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孔子认为自己的“道”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并曾想把“一以贯之”的内容分别传授给子贡和曾子——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2.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在近代被视为歧视女性的铁证。孔子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从其一以贯之的思想看,“难养”并非指犬马一般的喂养,而更应该是教养。“女子”和“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区别的对象,在教育的方法上亦应有所不同。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女主干政、小人为君,孔子此说实为感叹教育女子与小人之不易。  相似文献   

3.
作者的“人心”与文学作品中的“诗心”并非完全统一。理解“文如其人”,不能简单化。断然“因文析人”,恐怕与实际相差甚远。然而所言之物,可以饰伪,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所言之物,实而可徵;言之词气,虚而难捉,所以观其文,不能简单依据其所言之物,更要体察言物之词气,当于其细微处察其静远精出处,这才是“文如其人”的真正内涵。理解“文如其人”的同时,还要注意“因人废文”的现象同样不可取。  相似文献   

4.
“推扩”的思想贯穿于儒家的道德、情感、知识、天道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德性的彰显,情感上的理解、同情与反省,求知的格物致知精神,以用显体、上达天道等方面。推扩给儒学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依据。推扩本身的根据乃在于“吾道一以贯之”之“一”,也即“千人一情”、“万物一理”。  相似文献   

5.
释《内经》“以象之谓”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决定着学科的理论特色。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关键表现在“象”与“现象”的分歧。鉴于今人多将“象”片面地理解为现象,故试从物象和意象两个方面对“象”的哲学内涵加以界定,以明其与“现象’之不同,希望有助于习医者领会、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6.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角度对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直热切关注的一个美学命题——“童话的本质”给予了全新的理解。认为传统的以成人为中心的童话立足点与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童话观片面狭隘 ,没有透彻把握住童话的本质属性。突破这一思维定势的局限 ,应当从两个观察点重新切入 :考察童话的历史发生、追溯其原初艺术品质 ;以儿童视角切入透视童话的现实生成。这样就会发现“童年精神气质”是童话一以贯之的、亘古不变的本质属性 ,这一本质属性对于当代人类精神家园的营建会产生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索尽枯肠,绞尽脑汁,还是感到无物可写,无感可抒。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让他们不再把作文视为畏途,而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呢? 攻“难”,变怕写为乐写生活中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奇百怪。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能反映得准确、深刻,实非易事。难怪清朝批评家金圣叹用“心疾气尽,面犹死人”来形容写文章的艰难。习作虽不同于创作,但训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也是很难的,学生怕写作文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攻“难”的过程中,变怕写为乐写。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攻“难”呢?  相似文献   

9.
于素霞 《新天地》2011,(6):77-77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也可以理解为“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不管怎么断句,意思大致一样。这里的“爱”是“喜欢”的意思。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很困惑,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而且提高起来又那么难。  相似文献   

10.
自从曹丕论文言气,后之言气者愈来愈多。气之为物,本难捉摸,严几道即曾劝人勿再使用这个气字。但文章之气是客观存在,曹丕“以气为主”又是文论源头,不讲是不行的。然而讲者往往“言之愈高,即之愈渺。”毛主席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文气之所以越谈越玄,即由“从定义出发”,在概念上打圈子,而没有顾及实际。实际是什么?一是曹丕《典论·论文》这篇文章,二是曹丕  相似文献   

11.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运动及其实践追求的实际内容。而对“人”的理解存在着“个体”和“类”两种意义上的理解。自由主义从类本质意义上抽象谈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具有极大欺骗性和虚伪性,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片面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误读。从马克思的本真语境出发,辩证理解个体与类的关系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里,有那么一种现象:不止一处的语句、段落或章节,在形式结构上是相同的,但其所表达的情意、所显示的作用,……,在理解方法上却不能相同,或不能尽同。我给这种现象叫作“形同实异”。 这种形同实异的现象,有的是属于语法方面的,有的是属于修辞方面的……;它与理解、欣赏古汉语,乃至研究古汉语,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汉语就记载在中国的古书里。人们读中国的古书,其目的,一般说来,也就是为  相似文献   

