成中国散文走向近代化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自办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式报刊当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外纪闻》。围绕该刊的创办、朝中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最终结果是朝廷允准在京城创设官报馆,并对民间办报持默许态度。此后一二年间,神州大地逐步出现一个兴办报纸的热潮。可以说,甲午战败的结局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初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28-134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政府战败后,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大大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日本则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李鸿章奉行妥协退让的"和戎"外交方针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清朝洋务派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中,兴办了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曾经装备了数十万新式海陆军,具有一定的规模。经过甲午战败,所练海陆军几乎全面崩溃,所办军民用企业也大都奄奄一息,勉维残局。因此,一般论者,都把甲午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标志。但实际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这里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失败不仅是历史必然性的结果,虽然当时历史的必然性因素,经济的政治的条件更容易和近代历史的一系列挫折联系在一起,但历史作为历史人物创造和活动的舞台,其主观的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大批推动近代历史前进,站在时代前沿的近代人物来说,中国从一个封闭  相似文献   

7.
易耕 《天府新论》2014,(6):138-143
时值甲午战争两个甲子,本文从甲午战前20余年的《申报》新闻和评论中取材,从新闻史的视角回顾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四个以小见大的问题,分别是:“水师还是海军?”“练兵还是表演?”“军人还是杂役?”“传统还是洋务?”利用《申报》报道和评论对这四个问题进行回答,给出了甲午败因的新见解,同时也思考了近代报刊与社会舆论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台湾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840年至1894年为近代前期;从《马关条约》签订到1919年为近代后期。在近代后期的25年时间内,台湾已沦为日本国的殖民地。可是,创巨痛深的台湾人民“誓不臣倭”,思想感情同整个中华民族依然“耦断丝连”,其情感基调是一个“愤”字,分别表现为悲愤之情、激愤之情、义愤之情、忧愤之情和忠愤之情。这是台湾近代后期诗歌的主体情感,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一、悲愤之情:斥责腐败清廷甲午战败,腐败的…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后,饱受侵略者躁路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和变化。中国旧式的封建士子们终于开始了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历程。笔者以下将浅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一、文化心态的变化经历了甲午惨败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文化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两方面最为突出:其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这主要是指甲午战后知识分子对待“西学”态度的改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半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待“西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超出“中体西用”,“中本西末”的范围,但甲午战败却不能不使知识分子们对“中体西…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革命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和重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它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近代化纲领;第二它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化模式。就中国近代史之为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而论,这是两个比较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反思是一个民族觉悟的标志。今年是甲午战败 1 1 0年。轻视日本、政治上的二元体制、高层腐朽、主和避战和军队不堪一战是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反思甲午战败 ,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外交、军事建设将不无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改革作为中国近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晚清的各种救亡运动相伴随。因而,具体探讨和剖析晚清教育改革思潮,对更清晰地透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当是不无裨益的。 一 晚清教育改革思潮的兴起,以甲午前后为明显界标。甲午前,是其萌端、潜流阶段;甲午后,是其速涨、高潮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在器物、政治近代化失败之后,人的近代化则成了先进知识分子探讨的新课题。在这一条件下产生的梁启超的“新民”理论,通过塑造一个具有近代人意识、特征的“新民”形象来推动人的近代化,因而对青年一代从传统中蜕变出来,向近代人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们趋向于把经济技术近代化称为近代化的第一个层次,把政治体制近代化称为近代化的第二个层次,把思想文化近代化称为近代化的第三个层次。据此,我们有理由称洋务运动为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领导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是开明地主阶  相似文献   

15.
翁同龠禾是晚清政坛的要员,有凡近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他几乎无不参与。1895年甲午中日战败后,他因受战败的强烈刺激,又目睹战后各国在华掀起的划分势力范围、旨在瓜分中国的严重民族危机,深感旧法实不足恃,产生了变革国政、振兴王朝的强烈愿望,并积极引导光绪帝实...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一生始终与华侨社会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与华侨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孙中山不仅得到了他们大量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华侨社会的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心理状态等,成为孙中山中国近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对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辛亥革命时期,大批海外华侨在孙中山等人的影响下,积极支持、参与祖国的民主革命运动。民国建立之后,华侨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支持祖国建设。这一切,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 丁日昌是晚清同、光“自强”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办理洋务而著名,尤以其洋务军事活动富于成就,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丁日昌的军事言论和实践与晚清军事近代化密切关联。从近代化的角度来考察丁日昌的军事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历史地位。 一 要想有力地抵御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必须以建立近代国防为条件,近代国防又必须以近代军事工业为基础。这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近代官绅对此问题的认识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的。 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魏源、林则徐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杨宏雨近代中国之每一次进步,无不与巨大的历史灾难相联系.如果说鸦片战争只是在浅层次上对中国的知识阶层有所触动的话,那么甲午战争则从深层次上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它导致了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高举起救亡...  相似文献   

19.
试论张之洞与清末留日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又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本文拟就张之洞关于留学教育的思想和活动,来探讨他对清末留日运动的影响,从而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一更全面的了解,亦简单谈谈对甲午战后洋务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露苓 《学术研究》2007,(4):121-126
甲午战败后,中国兴起新的重农思潮。晚清传入的西方近代化农业技术,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基层农业教育部门、农业试验场,以讲座、发送良种等方式传授给农民。虽然这种推广与传播活动才刚刚开始,影响范围与效果还很有限,但是,这是新型农业技术在中国基层推广的有益尝试,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并为后世的进一步普及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