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已经少有歧见。然而,前些时充斥于论坛、讲坛的“私有化”喧嚣表明,不少人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相当混乱。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必然要困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一个奇特的“怪圈” 马克思曾指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社会分工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存在着社会分工,才使产品的相互交换成为必要,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并由社会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社会生产,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然而,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表明,当代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特殊性马克思曾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作过这样的分析——商品所内含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的进一步演变,必然表现为商品与货币外部对立的形式.在商品经济的上述矛盾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是其它矛盾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在私有制条件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对矛盾就表现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是私人生产,商品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所有权“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的思想,是我们揭示直接劳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真正原因的钥匙。因为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只要有直接劳动存在,物化在不同使用价值中的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就会存在,从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交换主体也便会存在,从而交换主体也就依据自己在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导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普遍地运用于生产,劳动才会逐步从生产过程中转移出来。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到那时,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就会崩溃。  相似文献   

5.
卓炯同志为了论证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唯一的全部的原因,曾在《对〈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四期)一文中,这样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五页中,就已经讲到的社会分工主要是指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社会分工当然只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也就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的条件和原因。马克思在同书第三九三页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工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含义,即:第一,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的媒介;第二,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媒介。从而把一个生产单位的内部分工排斥在外了,包括古印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这一目的的实现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必要进行充分地研究。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同发展商品经济之所以是统一的,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为社会有了分工,产品交换才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1975,(3)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的性质和产品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强制劳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劳动,是劳动人民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自觉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私人的事情,劳动是私人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私人产品必然以商品的面貌出现,而且只有通过交换证明生产出来的商品确实是社会所需要的时候,劳动和产品的社会性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和恩格斯  相似文献   

9.
<正> 实践迫使人们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但目前经济学界对于这种商品存在的原因及其特征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只能是社会分工,不能在社会分工之外去找商品生产存在的第二个条件,否则就是“商品生产存在条件的二元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交换根本不存在商品所有权的转移问题。为了说明这种全民所有制经济内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商品?这仍然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迫切需要统一认识、并明确加以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从商品开始,即从产品由个别人或原始公社相互交换的时刻开始。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①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学界却流行着“商品生产的产品就是商品,因而商品、价值和价值规律,是与商品生产相关联的历史范畴”这种商品观。这就否定了“进入交换的产品是商品,因而商品、价值和价值规律,是与交换相关联的历史范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观。在我们面前摆着两种根本不同的商品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商品观,以指导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2.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生产,也不存在商品和货币的。马克思的说明是有代表性的。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0页。) 这种社会的特点,恩格斯也作了简要的概括,指出:“直接的社  相似文献   

13.
<正> 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经济从自然经济发展为商品经济,再从商品经济发展为产品经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三个阶段。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的存在。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开始出现和发展,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只起着补充作用,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资本论》第1卷,第89页)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阐明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存在条件,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华,而且概括了商品经济的共性。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既然凝集在产品中的劳动仍需通过商品及其价值形式来体现,那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难道就不存在某种拜物教性质吗?它的拜物教性质难道不随着它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根本变化而具有新特点吗?长期以来,我们回避或者否认这个事实,现在提出  相似文献   

15.
一公社化后商品生产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只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存在:(一)社会出现了分工,各个生产者制造不同的产品;(二)社会上存在着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不同所有者,产品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这样就必须通过交换的形式来互通有无.在历史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在社会分工逐渐发展,原始公社趋于瓦解,私有制正在发生的时期开始出现的.自从原始公社瓦解以后,商品生产就长期地以私有制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说:“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资本论》第一卷第390页)马克思所说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即不同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之间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唯一基础。现在大家都承认社会主义仍然是商品经济,中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怎么发展商品经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发展商品经济的关健在于改革  相似文献   

17.
<正>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只有从社会分工及其与交换的关系出发认识商品经济,才可能获得对商品经济本身真正深刻的理解。作为劳动者分工和劳动本身分工统一体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而社会分工本身的发展又蕴含着商品经济消亡的基础。社会分工决定商品交换表现为一个效应链:有用物的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是社会分工的初始二重效应;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的继发效应。只是在社会分工发生有用物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二重  相似文献   

18.
由广东省《资本论》研究会召开的《资本论》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8日在广州市举行,来自广东省理论界的2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劳动价值论及其在当代的运用。卓炯认为,在《资本论》体系中,劳动价值学说贯彻始终,必须高度重视劳动价值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商品货币范畴,首先要把它当作劳动范畴而不是所有制范畴来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生产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私有制产生和灭亡都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经济主体和物质利益都应该包含在社会分工概念之内。经济范畴和经济概念都有一般和特殊二重性。梁钊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论,发达商品经济的共同点是:在劳动价值论基  相似文献   

19.
蔡馥生和卓炯同样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分歧在于卓炯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社会分工,因而到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蔡馥生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除社会分工外,还有私有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都会消亡,被发达的产品经济取代.蔡馥生认为卓炯片面夸大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各卷手稿中对分工的论述,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在政治经济学的范围内,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中,并且作为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社会劳动分工。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体现的生产机构内部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