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沉浸于“五四”山水文学与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那弥漫于“山水”之间的忧患意识,也许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我国山水文学显得那么深沉与厚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国山水文学的精魂。由于时代的变迁,使得“五四”山水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对传统山水文学中的忧患意识不仅有继承,更有着相当的超越,呈现出鲜明的民族与现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探讨古代游记文学的发展,首先必须界定游记伪内涵。笔者认为,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门类,是地理与文学的结合体。具体地说,游记是以描摹山水名胜、记叙游踪风情为内容的散文。它必须具备地理因素和文学色彩。所谓地理因素,是指作品中一定要涉及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包括名山大)11、名胜古迹、地形地貌、游览线索等。这可以区别一般的散文。所谓文学色彩,是指作品不是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进行文学性的描绘,景中有情,事中见理,或者通过山水描摹,透露出作家的思想境界,感情流向。这可以区别一般的地理书。地理因素和文学色…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过富春江》和《国道飞车记》是两篇较为特殊的文学文本。它们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旅行者乘坐汽车展开旅行的体验,并记录了中西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比较与认同。同时,我们对这两篇具有跨文化文本特征的游记的解读,也可揭示中国现代游记文学与现代性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试论《水经注》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游记文学滥觞于先秦,至南北朝而大盛,《水经注》就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北魏郦道元倾注毕生心血撰著的《水经注》,不仅被誉为“斑志之畏友”,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地理学杰作,而且“虎班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的独特贡献。作者通过对郁达夫散文理论、散文创作与编辑思想的综合分析,指出“个性化”原则是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核心所在。而个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要求,则体现了现代人文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郁达夫现代散文观中的自然融合。至于郁达夫在坚持本土文学表现风貌和学习异域文学表现手法中的矛盾与最终取舍,也对后来者不无启发。文章最后指出了郁达夫现代散文观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社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不仅它本身正在发展与转化,而且在西方文化撞击与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已开始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与此相适应,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如下五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一、启蒙精神与文学启蒙;二、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三、自由、民主精神的张扬;四、西学东渐与文学的变革;五、革新精神与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8.
台湾地区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清代康雍、乾嘉、道咸、同光时期台湾地区游记文学发展轨迹的梳理,分析台湾地区自然与地理的变化、历史与人文的变迁,探讨清代台湾地区游记散文的文化轨迹和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王淑萍 《南都学坛》2010,30(4):68-71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都市环境,都市的吸引和排斥为文学提供一种背景、主题和美学。在文学中,"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客观的实体,毋宁说是一个隐喻。中国现代诗中的"都市"形象,与现代性的追求密切相关,而且与时俱变。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诗人比起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来,是一批都市畸形生活与病态人生的更出色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笔下的丑怪意象更具有现代都市化气息与被异化的现代自然形象特征,显示了20世纪40年代诗歌对都市文明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10.
游记文学的发展刍议方腊全游记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无论是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形式,还是作为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值得重视与研究。旅游,就其本义,是旅行游玩于自然之中。古时称之寻幽,现代名曰潇洒。旅游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凝炼,它超越那种“日出而作...  相似文献   

11.
曾有位老作家这样表述自己的殷切期待和热情呼吁:“我爱游记,尤爱读游记。我总是梦想着一部游记,一部大游记,一部全国游记。我总希望有一天读到这样一部作品,十卷或二十卷。我们已经有人在写共和国的新的历史。也应该有人来写共和国的新的地理。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今天,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友好往来的扩大和经济科技合作的发展,以及旅游事业日益成为全人类所热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的全球意识的增强、爱国观念的深化、艺术思维的解放和审美心态的变化,使纪游文学更加兴旺发达。虽然尚未见到一部十卷或二十卷的全国大游记的问世,但游记文学作品已出现不少单行本,而且纪游文学的创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远古神话产生起,中国文学中就流贯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儒家学说中得以发扬光大并在现代文学中演变为“感时忧国”精神。十七年文学中忧患意识并没有断流而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十七年小说对古老中国民众所遭受的重重苦难继续作了一定程度的书写与表达;二是十七年作家在以文学作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三是十七年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仍保持某种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源流论熊宪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浩长河中,以游记和山水诗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文学好似一条支流,虽无奔腾浩荡之势,却也源远流长,清幽可爱。它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在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些什么引人注目的变迁?各时期旅游文学有何特点与价值?探讨我国...  相似文献   

14.
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贬谪生活,柳宗元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如果就数量而论,其在中国古典山水游记中仅为凤毛麟角,然而其内容的博大深邃、表现方式的精湛独到,恐怕却又为历代山水游记作家们望尘莫及.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宜人的山川风物,为作家们提供了一个纵情挥洒笔墨的广阔天地,无数作家勤耕不辍、流连忘返,使得山水游记大放异彩.然而一般来说,山水游记在不同作家笔下,因时空的变化,作家自身际遇的差异,其内蕴与外现的角度尽管不一,但侧重客观再现景物,继之而抒情却是显而易见的,它几乎成为固定的模式而为历代山水游记作家们所效仿.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对此的借鉴自然不可否认,但标志一个作家的成功却不仅仅是对文学传统精华的继承,发展创新才是艺术生命力的精髓所在.这种发展创新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即表现为在精神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中再现山川风物、真情、人格.仅此可以说是其之所以被誉为“游记之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民国机制”的角度考察现代游记的“社会相”,主要立足于民国历史场域与文学风貌的恰切同构:“社会相”的生成与民国时期旅行之风的兴盛、“风景”的社会化、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宪政理想与现实时局的矛盾,触发现代游记的社会关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批判倾向;而民国疆域的破碎性,则使现代游记的“社会相”涵容着不同的空间体验和价值取向;此外,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所营造的“车厢社会”,成为了游记作者管窥现实社会的“西洋镜”。  相似文献   

16.
文学之路越走越窄毛志成一种文学(无论是做为一种文学形式还是做为一种文学内容)的消亡,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主观与客观。譬如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类作品,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现代科技、现代工业已经将"山水"、"田园"本身破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中国山水游记散文产生的背景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学观念、审美情趣的变革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这些变革直到唐代中叶方告全面完成 ,因此 ,本文认为唐代中期的元结开了中国山水游记散文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文从现代旅外游记文学的开拓者,“红色丝绸之路”的开辟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建者、文学大众化的最早倡议者、最早翻译介绍俄罗斯和苏联作家的优秀翻译者和最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鲁迅思想的发展等六个方面论述了瞿秋白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给人以新的提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复合元素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化趋势中的“文化审美过滤”中介:1)现代汉语白话新文学运动,2)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开始以主体身份审美化,3)文学生产因编辑出版复制批量化,4)翻译行为现代价值取向化,等等,一一呈现出来的,以至于回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与其论断它的属性是前现代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不如说它是现代过渡带的,它已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气质促狭和辗转反侧在皇室庙堂与民间江湖间、不再品格摇摆在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文化夹缝中,而是显示了创生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我”的多元审美的可能,具备了一些有别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思想、情感与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熟的文学社团 ,新潮社则已具备了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在这一意义上 ,将新潮社与新青年社放在同一类型中审视并不妥当。新潮社虽然同新青年社一样广泛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但它比新青年社更注重文学 ,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对于新文学的此后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 ;它的运行方式及其呈露出来的种种现象 ,也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起到了某种先导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