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已是70岁的古稀之人。 他工作了40年,却写了50年新闻报道。 他离休10年,在报刊、电台发表了605件新闻稿。 他就是原高平市科委副主任马琳。 305封鼓励信 马琳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一次,他看八路军129师3团3连战士打靶,见连长李士亮独臂射击,百发百中,心中十分敬佩。于是写了个百十字的表扬稿寄到报社,没料到第三天,  相似文献   

2.
小平和小林同时被一家面向少年儿童的报社录用,两人学历相同、能力相当,然而表现却不一。小平脚头很勤,新闻跑了不少,而小林整日郁郁寡欢。小林的志愿是当一家市级报社的记者,应聘时已经过五关斩六将,但最终还是没被录用,才屈就一下进了现在的单位。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水平没问题,肯定是有人开后门将他淘汰,而眼下的"小儿科"报社,跑不出什么大新闻,所以也懒得去采访。他经常想,要是我进了那家大报,肯定能抓出几条"大鱼",而在这里是干不出什么大名堂的,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笼罩在他心头。一次,为配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市里要求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小平熟悉基层情况,一连写了几篇好稿,其中一篇还得了市一级的好新闻奖,而小林本来就认为这类文章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此时当然拿不出什么好作品。领导看出了小林的心思,同他谈了办好少儿报刊的意义,并根据其简历中介绍自己善于写评论、还能主持大型活动的特点,请他对报纸刊登的科学育儿的案例逐篇进行点评,并告诉他最近准备同少年宫联合搞一次  相似文献   

3.
接纳父亲     
胡淑华 《社区》2004,(4):63-63
我的一个在大学任教的朋友苏文告诉我,有一次她下午没课,突然想到去丈夫所在的报社看看工作状态下的他。她的丈夫是该家报社的副社长,当时正在开会。苏文就呆在丈夫的办公室里等他。偶然间,她在丈夫办公室抽屉里发现了丈夫和一个年轻美丽女孩的数张合影。两人看上去有着说不出的亲密和谐。苏文突然热泪盈眶。她说:“我当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在照片中,我看见丈夫的眼中闪烁着在我们十年婚姻生活中所不曾出现过的爱情火焰。那么多年了,我从未见过他如此快乐。”“他是个出色的男人,有着非常好的人品和才干,是个好丈夫、好父亲,非常有家庭责任…  相似文献   

4.
正《每日新闻》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但近年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崛起,全世界的纸媒业都受到了很大冲击,《每日新闻》也不例外,销量在不断锐减。为此,作为发行总监的安藤秀德感受到了来自报社高层的很大压力。怎样才能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呢?安藤秀德苦苦思索着。一个周末,安藤秀德到家附近的一条步行街上散心,他惊奇地发现街上卖  相似文献   

5.
下岗下出了个工人摄影家,“编外老记”以此为生,生活过得很充实。 已经下岗5年的刘奎龙,原来住在止马营。只有10几平方米的屋子,一家3口人挤在一起生活、休憩,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为了生存,在屋外搭了一间小披子做厨房兼暗室。白天做厨房,晚上洗照片。每天,刘奎龙背着相机满街转,找新闻,抓镜头,晚上一个人躲在小披子里洗照片,第二天一早骑着自行车跑各家报社发新闻图片,或者到邮局将自己捕捉到的摄影作品寄往全国各地的报刊。几年下来,他拍出了3000多幅新闻图片和摄影作品,有的年份一年就拍出300多  相似文献   

6.
电视台的管理工作,相对于报社和广播电台来说,由于历史较短,可能薄弱的环节要多一些,管理经验办正在积累的过程之中。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性探讨和研究,有助于促进电视台管理工作这一新兴领域话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展开。因笔者在省级电视台新闻部门工作,本文主要从省级电视台新闻管理的角度,对省级电视台的新闻运作作些粗浅的探索。虽然省级电视台的新闻管理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与各台新闻部或新闻中心的机构与设置密切相关,但各省级电视台在日常的新闻采制过程中,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仍有许多共性可以归纳与总结。兹从选题管理…  相似文献   

7.
高孟祥 《社区》2002,(4):28-28
三年前,福州市公安局和笔者所在的《文化生活报》联手,搞了个“自行车认领”活动。为了让3万多辆被公安局收缴的赃车尽快回到它们原先的主人于里,公安干警、自行车管理所干部职工、以及报社人员都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查找失主的姓名,地址,第一批就刊登出2000多辆自行车车号及车主的资料。几乎所有来认领的车主都对公安干警赞不绝口,称赞他们为民办实事。  相似文献   