13.
“气”,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常用述语。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三十余篇共六十多句用到了这个词。应该说,过去对“气”的探讨是很不够的。其实,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文论,就一定要认真理解这个“气”;不理解这个“气”,也就不可能透彻地掌握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以“气”论文,并不是刘勰的首创;但是,他在以“气”论文的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最早把“气”和文联系起来的是曾子。《论语·泰伯》篇曾记录下他的一句话:“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以,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此以气论辞始”。比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系中争议最大者,是基本线索问题。历史线索是一种形象性的表述,与通常所说的历史线条应是一致的。线索也者,应该是提首可以见尾,始终一以贯之。从前往后看,“隐然若悬一目的以为指归”;从后往前看,则隐然若悬一河流可见源头。当然,不能把线索理解为直线形,它是曲线形、螺旋形式的.“循此线索即可以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连起来”。因此,作为历史  相似文献   

15.
做人与做官     
阎文斌 《金陵瞭望》2005,(20):40-40
大千世界,缤彩纷呈。人生道路,各有所奔。古往今来,世人未必都能做官。但为官者却始终绕不开这个话题一如何做人。读读古训和伟人教诲,再把做人与做官相比较就会发现。做人并不比做官容易。因而,在两者的关系上。不知能不能这样去理解和把握:先做人,后做官:好人未必就能做官。为官者必须是个好人。因为。倘若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又谈如何做官,更不用说做个好官了。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做官难,做人更难。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文选》的精髓所在。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实事求是,“理解容易,实行难”;实事求是“就是干的问题,没有什么理论问题”。这是影响《邓选》学习深入的一个思想障碍。说实事求是“实行难”,倒是不无道理。要在行动中坚持实事求是,有困难,有斗争,甚至要冒一定的风险,确实不容易。但是说“理解容易”,则是很大的误解;从一定意义上讲,却正是由于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实事求是决不仅是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如今虽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达成其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共识。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仍存在着不少不那么全面、甚至是偏离素质教育本义的现象。例如把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少上课、少作业、少考试、多参加文体活动等,甚至把“第二课堂”也称之为素质教育课。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素质”一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糊”概念,但是人们可以感觉得到,如通过诸方面的现象综合,可以判断出一个人素质的高与低,也可以判断出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好与差。因…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长期以来被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然而它决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共同富裕.在新形势下,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适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全面内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共同富裕在新时期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一、书面语歧义与古籍的理解。大量古籍的流传,使注疏、诠释类书籍瀚如烟海,训诂之学于是长盛不衰。然而古典经籍中有争议的理解,尚待解决的遗留问题,仍多如牛毛。从句读到某些字、词、句的理解,不同的注家、疏本,时有大相径庭之处。从《随园诗话》中的下面这段文字中,不难见其一斑:杜诗:“天子呼来不上船”。比指明皇白龙池召李白而言船舟也。《明道杂记》以为:“船,衣领也。蜀人以衣领为船。谓李白不整衣而见天子也”。青莲虽狂,不应若是之妄。东波《赤壁赋》:“而吾与子所共适”适,闲适也。罗氏《拾遗》以为:“当是  相似文献   

20.
以现象学改造阳明心学,须坚持胡塞尔现象学回到“原初给予的直观”这一根本原则。此一原则在中国哲学中具体落实为以“本体”概念为核心的“原生现象”。一切在原生现象基础上流变而来次生现象,亦必须“还原”到原生现象这种“原初给予的直观”中予以重新理解。依此理解路径,阳明心学中“良知”的真实内涵也就须统摄于“本体”之中,而耿宁所并列划分的良知三义说亦需要进行重新理解与厘定。将良知第一义的“向善”禀赋与第二义的善恶分别意识还原收摄到“良知本体”中来,将经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提升为先验意义上的良知现象学,不失为阳明学现象学化进程中的一条可能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