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卢冀宁同志的《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一文断言:“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并以此来证明事物的转化不等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们认为这种断言似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深刻论述了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的观点,明确提出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及随主要矛盾主次两方面的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这是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我们党依据这个普遍原理,胜利地指导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段的转变,以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粉碎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后,根据这个原理,又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但是,在近一、二年来,有些同志对这个普遍原理提出了否定。他们说这种矛盾双方区分为主次及其互相转化是没有经典理论根据的,它只对于一部分矛盾具有真理性,对于另一部分矛盾则不具有真理性,因此它“并不是适用于一切矛盾的普遍原理”。我们认为这种否定是站不住脚的,否定了矛盾双方主次方面的互相转化的普遍性,实质上就是否定了事物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4.
近代的机械论和原子论者都只是从量的规定性方面来寻找万物的本原 ,对实体作出规定的 ,这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困难。针对这些矛盾和困难 ,莱布尼茨从相反的方面即从质的规定性方面来考察实体问题 ,把具有能动性和异质性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单子” ,看作构成万物的最终实体。这样 ,“单子”就取代了与其在性质上正相反对的原子的地位 ,成为构成物质的原素 ,莱布尼茨的“物质”也就变成了被精神实体所决定的第二性的东西。但莱布尼茨在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性 ,又导致他在物质观上陷入了新的矛盾和混乱。本文主要从单子的规定性及其与事物的关系方面 ,分析莱布尼茨物质观的性质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再论矛盾“一分为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一)不理解矛盾“一分为三”的原因长期来不认识矛盾“一分为三”的科学性原因是什么呢?在哲学上借用过米的“矛盾”概念说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方面(诸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四个特性:一、相互分离,有着差异;二、相互依存,并且渗透;三、相互排斥以至斗争;四、相互转化及其融合。从哲学意义上讲的“矛盾”有的可以“一分为二”,有的又可以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7.
事物中的矛盾,是否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一律有主次之分?在矛盾的转化过程中,是否也不管具体情况如何,矛盾的主次双方都一律“互易其位”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所禅益的。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的《学习与探索》上,庞长富同志的《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以下简称《庞文》)认为:一、物质与意识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早已遭到批判;”二、物质与意识两者是“相适应”的,但是,“‘相适应’或相统一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笼而统之地都是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三、“意识统一于物质所讲的‘统一’与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是两个形声虽同而涵义具有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前一个‘统一’讲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是意识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的重要内容之一,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串通、相互依赖或依存,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归纳起来,《庞文》的观点是,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必须是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一方失掉它方即不能存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却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能够脱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构不成对立面的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这—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在谈到运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时,各种运动形式通常被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认为,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但未必都是相互转化。 一、“相互转化”必须是矛盾着的双方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哲学界广泛讨论了矛盾的同一性问题。其中涉及到同一性的两种情形(即对立双方因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因一定的条件而互相转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同志认为,在每一具体的矛盾运动中,“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或者有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而不是说这两种情形中的每一种都始终存在于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因此,“矛盾双方总不能一直共居下去,也不能一开始就互相转化,总是要先经过共居,然后才发生转化”,“只能是由共居到转化”,而“不能设想其对立双方有什么永恒的共居或不停顿的连续的转化”。简言之,在这些同志看来,共居就只能是纯粹的共居,转化就只能是纯粹的转化,两者不能并存。  相似文献   

11.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像传统物质本体论在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中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简单的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实践“中介”上的包含“两个先在性”的相互决定、互为前提、相互渗透的矛盾互动关系。是否坚持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互动关系是界定辩证唯物主义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一)有些哲学书上把一事物(旧事物、旧矛盾统一体)向他事物(新事物、新矛盾统一体)的转化,也说成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与一事物内包的两个矛盾的方面不同,新、旧事物之间并不构成一对矛盾,它们虽然有承启关系,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与旧事物内部两个矛盾方面之间的“联系”(统一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旧事物并不同时存在,并没有现实的互相依存的关  相似文献   

13.
主体另解     
学术界一般认为只有人才是主体,但是这种认识是不完整的.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由代表自立、自动、自为、独立,凡是能够自由独立自己做主的事物,都是自然主体.自然主体相比较会产生比较主体,比较主体在比较关系中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人是特殊的自然主体和比较主体,在自然与人的比较关系中,人的认识参与其中,从而产生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深刻把握“主体”的物质本体性对驳斥当前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环境管理权与公民环境权是一对矛盾,二者对立统一,有主次之分。二者的主次地位随条件的不同而相互转化。在其主次矛盾关系中,存在一个平衡点,使二者的关系处于均衡状态,进而使二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得到共同发挥。现阶段,国家环境管理权居于主导地位,但环境管理的重心逐渐向公民环境权偏移,在平衡点的不断调整下二者将达到新的均衡。对国内外的主要环境立法文本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印证国家环境管理权与公民环境权关系均衡论的可信性,应将其应用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完善,进一步加强公民环境权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5.
矛盾本质的三位一体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矛盾本质,就是发展了的矛盾自身.因此,只要我们认识了发展了的矛盾的结构形式,也就认识了矛盾本质的结构形式.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具有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特性,但这特性只有在矛盾双方的联系推进为内在联系,也就是发展为本质关系时,才完全实现.这说明,矛盾的发展,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运动、精神运动是由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层递转化中产生的不同运动形式。所谓转化,就是对立双方各以自己的方式经相互扬弃达到统一,在辩证包含对方于自身的同时也规定了对方;其中前起者一方又“预先规定”了后起者一方。“人文学科”是精神运动的形式之一,认为“人文学科”无规律,缺乏历史和逻辑的根据;对规律的否定,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人的头脑里引起的一种反应形式。  相似文献   

17.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那么,对立统一规律本身有没有个“实质”的问题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把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列宁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一个深刻总结。列宁在作出这一论断的同时又指出:“可是,这需要解释和发挥。” 毛泽东十分重视列宁的这个思想,他在《矛盾论》中科学地解释了这个思想,并作了重要“发挥”。比如,他第一次提出了“矛盾问题的精髓”理论和“矛盾双方必分主次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这就把研究重点深  相似文献   

19.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20.
研究矛盾转化的不同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同志对矛盾的转化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加区分,似乎二者是一回事,把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看成了是矛盾转化的唯一情形。这个看法值得商榷。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矛盾的转化。列宁说过:“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转化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恩格斯指出:“不管一切渐进性,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都必须用矛盾的学说来加以说明。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统一性和斗争性),其矛盾运动必将进入到一个决定性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