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旭 《人文杂志》2020,(1):89-94
随着以泰州学派和李贽为代表的王学激进思想的日渐衰弱,晚明狂放的社会思潮渐趋消沉,整个社会进入到反思阶段,取而代之的是乘王学流弊而起的以东林学人为代表的王学修正运动,他们融汇朱、王,提倡心体与功夫、良知与格物并重。受此影响,公安派最后的掌门人袁中道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早年倾慕泰州学派与李贽的狂放之学转向注重功夫的江右王学。与之相适应的是,袁中道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学理论,从早期反对复古,到后期弥合复古与性灵,直接启发和影响了之后的竟陵派。  相似文献   

2.
晚明以降,党社一体化成为政治和文学领域内一个特殊的现象.究其根柢乃在于学术领域内,王学左派摒弃传统的五伦关系秩序,尤重群己关系中朋友论的阐释;继至东林学派,发展为联类友朋、究明学术、治世救时的天下观.文人社团争相效仿,形成前所未有的党社交叉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形成是阳明学去格套精神影响的结果.袁中郎将去格套的精神引入文学世界,将去格套的哲学意义在文学上具体化,才使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在具体写作时有所落实,从而使"性灵说"不仅是有精神之理论,更是有方法之主义.  相似文献   

4.
石油文学弘扬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表现石油人求实奉献的情怀,展示石油人和谐、个性的人性光芒,标志着石油作家的成熟以及近期石油文学作品的厚重。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津味文学与城市民俗文化,地域文学的文化精神、文化意义、文化功能、文化共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展开研讨,以期在文学与城市的视野中探索天津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文学本质阐释固守认识论思维模式,无论是对文学基础理论的建构还是对文学实践的指导,都面临着难以将问题向纵深处进一步推进的尴尬.从实践存在论视域观照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则文艺审美活动既非对现实的单纯模仿,也非抽象的语符功能显现,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实践活动.以此为基础重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将文学从服膺于政治的“从属论”或去政治化的“审美自治论”中解放出来,而且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本体论的人文关怀向度出发,赋予文学以必然与应然的政治审美想象和超越维度.  相似文献   

7.
李怡 《学术月刊》2015,(2):113-119
跨出个人趣味,在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思想的丰富场景中梳理文学现象的方法一般被称为大文学视野。大文学视野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与思想的复杂场景中深入梳理郭沫若的思想转变。郭沫若的文学思想转折源于文学之外的社会交往与思想交流,信奉了马克思主义的郭沫若与信奉国家主义的孤军社同人有着相同的知识起点,但是后来的分歧却促使他们分道扬镳;然而,分歧同样不能掩饰郭沫若对于国家立场的新的重视,由此出发,他和其他左翼知识分子一样从民国批判走向了共和国认同,这里显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于郭沫若与中国左翼文化的理解和反省都必须以此为基。  相似文献   

8.
理解和表达人类的生存经验,这是文学与人类学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何理解和经历人类的经验是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文学人类学对人类经验的理解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历程:对文学中人类经验的整体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强调,忽视了作家是如何经验那些经验的;强调人类经验的特殊性、参与性、情境性和不可通约性,文学人类学的精神向度更有可能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文学研究会积极译介世界各国各民族近现代的文学动态,包括流行于西方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各种流派的作家作品,试图形成"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与"和而不同"的评价系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参照体系与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具体的译介策略上,本着"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的现点,通过强化评介对象的民族性特征来展现译介活动的"民族性"诉求.从而使文学研究会的译介行为呈现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启蒙和民族认同过程中,中国现代雅俗文学或是更接近西方的现代观念、或是显现出对于传统道德人格的亲近,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形成了一种共生互动、互补对话的关系。精英知识分子对于通俗文学的大力鞭挞,显示了他们对于精神超越性的追求和反封建的思想;通俗文学作家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调,则质疑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普世化的合理性,从而凸显了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坚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文章以《猫城记》和《八十一梦》为例,透视启蒙与民族认同视野下的雅俗文学建构。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文学研究的终端成果大都只是纸面文章和书籍,具体到地域文学研究,一般只是研究作家作品、社团流派,研究成果基本也还是文章和书籍。这样的研究自有其价值,但就服务于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而言,这种形态又必须进行调整或转型。本文以天津文学研究为例,通过具体的个案剖析,提出应当从历史社会学的视野来调整我们的文学研究,以便使它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钱穆的研究从中国的经、史、子、集出发,深入到文学研究.由于他的研究是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双重视野下进行,由此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从而能够发掘出中国文学精神的精髓和与西方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弗莱认为神话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上古时期"禖""礿"祭祀,既是生育神话的仪式化表现,也是众多情爱主题文学作品的文化原型。《牡丹亭》在呼唤爱情、反抗礼教、礼赞人欲的主题之内,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中长期隐匿的高禖崇拜。杜丽娘即是高禖的化身,"游园""惊梦"等情节是《礼记·月令》《诗经·溱洧》等描写的古代仲春风俗和先民信仰的再现。从先秦文学到汤显祖的时代,这个文化原型的接续具有鲜明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图谱。这正是《牡丹亭》"惊心动魄"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4.
岳进 《北方论丛》2012,(3):16-20
从格调派独尊盛唐、推崇格调到性灵派倡导性灵、打破格套,在性灵与格调对抗的诗学语境下,明代诗选作为重要的批评方式和传播媒介,也参与不同流派与观念间的诗学论争,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古今诗删》、《诗归》等具代表性的选本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对抗性,在才情与气格、大家正宗与无名之家等方面的评选差异,同时又存在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87-91
作为文学母胎之一的地理环境,能给文学丰厚的滋养,使文学在横向运动中发展前进。从齐地庶女到东海孝妇,其人物形象的一系列变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同时,文学作品也反作用于人文环境。东海孝妇虽然产生于郯城,但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文学地理的理论在视角和方法上对齐地庶女和东海孝妇探本溯源,可以取得不同于既往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末代文学虽有某种相似性 ,但“末代”未必就是某段文学思潮的终结 ,而王朝更迭也未必就是文学史的循环。梁陈与晚唐都属末世 ,其文学作品也都趋俗趋艳 ,但其文坛走势却表现出一为没落 ,一为滑起 ,并有着本质的差异 ,究其底蕴乃在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说就是分属于士族文化构型与世俗地主文化构型 ,而分属这两个时代的士族与世俗地主又分别处于没落与上升的阶段 ,其不同的价值选择与追求 ,必然造成不同的主导潮流而影响文坛走势。由此 ,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切入文学史 ,做动态分析也许是文学史研究可行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人生存的创造性在中世纪被降到了最低点的话 ,那么在文艺复兴时期恰恰相反 ,被抬到了最高点 ,而“巴尔扎克时代”的人则是人性与狼性同在的人。尽管作家们揭露和批判现实的丑恶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对人的期望。他们同蔑视人、侮辱人、摧残人的各种社会势力进行斗争 ,继续高唱人性价值与人格尊严的赞歌 ;他们笔下的主人公试图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与创造摆脱变成虫的命运 ,重新成为“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阿伦·布洛克认为 ,1 9世纪小说在人文主义传统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因为它用同样的方式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家庭之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和对比阿瑟?柯南?道尔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进而研究侦探小说与人文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关联,即欧美文学思潮的文学元素在侦探小说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一文在中国曾被多次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体制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文章是通过翻译影响中国的.然而,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而是多种力量纠缠较量的场所.列宁文章在译介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译本,引发的论争、激进化与权威化,乃至最终重回历史性,既是现代中国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翻译活动和社会期待视野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