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在中国,财富的社会化已经越来越明显,国家政策的变动对现存社会资产价值存量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强,这是否意味着国家理论的变化,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是,二十年改革的实践却确凿无疑地表明,我们对国家理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实在是不够的。我们不会忘记1997年下半年在理论界和改革实践中最热门的语词──“国有控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也曾不失时机地聚焦这个热点,以《走出“所有制”认识的误区》为题作了专题讨论。自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制基础便逐渐被诠释为国有资产或国家对社会资产的控制,最后发展为…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价值愈加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劳动的组织程度上。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关系直接制约价值分配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本身存在着否定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科技进步,人的智能创造充分挖掘,价值分配将越来越真实地反映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3.
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激活财富创造主体的活力.为此,必须切实做到承认和尊重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的劳动;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鼓励一切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 相似文献
4.
十六大提出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精神 ,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 ,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在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当前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大力发展要素市场 ,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 ;正确评价和对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5.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6.
论检验社会制度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判别社会制度优越性有两条标准 :强大且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和较高的价值分配公平度。前者是价值创造标准 ,是社会制度优越的一般理论前提 ;后者是价值分配标准 ,是社会制度优越的最终保障。同时满足这两条标准的社会制度才可称作是优越的。公平和效率并没有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和属性 ;一味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 ,就会滑向平均主义 ;过度迷恋后者而排斥前者 ,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依据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条标准做出优越的制度安排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劳动 ,不仅生产物质产品 ,而且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我国现阶段不是要人为地消灭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经济关系 ,也不是要取消企业主通过经济关系和国家凭借超经济手段获取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 ,更无需创造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这一社会经济关系 ,而是要建立、健全切实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配置社会资源的客观机制 ,同时完善、优化国家分配剩余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中担负着重要责任。科学界定政府在财富分配过程中的机制和路径,对于中国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机制差异决定了其实现路径的不同,其中预算、税收和转移支付构成其主要的制度支撑。同时,应正视政府干预分配关系的边界和限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君临一切的时代 ,在如今的新经济时期 ,它是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源泉。在以知识、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作为一种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本存在方式之一 ,是一种首要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战略资源。知识就是财富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知识资本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而使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社会财富分配的三个层次及其逻辑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财富分配包括市场的原始分配、政府的制度分配、社会的伦理分配三个层次。市场分配是第一个层次,追求效率;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追求公平;社会伦理分配是第三次分配,追求道德。市场分配因为市场的自发性从而具有不公正的方面,就需要政府设定制度进行再分配;制度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所以还要进行社会伦理的第三次分配。分配的三个层次是一个逻辑递进的关系,而且三种分配的最终目标都是追求分配正义,因而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对财富创造与价值形成及分配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的新情况,重新考察了财富的源泉、交换价值的构成因素等传统理论范畴,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创造与价值形成及分配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世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5):32-34
传统经济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财富创造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一,走出"以人为手段"的巢臼,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人的目的性与财富的人属性,在实现财富创造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第二,实现把每个个体看成最为可贵的社会财富,人的才能在创造财富的智力劳动中得到尽可能自由的发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财富的代际传承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到现在正好一代人的时间,"富不过三代"困局在当今中国尤为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于财富概念的片面理解,将财富静态地等同于"有钱""市值"和"物质"等。其实财富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循环流转中不断带来收入,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增值性、稀缺性和流动性三个相互关联的特性。决定财富继承与创造的不是物质多少,而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具体包括技术创新、需求创新和融资创新,这才是破解"富不过三代"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如果经济学理论当中存在公理的话 ,当首推斯密的“经济人”假设 ,即自利假设。经济科学发展到今天 ,仍然没有能够抛弃自利的假定 ;经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自利假定不仅引发了对财富变化的思考 ,而且对产权制度的安排亦颇多启发。当基于自利的财富变化不能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时 ,制度的革新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蒋思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13-15
财富只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财富作为商品是按照所耗费的劳动比例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创造财富同时就是创造价值,两者不能分开,因而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但在一个进行协作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作为总体工人的一分子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是从事了生产劳动,尽管单独看一个工人的具体劳动不一定如此.因此,从事社会化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生产劳动.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是生产进行的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因为它不创造使用价值.认为生产资料会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孟建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40-43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认识论方面仍停留在对贮存性财富的片面追求上,解决不了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经济学的创新要从对财富的重新认识开始,只有尽快发现财富的本质与信用机制内在的规律性,才能真正担负起消除贫穷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