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音乐家、作曲家黎英海先生的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特点,和声功能与色彩的关系,偏音的处理,调性布局与转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略论斯克里亚宾的晚期和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乐五声调式在保持其自身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的同时,广泛吸收外来作曲技法,突显出五声调式对其他调式和声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也为五声调式音乐的色彩表现力增添了丰富的和声效果。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性调式的“正音”,除这五个正音外的音都可以从广义上归为“偏音”。从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可见,偏音引起的离调、调式交替与调式综合、多调性、转调,对和声力度与音乐情绪影响效果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和声学教程》和《和声基础教程》两本专著为蓝本,从教学对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作题方法、习题设计角度来分析和比较,以剖解和声共同课的教材特点。  相似文献   

5.
理查施特劳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歌曲和声进行中各种根音关系和弦的艺术处理及线条化和声的艺术处理两个方面的论述,揭示了作曲家在和声进行的处理方面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在钢琴曲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同时他的和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色彩,肖邦身处浪漫主义时期但仍采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框架,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浪漫主义和声,本文通过肖邦前奏曲来研究肖邦和声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和弦结构、调性观念、调式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二十世纪和声表现出来的观念与特征。20世纪的和声理论发展是对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形成了"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20世纪和声理论又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是对传统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事物的发展总有个规律,和声的发展也是这样。一种和声手法,经过蕴育、萌生,发展以至成熟,最后又为继续发展所突破而重复同样的过程,如此循环反复、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中间形成各发展阶段,各阶段间存在内部联系。  相似文献   

9.
教师可以根据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在认知水平、目标语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语言文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征,从语言材料输入方式和音、形、义以及话语功能的匹配关系等方面对材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民族院校从事和声学共同课的教学中,常常为下面一些问题感到困惑即:一、在高等民族院校的器乐、声乐等开设和声共同课的专业,是照搬一般高等音乐院校的呢,还是应该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二、我们这门课的现状对于培养学生实际急需的和声分析能力必及毕业后面临的一些和声方面的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起多少作用?三、近年来,各种有现代特点的作曲技法(包括和声方面的)已越来越多地反映到音乐创作中,民族学生也和其它学生一样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这类作品,作为各表演专业的和声共同课怎样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对  相似文献   

11.
形式逻辑不是思维科学,而是关于推理的形式科学,辩证逻辑与它并无高低之别。其逻辑规律是语言世界中关于推理形式的规律。从现代逻辑观点看,黑格尔所谓“甲是甲”(“a=a”)的命题形式包含(陷于)矛盾,是空洞的、抽象的同语反复,违反形式逻辑本身,“一切东西(事物)和它自身同一”等意见,完全是他从逻辑方面或从本体论方面对同一律等三律乃至形式逻辑的误解  相似文献   

12.
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调性布局、各种转调手法、持续音、和弦外音的使用以及变和弦等。通过分析,频繁的转调、综合使用各种调式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技术特点,同时,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既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力度性强功能和声语言,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提供了一定的和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钢琴即兴伴奏的和声语言运用是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局部的材料组织到整体的语言建构都直接关系到即兴伴奏的艺术质量。从传统和声学的层面对即兴伴奏艺术实践中纷繁的和声语言作出相应的归纳和演绎 ,以期增强弹奏者在即兴艺术实践中对和声语言运用的有序意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和声教学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一系列思考,并阐述本人的一些观点.如和声学课程的地位、高师和声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及和声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等.  相似文献   

15.
和声听觉训练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训练学生的听觉注意、听觉识辨、记忆声音、理解声音等,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辨别判断力十分必要。在和声训练中,对于和弦音响的积累亦非常重要。键盘和声的应用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思路更是最要遵循的原则。教师可自编一些基本的和声连接练习,让学生在不同调性上弹奏,从理论上加深学生对和声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体系。可通过比较、借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声音、和弦、和声的辨别能力。训练必须不断重复,加深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只有听觉刺激到一定深度,大脑才有可能形成长期记忆而终生不忘。同时也有助于下一步对音乐作品中和声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不同和弦、不同曲式、不同终止式的听觉对比,分析和弦细微的听觉变化。通过实际音乐作品训练和声听觉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任何训练只有将它付诸实践才有应用价值,这也符合视唱练耳的教学宗旨—通过视唱练耳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并积极服务于学生专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和声教学民族化问题研究马晓歌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和声基本理论──通称为“传统和声”,迄今在世界乐坛上仍富有生命力,一直被作为和声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针对高师和声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所学的“传统和声”难于应用于我国民族音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和声观是《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他从审美客体、主体及乐音本身来探讨和声问题,指出音乐的本质是“和”,它源自“自然之和”,人们在“自然之和”的基础上,运用“和比”的音乐手法创造了乐音和谐的组合规律,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音乐的根本在于具有平和人心的功能,音声的和谐在于音乐和人之间的相互愉悦。和谐音乐的最高境界是美善合一的“至和”与“太和”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先秦音乐和声因素及和声观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现代多声音乐的基础理论学科的“和声学”,在我国起步是较晚的。自20世纪初欧洲“和声学”理论传入中国,至今仅有70余年的历史。而作为音乐艺术基本要素之一的“和声”及和声观念,在我国却渊源较早,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仅不落后于其他民族,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踞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习乐讲究师承,以口传心授为主,记谱方法较为简单,故保存至今的多声谱例很少,且难翻译,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古代多声音乐发展的实际。但从考古挖掘中发现的古代  相似文献   

19.
虽然和声课是艺术系的一门主干课程,但它的教学地位却得不到重视,在教学设施、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考试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和声课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拉莫于1722年发表的《和声基本原理》,奠定了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石。此前,以音程理论为基础的调式和声和以和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复调意义的调式和声,可统称为“松散的中古调式和声”。 功能和声理论思维的产生,与艾奥尼亚和伊奥利亚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最早见于瑞士籍音乐理论家罗列士1547年成书的《十二调式论》。这两个新调式,集中(代表)了中古调式色彩对比的两极,受到当时作曲家们的喜爱,逐渐取代了其它中古调式而居主导地位,并演化为后来的大、小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