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2.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追忆、表现或批判“文革”历史,很长时期内都是摆在中国作家面前的一道难题。韩东的小说《扎根》通过描写陶培毅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从个人对“文革”身份体系的认同角度,探讨了“文革”对个人的伤害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女书是世界上惟一的女性文字,是女性身份建构的途径之一。作为女性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女书的出现标志着女性身份建构的开始。在女书作品中,女性试图通过强化女性身份、颂扬姊妹情谊、再现女性生活、重塑女性形象等方式来实现身份认同,建构女性集体身份。在后现代社会,身份蕴藏了权力,人人都参与互相界定的游戏。因此,女性必须接纳一个“有意义的他者”,获得男性的认同,才能最终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以及相互承认。  相似文献   

5.
维多利亚时代推崇理性、克制和秩序。作品描述了女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经历,从激情澎湃的小姑娘成长为理性克制的女性。文本洋溢着对理性、秩序、原则的颂扬,作者的寓意是深刻的:在这个强调理性的时代,女性成长受到维多利亚时代道德的规范,而放纵、疯狂的行为注定是自取灭亡。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大多完成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香港的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使其在书写中国传统武侠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融入了对香港这一独特的都市文化的认知。而80、90年代改编金庸小说而拍摄的影视剧中,同样也包含了诸多这样的香港本土文化内涵。在这文化内涵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金庸小说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所显示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是通过对金庸作品及改编后的影视剧中体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个案,来探讨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后工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7.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8.
身份问题是《人性的污秽》中作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了《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从青年到老年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展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批女性作家的异军突起,女性的身份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女性身份的构建不再仅仅局限于性属身份的角度,而是日趋多元化。严歌苓作品中丰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多元化视角的体现:一方面,她将女性身份置于时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揭示出女性身份所蕴含的雌性特质;另一方面,她又对移民女性的身份进行深入剖析,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女性新的文化身份也应运而生。可见,严歌苓在构筑一个丰富的女性形象世界的同时也为我们构建了女性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11.
苔丝和萨拉分别是托马斯.哈代和约翰.福尔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位女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苔丝对命运的消极反抗和妥协导致了其最终的悲剧结局;而萨拉向命运的主动抗争促使她最终冲破了父权社会的道德枷锁,成为独立的新女性。  相似文献   

1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子教育的变化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变革时代 ,伴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革 ,这一时期女子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从 1 9世纪 5 0年代开始 ,原有的内容贫乏、纯粹围绕婚姻展开的女子教育受到强烈冲击 ,一部分中产阶级女子率先开始女子教育改革的尝试 ,在内容、形式、平等教育权等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整个变革过程 ,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男女性别角色界定严重两极分化的时代,是谈性色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体文化价值对女性的期待都是理想的"永恒的女性",女性的社会角色大多被局限于家庭.但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引发的对个性化和想象力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思维的禁锢,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兴起也提供给了女性作家可以接近的文体,所以女性写作在这个特定的社会转型时代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男性文本中不真实的女性形象.此时的女性写作大都采取了表面上与主体文化妥协实则篡改的方式,虽然这种篡改有时候只是悄悄的、隐蔽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女作家小说叙事中的情感活动形式入手,论述中外女性文学群体在女性意识的言说中的一些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如果结合历史背景对《简·爱》进行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在美丽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勃朗特强烈的帝国情结。英国经过海外殖民掠夺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到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经历了空前的繁荣。生长于英国殖民扩张时期的勃朗特,在作品中不时地表达了对英国民族道德价值的赞美之情,同时还伴随着对其他民族的贬损。  相似文献   

16.
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为生活在困境中的少数族裔女性群体提供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范式。在解构女性传统身份、思索女性新身份构建的途径、和展望未来的过程中,希斯内罗丝借用一个小女孩的精神领悟来引领广大女性同胞勇敢地从过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认同主要表现在:在女性中间寻找中心;不把争取男人的首肯作为头等大事;去男性欲望化目光.但是女性认同遭遇了女性经验的遮蔽和女性传统的断裂等文化困境.只有重建与母亲的亲密联系,追溯女性本源,才能消解父权制文化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女性认同.  相似文献   

1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女性因被局限在家庭内部,而成为历史的沉默他者,女性解放的道路首先要打破这一空间限制,走向公共空间;这一论断显得过于简单,且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古代女性的存在状态并非局限在家庭内部。在理学盛行的宋代,江南家训的代表《袁氏世范》呈现了复杂多元的女性生活空间与身份,女性溢出了传统性别理论设置的界限。江南地区士绅阶层的女性,作为母亲、作为妻子都被鼓励通过“内”,实现对“外”的参与与跨越,体现了中国“家国同构”在性别问题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萨克雷在现代心理分析理论诞生以前,将蓓基·夏泼塑造成一个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的孤儿,于无意间从最大程度上成就了她在拉康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中的“缺失”。文章将以蓓基·夏泼的性格塑造为切入点,从拉康的心理分析模式三段论的视角,分析、阐述蓓基·夏泼如何成为一位维多利亚社会之“女”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