8.
半朵大学毕业了,然后直接进了成都一家报社做社会新闻。做社会新闻的女记者本来就很少,再加上半朵的小组还是以暗访卧底的深度报道而闻名,女记者就只她一人。因为带半朵的老师采写的一篇稿件引起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网络信息如今已取代了媒体传统的"资料室",对于媒体记者撰写新闻而言,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但是对于一位生手记者而言,如何在短时间内,从数以亿计的网站中迅速搜寻、检索出最需要与最适切的新闻背景信息,并非易事,因为这与个人"基模"所组成的知识系统有关。笔者认为,台湾报社从前行之有年的传统资料室分类方式,对建立个人网络新闻资料库和培育生手记者网络信息搜索基模,具有参考价值,亦可作为高校开设"网络新闻信息搜集与管理"课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真实性一直是新闻界非常关注的话题,我国新闻界也是一直致力维护新闻真实性。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新闻真实性现状还是差强人意。本文首先强调了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描述了当下新闻失实的种种表现,并试图找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了一些防止新闻失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转折点     
1918.10.14中国首个新闻研究机构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这一中国首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蔡元培为该会拟定了宗旨——"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社的组织等。会长由蔡元培担任,由留美归国的徐宝璜教授和著名记者邵飘萍任导师。该会还出版了《新闻周刊》,这是当时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知识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采用横排式的报纸。  相似文献   

12.
近日,笔者在人才市场上目睹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家著名外资企业的摊位前,一位中年男子拿着一大叠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和历年获得个人先进的奖励证书,在竭力推荐自己。从他的叙说中,笔者得知他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妻子长期抱病在家,儿子正在上大学,家里的开销很大……同时,他又絮絮叨叨地说起自己所在的国企,效益不好,收入锐减,眼看就要下岗了。  相似文献   

13.
吕传彬 《老友》2014,(1):9-9
正胡耀邦爱好书法,晚年几乎每日要同笔墨打交道。1988年,胡耀邦最后一次故乡之行,索求墨宝者甚多,但如愿者却很少。《湖南日报》创刊40周年,从1987年开始,报社就派人进京请胡耀邦题词,但因胡耀邦谢绝一切题词,报社终未能求得。1988年末,胡耀邦回到故乡。报社的同志知道胡耀邦爱打桥牌,想借与他打桥牌、故意输牌的机会,请胡耀邦题词。当报社的同志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本子和签字笔请胡耀邦题词时,他连连摆着手说:"不  相似文献   

14.
金微 《老友》2021,(2):8-10
"正派做人,踏实工作。"这是新华社高级编辑袁方正的人生信念。退休后,他搬到了距离北京市区90多公里的延庆区,与笔者谈起40年来的国际新闻生涯,他十分健谈。难忘江大从江西丰城一个农村娃到《瞭望》新闻周刊的编辑室主任、新华社高级编辑,袁方正的人生转折是从江西大学(今南昌大学)新闻系开始的。他说:"我能从事新闻行业得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江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界资历最老的书评家萧乾先生,对目前盛行的有偿评论风气深感不满。他认为书评不该与图书广告成为同义语,而现在却不幸正是如此。 前段时间,萧老在读书中对一套书颇为喜欢,就写了篇书评交给报社发表。没想到,此书的出版社见后,两次致信萧老,请他在收到报社稿费后,将收据  相似文献   

16.
卫宣利 《今日南国》2010,(13):50-51
这是他进报社的第29天,手机仍然在口袋里静默着,办公桌上的电话不时会响一下,铃声并不大,但每次都震得他心惊肉跳。29天,几乎每天都是一样,早上7点半被闹钟叫醒,洗漱,来不及吃早饭,匆匆赶到报社,等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温州鹿城区江滨街道的党工委书记,罗静方被新闻媒体所知悉并非仅仅因为他的身份,也并非因为这位年轻的党工委书记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而是因为在他所在的街道,12个社区,有12个经济来源可靠的经常化帮困助弱援助站。江滨街道位于鹿城的老城区,辖区12个社区,人口五万多人。尽管如今的江滨路  相似文献   

18.
刘海明 《中华魂》2012,(8):57-57
两会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的选择,首先反映的是记者及其所在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信息不等于新闻,只有那些具备公共认知价值的即时陛信息,才能成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只要看看每家媒体的两会报道内容,其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长期存在着时间性差的问题,它大大地削弱了新闻传播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目前,从中央宣传部门到地方报社电台,都在为增强新闻的时间性而努力。分析我国新闻时间性差的原因:一是新闻工作制度不能适应时间性强的要求;二是比较落后的新闻传播工具所造成。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某些新闻工作者弄不清新闻(导语)中时间要素的科学含义和使用时间要素的客观规律及具体方法。凡是新闻,几乎都要具备时间要素;这个要素又大都出现在导语中。一则新闻时间性的强弱,取决于记者对时间要素的理解和运用。本文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宁子 《人生与伴侣》2010,(11):27-27
曾经,还在报社工作,等版的无聊光阴,跟同事聊起一件当时的新闻:一个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因为几句口角,把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活活掐死了。我们正在大呼小叫、无限感慨.美编姐姐突然转过身。斩钉截铁地喝止:“别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